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小董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小董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传因王姓得名王庄,后以方位析分北王庄,简称北王。
传古称德川镇,明初山西洪洞县高村移民在此处定居,改称高村。民国《续武陟县志》记载的大高村、郭高村、二高村、张高村、后高村,1950年后,后高村改称崔高村,同时也有杨高村的记载。1955年后,杨高村、大高杨、郭高村统称杨高村;二高村称小杨高村。2000年后,分为杨高村、张高村、崔高村。
传原名凤凰村,因村民多烧制砖瓦和陶瓷而演称陶村,后为区分沁河对岸陶村改称大陶村。
传原名崔官庄,清代沁河在大陶村决口,洪水将崔官庄淹没,居民南迁后改称南官庄。
据陈氏、张氏家谱记载,清顺治年间陈氏和张氏先祖从山西渗州风台县和山西洪洞县迁到武陟县城西二十五里沁北大陶村安居,清乾隆年间遭水患迁至西北隅高地安居得名小陶村,其族下某些族人烧杀抢,坏事作尽,无恶不作,后经族下长者劝说,愿意改邪从善,自此小陶村更名为归善村,后以相对方位得名南归善。
据陈氏、张氏家谱记载,清顺治年间陈氏和张氏先祖从山西渗州风台县和山西洪洞县迁到武陟县城西二十五里沁北大陶村安居,清乾隆年间遭水患迁至西北隅高地安居得名小陶村,其族下某些族人烧杀抢无恶不作,后经族下长者劝说,愿意改邪从善,自此小陶村更名为归善村,后以相对方位得名北归善。
含义有二:一说传汉孝子董永居此,以董姓得名;二说传沁河滩中原有一董村,人们为避水患逐渐北迁至此,与原来的董村相对应得名(大董村已没于沁河中)。
传从前有一皇姑乘牛路过此地,牛卧地不起,死后埋在这里,故名卧牛庄。
传明初山西洪洞县贾村兄弟二人迁此定居后成村,仍沿用原名。
传元末武将耿泽成辞官归耕于此得名耿村,清康熙年间以方位析称南耿村。
传元末武将耿泽成辞官归耕于此得名耿村,清康熙年间以方位析称北耿村。
原由慕姓得名慕庄,后慕姓渐少,演称磨庄。
来历不详,清康熙《武陟县志》始有记载。
传明洪武四年(1371)李少作一家由山西洪洞县移民至此居住成村,得名李庄。2016年标准化处理为新李庄。
传明初乔氏族人由山西洪洞县平阳府迁居怀州城内西华门口,后移居武陟县西四十五里普照寺东北丹河北(即今运河),以姓氏得名乔庄。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