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思南县塘头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思南县塘头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1914年塘头由石阡拔入思南,1915年属南区。

1931年,属六区。

1939年,属一区。

1950年2月,塘头为六区驻地。

1958属坚强大队,属塘头公社管辖。

1961改为公社。

1963年,坚强大队属塘头区塘头公社管辖。

1984年社改乡,并将塘头公社并入唐乔镇,坚强大队改坚强村属唐乔镇管辖。

1992年2月“建镇并乡撤区”后归属新建立的塘头镇,2007年4月,县人民政府下达《关于撤小村并大村整合的批复》,全县开展撤小村并大村工作,坚强村并入唐乔村;2010年11月16日,思南县人民政府批准调整全县行政区划,同意思唐镇等27个乡镇行政村(社区)调整设置为行政村489个,社区37个。

塘头镇由原34个行政村调整设置为28个行政村,2个社区,撤唐乔村,建唐乔社区,归塘头镇管辖。

1914年塘头由石阡拔入思南,1915年属南区。

1931年,属六区。

1939年,属一区。

1950年2月,塘头为六区驻地。

1958属坚强大队,属塘头公社管辖。

1961改为公社。

1963年,坚强大队属塘头区塘头公社管辖。

1984年社改乡,并将塘头公社并入唐乔镇,坚强大队改坚强村属唐乔镇管辖。

1992年2月“建镇并乡撤区”后归属新建立的塘头镇,2007年4月,县人民政府下达《关于撤小村并大村整合的批复》,全县开展撤小村并大村工作,坚强村并入唐乔村;2010年11月16日,思南县人民政府批准调整全县行政区划,同意思唐镇等27个乡镇行政村(社区)调整设置为行政村489个,社区37个。

塘头镇由原34个行政村调整设置为28个行政村,2个社区,撤唐乔村,建甲秀社区,归塘头镇管辖。

因开展易地扶贫板桥工作,于2016年在此地新建异地扶贫搬迁点,而新成立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居民委员会也在同年设立。

1914年塘头由石阡拔入思南,1915年属南区。

1931年,属六区。

1939年,属一区。

1950年2月,塘头为六区驻地。

1958年公社时代,取名坚强大队,属塘头公社管辖。

1961年,撤销以区为公社的建制,将管理区改为公社。

1963年,坚强大队属塘头区塘头公社管辖。

1984年社改乡,属芭蕉乡,归唐乔镇管辖。

1992年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思南县进行“建镇并乡撤区”工作,同年10月,撤销芭蕉乡,建立塘头镇,坚强公社改坚强村属塘头镇管辖。

2007年4月,县人民政府下达《关于撤小村并大村整合的批复》,全县开展撤小村并大村工作,坚强村并入唐乔村。

2010年11月16日,思南县人民政府批准调整全县行政区划,塘头镇由原34个行政村调整设置为28个行政村,2个社区,恢复坚强村属塘头镇管辖。

1914年塘头由石阡拔入思南,1915年属南区。

1931年,属六区。

1939年,属一区。

1950年2月,塘头为六区驻地。

1958年公社时代,取名红星大队,属塘头公社管辖。

1961年,撤销以区为公社的建制,将管理区改为公社。

1963年,红星大队属塘头区仁和公社管辖。

1981年红星大队更名为泗河坝大队,属塘头区仁和公社管辖。

1984年撤队设泗河坝村属塘头区的仁和乡管辖。

1992年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思南县进行“建镇并乡撤区”工作,同年10月,撤销岩门乡、尧民土家族苗族乡、芭蕉乡、风清乡、仁和土家族苗族乡和唐乔镇合并建立塘头镇,辖原六个乡镇的共38个行政村,泗河坝村属塘头镇管辖。

2007年4月,县人民政府下达《关于撤小村并大村整合的批复》,全县开展撤小村并大村工作,把全县561个村合并成168个村,塘头镇将原34个村合并为11个村,其中,泗河村由泗河坝村、长深沟村、龙江村合并而成。

2010年11月16日,思南县人民政府批准调整全县行政区划,同意思唐镇等27个乡镇行政村(社区)调整设置为行政村489个,社区37个。

塘头镇由原34个行政村调整设置为28个行政村,2个社区,泗河坝村属塘头镇管辖。

2010年11月16日,思南县人民政府批准调整全县行政区划,同意思唐镇等27个乡镇行政村(社区)调整设置为行政村489个,社区37个。

塘头镇由原34个行政村调整设置为28个行政村,2个社区,小溪河村为泗河村划出的小村,属塘头镇管辖。

1914年塘头由石阡拔入思南,1915年属南区。

1931年,属六区。

1939年,属一区。

1950年2月,塘头为六区驻地。

1958年公社时代,取名芭蕉大队,属塘头公社管辖。

1961年,撤销以区为公社的建制,将管理区改为公社。

1963年,芭蕉大队属塘头区芭蕉公社管辖。

1984年社改乡,建立岩门乡、尧民乡、芭蕉乡、风清乡、仁和乡,并将塘头公社并入唐乔镇,芭蕉村属塘头区的芭蕉乡管辖。

1992年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思南县进行“建镇并乡撤区”工作,同年10月,撤销岩门乡、尧民土家族苗族乡、芭蕉乡、风清乡、仁和土家族苗族乡和唐乔镇合并建立塘头镇,辖原六个乡镇的共38个行政村,芭蕉村属塘头镇管辖。

