> 重点推荐 > 思茅区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思茅区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民国二年(1913年),设立思茅县思茅镇。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改称复兴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思茅县复兴区。

1958年,思茅县合并普洱县,称普洱县复兴镇。

1969年,改为思茅地区直辖思茅镇(县级)。

1976年,又划归普洱县,称思茅镇。

1981年,恢复思茅县后,改称思茅县思茅镇。

2007年,思茅区设立后,属思茅区。

2019年12月,撤销思茅镇,设立思茅街道。

1949年前,称南屏乡。

1949年,改区。

1957年撤区设乡。

1958年12月,思茅县并入普洱县,南屏、永庆、倚象合并为普洱县东风公社。

1961年,东风公社改为南屏区。

1969年,改南屏公社,属县级思茅镇。

1975年,撤销县级思茅镇,划归普洱县。

1981年,恢复思茅县建制后,南屏公社分为南屏、大寨2公社。

1984年,称南屏区。

1988年,称南屏乡。

1997年,南屏乡改镇,属思茅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为思茅县倚象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倚象区。

1957年,为倚象乡。

1958年,思茅县并入普洱县,普文、倚象、永庆、南屏4乡合并为普洱县东风公社。

1961年,改称南屏乡。

1969年,改南屏公社。

1981年,恢复思茅县,原南屏公社分为南屏、大寨两公社。

1983年1月,大寨公社更名倚象公社。

1984年,改倚象区。

1988年,改倚象乡。

1997年,改倚象镇。

明、清时期,竹林称四角地,即芒坝、芒播、芒蚌、香官寨各为一角,每角设一叽,属思茅厅,归六顺土司(勐帕土司)管辖。

民国元年(1912年),属普思沿边行政总局第八区。

民国十七年(1928年),成立芦山县,设竹林乡。

1950年,为六顺县第二区。

1953年7月,六顺县合并思茅县,为思茅县竹林区。

1957年,撤区设乡,称竹林乡。

1958年,思茅县合并普洱县,竹林乡、翠云乡合并称普洱县上游公社。

1961年,称普洱县竹林乡。

1969年,改为普洱县竹林公社。

1981年,恢复思茅县建制,称思茅县竹林公社。

1984年,称思茅县竹林区。

1988年,撤区设乡称思茅县竹林乡。

1993年10月,成立竹林彝族傣族乡。

1998年,撤乡设镇,称思茅港镇。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属六顺土司辖地。

民国元年(1912年),为普思沿边行政总局第八区分局。

民国十六年(1927年),改为芦山县次年改名六顺县。

民国十九年(1930年),六顺县分为6乡、1镇、48保、383甲。

1950年,划为5区,39行政村。

1953年3月,整糯区划归西双版纳;同年7月1日,撤销六顺县,合并思茅县,为翠云区。

1957年,改翠云乡。

1958年,思茅县并入普洱县,翠云、竹林合并为普洱县上游公社。

1967年,恢复翠云区。

1969年,改翠云公社。

1981年,恢复思茅县,为思茅县翠云公社。

1984年,改翠云区。

1988年,改翠云乡。

2004年,改名六顺乡。

2012年12月,撤销六顺乡,设立六顺镇。

1988年,从翠云区析出龙潭、麻栗坪、平掌寨、黄草坝4乡,从竹林区析出老鲁寨乡置龙潭乡。

1993年,成立龙潭彝族傣族乡。

2002年,在异地扶贫开发区设立大沙坝村。

云仙最先称上北区。

清代时期,属六顺土司辖地。

民国二年(1913年),为思普沿边行政总局第八行政区。

民国十六年(1927年),为六顺县云仙乡。

1949年,为六顺县第三区;同年11月,成立云仙区。

1951年10月,改称第三区。

1953年,六顺县并入思茅县,为思茅县云仙区。

1957年,云仙区改乡。

1958年,思茅县并入普洱县,云仙、震东合并称跃进公社。

1961年,撤销跃进公社,恢复云仙区。

1969年,改云仙公社。

1981年12月,恢复思茅县建制,为思茅县云仙公社。

1984年,改云仙区。

1987年12月,改云仙乡。

1993年3月18日,改云仙彝族乡。

2006年3月18日,云仙、震东2乡合并为翠云区云仙彝族乡。

2007年,改思茅区云仙彝族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