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巫山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巫山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1981年,境域大部分属于巫峡镇。

2011年7月,撤销龙井乡,调整巫峡镇范围,以平湖大桥为界,新设立高唐街道。

2011年7月,撤销龙井乡,调整巫峡镇范围,设立高唐街道和龙门街道。

1958年4月,长梁、庙宇、大坪、红合并成立庙宇公社。

1961年7月,庙宇公社分为庙宇、长梁、红椿、大坪4公社。

1962年5月,从长梁公社划出孙云大西大队与大溪划出部分大队成立大山公社。

1984年4月,恢复乡、村建制,村下设组,复置镇。

1985年2月,庙宇乡改为庙宇镇,实行镇管村。

1992年4月,长梁乡和大山乡长房村、孙云村、长坪村大西村并入庙宇镇。

1995年9月,析出部分村,成立大山乡,隶属大庙区。

2003年11月,底大山乡并入庙宇镇。

秦汉时,为巫县治所。

西晋初年,置泰昌县,隶属建平郡。

北周时,避北周太祖宇文泰讳,改名大昌,置永昌郡,不久废郡。

隋朝时,属信州。

唐朝时,属夔州。

宋太宗端拱初年(988年),改属大宁监。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并入大宁州。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复置大昌县,后废入大宁县。

明成祖永乐初年复置,属夔州府。

《明史·庄烈帝纪》:崇祯十三年(1640年),“张献忠陷大昌,总兵官张令战死”。

清圣祖康熙九年(1670年),废入巫山县。

[5-6]民国元年(1912年)后,置大昌镇,隶属第二区。

1953年4月,划乡建政时,从大昌镇析置七里、白云九龙3乡;同年9月,从大昌又析置龙风乡,九龙析置营盘乡。

1955年3月,大昌镇隶属大昌区;龙风、营盘、九龙、洋溪、宁河5乡并入大昌镇。

1958年4月,公社化时,大昌镇和七里、白果、钱家合并成立大昌公社。

1960年7月,从大昌公社分出部分区队,建立钱家公社和白果公社。

1961年7月,将大昌公社划为大昌镇和七里、大昌公社,区队改为大队。

1962年5月,又从大昌公社划出部分区域建立双河、九龙公社,大昌镇并入大昌公社,下设龙兴、风凰、大昌、兴隆、双胜、双马、兴胜7大队。

1984年4月,大昌公社改为大昌乡。

1985年2月,将大昌乡改为大昌镇。

1992年4月,巫山行政区划作较大调整,撤销大昌区,建立大昌区工作委员会;撤销原七里、龙柱、洋溪乡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大昌镇。

2004年6月至2005年3月,白果乡、白云乡并入大昌镇。

民国三十年(1941年),福田乡成立,隶属巫山县3区中的第二区。

1949年后,沿用旧制,福田乡隶属大昌区。

1952年2月,从福田乡析出增设下田乡,福田乡隶属第七区。

1953年4月,福田乡分为福田、五龙、塘坊3乡。

1955年3月,七区并入二区(大昌区),塘坊、双风、三染、风凰4乡并入福田乡。

1958年4月公社化时,福田、下田、五龙3乡合并成立福田公社,隶属大昌区。

1961年7月,析出部分区域置五龙、下田公社,隶属大昌区。

1962年5月,从大昌区析出部分公社置福田镇。

1995年9月,将龙溪镇白龙、尖山二村划归福田镇。

2003年11月,扩大镇行政区域,五龙乡并入福田镇。

清末,为龙溪堡。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置龙溪乡。

1953年4月,划乡建政时,从龙溪乡划出增设双河乡;同年9月,双河乡析置二安、铁厂2乡,龙溪析置石门、金银2乡。

1955年3月,双河并入龙溪,铁厂并入二安,隶属大昌区。

1956年,二安并入龙溪乡。

1958年4月,金银龙溪2乡合并成立龙溪公社,隶属大昌区。

1961年7月,龙溪公社析置金银公社。

1992年4月,龙溪公社改为龙溪镇。

清朝时期,双龙镇境域分为龙雾堡、龙嗦堡。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废堡建乡,定名为双龙乡。

1953年4月,划乡建政时,增设金坪、龙泉、龙凤3乡,均隶属县下新置第八区。

1955年3月,第八区并入第二区,随后第二区更名大昌区,梓桐龙泉并入双龙乡,隶属大昌区。

1958年4月,龙雾、双龙2乡合并成立双龙公社。

1960年6月,金坪公社并入双龙公社。

1961年7月,从大昌区析出部分成立双龙区,双龙公社划为双龙、金坪、龙雾3公社。

1984年4月,双龙公社改为双龙乡。

1992年4月,双龙乡改为双龙镇。

2005年3月,龙雾乡、钱家乡并入双龙镇。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推行乡、镇、保甲新县制时,名为官农乡。

