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小浪底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小浪底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据传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建都,因地理位置及环境气候皆宜,曾选择在此地养马、驯马、调马,故而得名。
相传很早久以前,有梁姓人居住于此,形成村落,而取名梁村。
寺院坡村的来历与一个故事相传有关,古时黄河上住着一个叫大山的孤儿,打猎为生,山上有一洞,洞中有一条巨蟒常去村中伤人伤畜,大山将巨蟒射死,但被毒蛇咬伤,幸遇王母娘娘丫鬟下凡救了大山,大山与王母娘娘丫鬟成亲,后被王母娘娘发现,将丫鬟带走,大山思念妻子,便在山上修建寺庙纪念妻子,后村民渐渐搬迁至寺院旁坡上居住,故称寺院坡。
刘秀为感念讨伐王莽时三次在邙山岭遇难,三次在邙山岭被善良百姓相救的恩德,带领文武大臣在邙山岭兴建三感庙,当时刘秀居住的村庄赐名圣驾村后更名尚存,当时宰相在村东居住,被刘秀赐名“东相留村”,现名相留。
据墓碑所载,名始建于清朝,当初此地方为荒草野坡,荆棘丛生,后有谢姓等人由庙护村迁此,历经驱逐豺狼,斩除荆棘,渐成如胡同一般的小村庄,故称胡坡。
蒙族人进犯中原,分别在东、北、南达宿三个村安营扎寨,后因中原人民的抗击,蒙族人在夜间退兵,天亮时经过此地,故名明达,意思是天明到达此处。
因居民点李姓人居多,且居住在岭上,故名。
相传全村有15个姓氏,王姓为第一大姓,因村民多,居住在瀍河两岸东沟壑里,瀍河在此有弯道九处之多,两千米之长,故称王湾。
因四周有四个庙,护着居民点,故名庙护。
班沟有7000年历史(班家古寨已考证至7000年前裴里岗文化时期),村中班妤山以纪念班婕妤而得名,村中以班家古寨为中心,周边有班妤山,班家古井,班家古槐,班家窑洞,班家藏兵洞,七处班家墓,汉代班婕妤(汉皇妃),班超(定远侯),班昭(曹大夫),班勇(继班超之后出使西域)均在此居住。
据传很久以前,有一刘姓人家居住于此,故以刘姓取名刘庄。
相很早以前姓朱的一家从城关镇朱庄村迁此,开荒种地,繁衍生息,人口增多,起名朱家坡。后称朱坡。
据村民传说,宋人称元兵为鞑子。在鞑子兵南侵中原时,曾有一支部队在村子一带宿营。后来人们就把鞑子兵宿过营的地方按方位分为北达宿、南达宿和东达宿,为了书写方便,把“鞑”字改为“达”字。据说这里以前并没有村落,而是在明洪武七年(1374),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徙来的,由于居南,故名南达宿。
据村民传说,宋人称元兵为鞑子。在鞑子兵南侵中原时,曾有一支部队在村子一带宿营。后来人们就把鞑子兵宿过营的地方按方位分为北达宿、南达宿村和东达宿村,为了书写方便,把“鞑”字改为“达”字。据说这里以前并没有村落,而是在明洪武七年(1374),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徙来的,由于居南,故名南达宿至今。
因位于官庄东部而得名。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