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期,李姓建村,因在本村大堰堤的拐湾处修有一座木板桥,故名板桥湾。 |
顺治七年(1650)彭姓建村,以姓氏得名彭庄。 |
乾隆三年(1738)张姓建村,故名张庄。 |
清嘉庆年间,当时河里长有很多巴茅,常有鸿雁飞到茅林里聚集,后一商人从信阳迁此居住,取名“鸿雁河”,后为讲仁义,更名为鸿义河。清光绪年间有一曾姓人写碑文时,误写成“鸿仪河”,村以河名,故名。 |
康熙十一年(1672)赵姓建村,因村前有棵大栗树,故名大栗树。 |
清代康熙年间张姓迁此居住,临时搭了两个厚草棚栖居,依方位称上、下后棚。 |
明嘉靖四十年(1561),马姓建村于山冲之中,故名。 |
明天启年间,此地曾建过一座三王庙(龙王、牛王、马王),后人们在这里建村,村以庙名,故名三王庙。 |
清雍正二年(1724)龚姓建村,故名。 |
清乾隆年间,有一富户在此建一仓库,后扩大成村,故名仓房庄。 |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董姓建村,因历史悠久,故名董老庄。 |
为大禹导淮之处,后人为纪念大禹功绩,在淮河之源建禹王庙。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迁庙至桐柏县城东北隅,称该地为故庙,后演变为固庙,村以庙名。1999年因地处淮河发源地而更名为淮源。 |
明崇祯十六年(1643)陈姓建村,故名陈庄。 |
清康熙二年(1663)曾姓从浙江迁此建村,由于村庄座落在一小山尽头拐湾处,取名曾家老湾,后简称老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