2007年4月,县人民政府下达《关于撤小村并大村整合的批复》,全县开展撤小村并大村工作,把全县561个村合并成168个村,塘头镇将原34个村合并为11个村,其中,芭蕉村由芭蕉村、江口村、上寨村、青坝村合并而成。

2010年11月16日,思南县人民政府批准调整全县行政区划,同意思唐镇等27个乡镇行政村(社区)调整设置为行政村489个,社区37个。

塘头镇由原34个行政村调整设置为28个行政村,2个社区,芭蕉村属塘头镇管辖。

1914年塘头由石阡拔入思南,1915年属南区。

1931年,属六区。

1939年,属一区。

1950年2月,塘头为六区驻地。

1958年公社时代,取名青杠坝大队,属塘头公社管辖。

1961年,撤销以区为公社的建制,将管理区改为公社。

1963年,青杠坝大队属塘头区芭蕉公社管辖。

1984年撤队设青杠坝村属塘头区的芭蕉乡管辖。

1992年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思南县进行“建镇并乡撤区”工作,同年10月,撤销岩门乡、尧民土家族苗族乡、芭蕉乡、风清乡、仁和土家族苗族乡和唐乔镇合并建立塘头镇,辖原六个乡镇的共38个行政村,青杠坝村属塘头镇管辖。

2007年4月,县人民政府下达《关于撤小村并大村整合的批复》,全县开展撤小村并大村工作,把全县561个村合并成168个村,塘头镇将原34个村合并为11个村,其中,芭蕉村由芭蕉村、江口村、上寨村、青坝村合并而成。

2010年11月16日,思南县人民政府批准调整全县行政区划,同意思唐镇等27个乡镇行政村(社区)调整设置为行政村489个,社区37个。

塘头镇由原34个行政村调整设置为28个行政村,2个社区,青杠坝村属塘头镇管辖。

1914年塘头由石阡拔入思南,1915年属南区。

1931年,属六区。

1939年,属一区。

1950年2月,塘头为六区驻地。

1958年公社时代,取名江口大队,属塘头公社管辖。

1961年,撤销以区为公社的建制,将管理区改为公社。

1963年,江口大队属塘头区芭蕉公社管辖。

1984年社改乡,建立岩门乡、尧民乡、芭蕉乡、风清乡、仁和乡,并将塘头公社并入唐乔镇,江口村属塘头区的芭蕉乡管辖。

1992年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思南县进行“建镇并乡撤区”工作,同年10月,撤销岩门乡、尧民土家族苗族乡、芭蕉乡、风清乡、仁和土家族苗族乡和唐乔镇合并建立塘头镇,辖原六个乡镇的共38个行政村,江口村属塘头镇管辖。

2007年4月,县人民政府下达《关于撤小村并大村整合的批复》,全县开展撤小村并大村工作,把全县561个村合并成168个村,塘头镇将原34个村合并为11个村,其中,芭蕉村由芭蕉村、江口村、上寨村、青坝村合并而成。

2010年11月16日,思南县人民政府批准调整全县行政区划,同意思唐镇等27个乡镇行政村(社区)调整设置为行政村489个,社区37个。

塘头镇由原34个行政村调整设置为28个行政村,2个社区,江口村属塘头镇管辖。

1914年塘头由石阡拔入思南,1915年属南区。

1931年,属六区。

1939年,属一区。

1950年2月,塘头为六区驻地。

1958年公社时代,取名沙都大队,属塘头公社管辖。

1961年,撤销以区为公社的建制,将管理区改为公社。

1963年,沙都大队属塘头区塘头公社管辖。

1984年撤队设立沙都村,属塘头区的唐乔镇管辖。

1992年2月,沙都村属塘头镇管辖至今。

1914年塘头由石阡拔入思南,1915年属南区。

1931年,属六区。

1939年,属一区。

1950年2月,塘头为六区驻地。

1958年公社时代,取名同心大队,属塘头公社管辖。

1961年,撤销以区为公社的建制,将管理区改为公社。

1963年,同心大队属塘头区塘头公社管辖。

1984年社改、乡大队改村,同心大队改为白鱼沟村随塘头公社并入唐乔镇,白鱼沟村属塘头区的唐乔镇管辖。

1992年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思南县进行“建镇并乡撤区”工作,同年10月,撤销唐乔镇,建立塘头镇,白鱼沟村属塘头镇管辖,并更名白鱼村。

