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歪子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歪子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明嘉靖年间,史科自江苏南京迁此定居,因居于一条南北大路两侧,故以姓取名。
曾名百宁,三国时易称岗头,因位于卧龙岗余脉尽头,故名。为宛襄水路重津码头,明隆庆以前,就成一繁华集镇,亦有岗头镇之称。清初,山西商人聚此,镇容尤为鼎盛,街道两旁,商号林列,摊贩如云,虽双日集,但单日人流亦摩肩接踵,素有“小樊城”之美誉。
明成化年间,黄中仓自今上庄乡黄祠堂迁此定居建村,以姓定村名。
在乡境东南部,白河、潦河及老河沟汇流处。明万历年间,王姓从王小桥迁此定居,易名大王庄。明万历四十年(1612),岳三圣由南阳县龙泉王迁此定居,也有岳庄之称。清咸丰年年间修筑土寨,曰三河寨,代村名。
因该地盛产棉花,设有棉花库,易今名。
明嘉靖年间,张国显自今本乡张庄迁此。因该地原有一古庙遂取村名老庙。
明嘉靖年间,张姓骑兵自东向西过黄渠,至今村东湖边定居下来,得村名。
唐初,今凤凰山上建一座北向南的寺院,曰崇兴寺,后称战台寺。因村落在寺之山门前,故以寺门为村名。
汉时建村。村随岗势歪过子午线呈东北、西南丑山未向,定村名歪子。
明洪武二年(1369),于姓三兄弟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建村,以姓取村名于家营,简称于营。
清初,冯姓自冯集迁此定居,以姓取名为冯家庄,简称冯庄。
清康熙末年,谷姓自池庄迁此定居,因此处原有一官寺而得名。
清中期,汤朝英、汤朝壁兄弟从今邓州市汤集迁此,得名汤庄。后汤姓于村西另建新村,名西汤庄,此村故易今名。
原名刘家镇(建村时间失考),元末因遭兵燹,集镇废。元至正年间,有一姓常的女子,到快嫁时,男方死了,乡人说她是个丧门星,遂终身不嫁,于此建庵一座,梵修其中。常尼慕年,将庵易让同道。于是勒石颂其公德,碑志以为禅庵于人,故取庵名常禅庵,后讹写常蝉庵,代村名。
清乾隆年间,程山敬由今西程营迁此定居,始名程庄,后因有部分村民迁它处建新村,遂称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