1952年2月,从二区分出官阳、起阳2乡成立第九区。

1958年4月,公社化时,第九区建立官阳等4公社。

196l年,从起阳公社析设平河公社;官阳公社析设安宜、何淌公社。

1984年,恢复乡村建制,官阳公社改为官阳乡。

1992年4月,官阳、安宜合并建官阳镇。

2003年1月,何淌乡并入官阳镇。

1949年以前,隶属第一区鸳鸯乡的三、四、十堡。

1953年4月10月,从鸳鸯乡析置骡坪、白水2乡。

1955年3月,鸳鸯、白水2乡并入骡坪乡,隶属累坪区。

1956年4月,观奇乡并入骡坪乡。

1958年4月时,成立骡坪公社。

1962年5月,骡坪公社析置鸳鸯和沙坪2公社。

1984年4月,骡坪公社改为骡坪乡。

1992年4月,骡坪、沙坪、鸳鸯乡合并建骡坪镇。

1995年9月,析出部分,成立鸳鸯乡。

2003年11月,鸳鸯乡并入骡坪镇。

2004年6月,楚阳乡并入骡坪镇。

1949年以前,境域属第三区河梁乡的一、十四、十五、十六堡和石坪乡的二堡。

1949年后,隶属于石坪区。

1952年2月,隶属于第五区。

1953年4月,河梁乡拆分为抱龙、庙梁、兴隆3乡;同年10月,从抱龙乡析置土台、大梁2乡。

1955年3月,土台乡并入抱龙乡。

1956年4月,大梁乡并入抱龙乡。

1958年4月,公社化时,抱龙、庙梁2乡合并成立抱龙公社。

1960年6月,响水公社并入抱龙公社,隶属河梁区。

1961年7月,从抱龙公社析置响水、大树、庙梁3公社。

1984年4月,恢复乡、村建制。

1992年4月,洛阳、青峰、庙梁、抱龙4乡与长槽乡云雾村合并成立抱龙镇。

1995年9月,从抱龙镇析置青峰乡、洛阳乡。

2003年11月,洛阳乡并入抱龙镇。

民国时期,为官渡乡。

1949年后,属石坪区。

1952年3月,成立第四区,辖官渡乡、观音乡。

1955年4月,将巫山县第五区的平南、团坪乡划归第四区,同时将第四区改名官渡区。

1958年10月,设官渡公社。

1961年4月,从官渡公社析出部分区域增设新花公社,观音公社析出部分区域增设新营公社。

1962年5月,从官渡公社分出部分大队新设桐元公社。

1983年,官渡公社改为官渡乡。

1992年,官渡撤乡建镇;桐园乡、新营乡部分区域、观音乡部分区域并入官渡镇。

1952年2月,由湖北省建始县划归重庆市巫山县第四区。

1953年4月,划乡建政时,划为双庙、新花、铜鼓3乡;同年9月,铜鼓又分为铜鼓、金堂、花果3乡。

1955年3月,金堂、花果乡并入铜鼓;是年,第四区改为官渡区,铜鼓乡隶属官渡区。

1956年4月,撤6乡合为铜鼓乡和双庙乡2乡。

1958年4月,双庙与铜鼓2乡合并为铜鼓公社。

1961年7月,从铜鼓公社析出部分区队设置双庙公社。

1984年4月,铜鼓公社改铜鼓乡。

1992年4月,撤销铜鼓、双庙乡,合并为铜鼓镇。

1995年9月,从铜鼓镇划出部分区域设置双庙乡。

明正德二年(1507年),在境内修筑石城。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县城命名为中和镇。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以巫山十二峰命名十二条街道名称。

1949年12月2日,中和镇成立,隶属中和区。

1950年3月,原中和镇划为中和乡和城关镇。

1951年6月18日,撤一区的中和镇,改为中和乡,并增设城关镇。

1981年3月,城关镇更名为巫峡镇。

1987年7月9日,撤销巫山县秀峰乡,并入巫峡镇,设置秀峰办事处。

1989年3月30日,撤销巫峡镇秀峰办事处。

1992年4月,撤销郊区办公室,将原龙井乡、早阳乡所辖行政区域划归巫峡镇。

1949年以前,属庙宇镇。

1953年4月,从庙宇镇划出部分区域置田不乡;同年10月,由田不乡析出红椿乡,隶属第三区。

1958年10月1日,实行公社化,红椿、长梁、庙宇、大坪4乡合并成立庙宇公社。

1961年4月,从庙宇公社析出七里、大红、新民3区队成立红椿公社,隶属大庙区。

1984年4月,红椿公社改为红椿乡。

1992年10月,将原大坪乡所属行政区域划归红椿乡。

1949年后,为两坪乡,属第一区。

1953年4月,从两坪乡析出增置七星、朝元、马坪3乡;同年9月,又从两坪析置石羊、三合2乡。

1955年3月,石羊、三合并入两坪。

1956年4月,马坪、七星、朝元并入两坪。

1957年5月,石羊、三合并入两坪,并从两坪析设早阳乡,并复置马坪乡。

1958年4月,两坪乡与马坪乡合并成立两坪公社。

1960年6月,中和区的早阳公社并入两坪公社。

1961年7月,从两坪公社析出部分区队复置早阳公社和新设马坪公社。

1984年4月,两坪公社改为两坪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