2007年4月,县人民政府下达《关于撤小村并大村整合的批复》,全县开展撤小村并大村工作,把全县561个村合并成168个村,塘头镇将原34个村合并为11个村,其中,白鱼村、沙都村合并而成新沙都村。

2010年11月16日,思南县人民政府批准调整全县行政区划,塘头镇由原34个行政村调整设置为28个行政村,2个社区,恢复沙都村、白鱼村,白鱼村属塘头镇管辖。

1914年塘头由石阡拔入思南,1915年属南区。

1931年,属六区。

1939年,属一区。

1950年2月,塘头为六区驻地。

1958年命名为街子大队,1963年蜂桶槽大队属塘头区尧民公社管辖。

1984年社改乡,尧民公社改尧民乡,更名为蜂桶槽村,属塘头区尧民乡管辖。

1992年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思南县进行“建镇并乡撤区”工作,同年10月,撤销岩门乡、尧民土家族苗族乡、芭蕉乡、风清乡、仁和土家族苗族乡和唐乔镇合并建立塘头镇,街子村属塘头镇管辖。

2007年4月,县人民政府下达《关于撤小村并大村整合的批复》,全县开展撤小村并大村工作,尧民村由蜂桶槽村、街子村、下寨村合并而成。

2010年11月16日,思南县人民政府批准调整全县行政区划,同意思唐镇等27个乡镇行政村(社区)调整设置为行政村489个,社区37个。

塘头镇由原34个行政村调整设置为28个行政村,2个社区,恢复蜂桶槽村,属塘头镇管辖。

1914年塘头由石阡拔入思南,1915年属南区。

1931年,属六区。

1939年,属一区。

1950年2月,塘头为六区驻地。

1958年命名为下寨大队,1963年下寨大队属塘头区尧民公社管辖。

1984年撤队设下寨村,属塘头区尧民乡管辖。

1992年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思南县进行“建镇并乡撤区”工作,同年10月,撤销岩门乡、尧民土家族苗族乡、芭蕉乡、风清乡、仁和土家族苗族乡和唐乔镇合并建立塘头镇,下寨村属塘头镇管辖。

2007年4月,县人民政府下达《关于撤小村并大村整合的批复》,全县开展撤小村并大村工作,尧民村由蜂桶槽村、街子村、下寨村合并而成。

2010年11月16日,思南县人民政府批准调整全县行政区划,同意思唐镇等27个乡镇行政村(社区)调整设置为行政村489个,社区37个。

塘头镇由原34个行政村调整设置为28个行政村,2个社区,恢复下寨村,属塘头镇管辖。

1914年塘头由石阡拔入思南,1915年属南区。

1931年,属六区。

1939年,属一区。

1950年2月,塘头为六区驻地。

1958年命名为街子大队,1963年街子大队属塘头区尧民公社管辖。

1984年社改乡,尧民公社改尧民乡,更名为街子村,属塘头区尧民乡管辖。

1992年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思南县进行“建镇并乡撤区”工作,同年10月,撤销岩门乡、尧民土家族苗族乡、芭蕉乡、风清乡、仁和土家族苗族乡和唐乔镇合并建立塘头镇,街子村属塘头镇管辖。

2007年4月,县人民政府下达《关于撤小村并大村整合的批复》,全县开展撤小村并大村工作,尧民村由蜂桶槽村、街子村、下寨村合并而成。

2010年11月16日,思南县人民政府批准调整全县行政区划,同意思唐镇等27个乡镇行政村(社区)调整设置为行政村489个,社区37个。

塘头镇由原34个行政村调整设置为28个行政村,2个社区,恢复街子村,属塘头镇管辖。

1914年塘头由石阡拔入思南,1915年属南区。

1931年,属六区。

1939年,属一区。

1950年2月,塘头为六区驻地。

1958年公社时代,取名铜古坨大队,属塘头公社管辖。

1961年,撤销以区为公社的建制,将管理区改为公社。

1963年,铜古坨大队属塘头区尧民公社管辖。

1984年撤队设铜古坨村属塘头区的尧民乡管辖。

1992年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思南县进行“建镇并乡撤区”工作,同年10月,撤销岩门乡、尧民土家族苗族乡、芭蕉乡、风清乡、仁和土家族苗族乡和唐乔镇合并建立塘头镇,辖原六个乡镇的共38个行政村,铜古坨村属塘头镇管辖。

2007年4月,县人民政府下达《关于撤小村并大村整合的批复》,全县开展撤小村并大村工作,把全县561个村合并成168个村,塘头镇将原34个村合并为11个村,其中,穿硐村由穿硐村、铜古坨村合并而成。

2010年11月16日,思南县人民政府批准调整全县行政区划,同意思唐镇等27个乡镇行政村(社区)调整设置为行政村489个,社区37个。

塘头镇由原34个行政村调整设置为28个行政村,2个社区,铜古坨村属塘头镇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