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亚东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亚东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下司马镇下司马镇是边境县亚东县县城驻地。(“亚东”原本是下司马附近一个小山村的名字。)北通江孜,南与锡金、不丹两国交界而且边境线离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国也很近,从下司马镇出发,向南6公里就是边境小镇下亚东。从下亚东,沿公路向西可直达锡金首都甘托克,向东则可进入不丹境内,顺亚东河南下,即是著名的春丕河谷古道,英国侵略军曾把这里作为对中国实行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的滩头。

  下司马自古以来就是西藏地方与南亚各国间的一处贸易集散地。1888年被辟为商埠后,清政府在这里专设了亚东海关,边贸市场愈加繁荣。过去西藏大贵族享用的大量洋货,大都是经此运进。1906年英帝国主义在老亚东设立的商务代理处迁至下司马镇,并设立了固定的官方机构,建立邮电、驿站,下司马镇成为英国的租界地。1955年4月11日,中国政府和印度政府正式签字,下司马镇移交给中国政府;1960年始建下司马区;1964年7月6日经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批准,改设下司马镇。近年来,亚东的边境贸易再度繁荣起来。下司马镇面积399平方公里,盛产多种名贵药材,中国和不丹的民间贸易在此十分兴盛,是名副其实的边境商业小区,是亚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下司马一带气候湿润,森林覆盖率很高,植被茂密,生长着大量经济林木和药用植物,向北40多公里,是被称为世界最高镇的帕里。下司马一带的藏族民居是清一色的松木阁楼,外有栅栏木围,墙壁、栏杆和屋檐等处绘制的藏族风格图案,色彩艳丽缤纷,与西藏其它地方风格迥异。下司马有一座东嘎寺,有500多年的历史,属格鲁派。1951年7月间,中央代表张经武将军专程绕道来此,向等待观望中的达赖喇嘛转交了毛泽东主席的亲笔信和“十七条协议”的副本,为“十七条协议”得以实施铺平了道路,东嘎寺因此声名远扬。著名的康布温泉地处下司马以北30多公里处。途中有一座嘎居寺,寺内有清朝驻藏大巨升泰题赠的“大放光明”匾,寺旁可见清兵修筑的抗英炮台遗址。

帕里镇位于亚东县中部,面积361平方公里,海拔4360米,有世界最高镇之称,属半农半牧镇,处于交通枢纽地位,扼守着亚东峡谷,俯瞰孟加拉平原,自古为藏南军事重镇。民主改革之前,为帕里宗驻地,1960年始建帕里区;1964年改设帕里镇。距县城50公里,与不丹国仅有一山之隔,扼居亚东通往腹心地区的第一道咽喉,交通、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拉亚公路由镇中心穿过,交通条件得天独厚,中国和不丹之间的民间小额贸易在此十分兴盛。1990年5月,自治区文物普查队在此发现古墓5处,吐蕃时期寺存文物和流散文物数件。
县城下司马镇上下各有一个亚东乡,上坡走10 公里为上亚东乡,顺亚东沟下行12 公里是下亚东乡。下亚东风光尤其漂亮,亚东沟穿过林木掩映的屋舍流帕里的废墟向境外,古老结实的大木屋保存完好,路边树干做的经幡柱笔直地伸向蓝天,白色的经幡在风中猎猎作响。这里被誉为祖国西南前哨的一座绿色宝库,有千年古树和飞流瀑布,常年鸟语花香、气候宜人。
“亚东”意为“漩谷、急流深谷”,故名。1960年设岗古乡、如丙岗乡、嘎林岗乡,属上亚东区。

1970年改人民公社。

1984年复乡。

1989年撤销上亚东区,嘎林岗、岗古、如丙岗3乡合并,设置上亚东乡。

亚东县辖乡。林区乡,亚东县主要的蔬菜生产基地。1960年建上亚东区,1988年改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13公里。面积349平方公里,人口0.14万。拉亚公路纵贯乡境。辖岗古、汝丙岗、嘎林岗3个村委会。经济以伐木为主,兼有农牧业。境内有东嘎寺。。

亚东县辖乡。1960年分别设上康布乡和下康布乡,1969年分别改为公社,1984年又分别更名为上康布乡和下康布乡,均受帕里镇管辖,1988年撤区并乡后两乡合并为康布乡。位于县境中西部,距县城45公里。面积532平方公里,人口0.09万。境内有顶亚公路,辖康布堆、康布麦2个村委会。以农为主的半农半牧乡,种植青稞、油菜等,牧养牦牛、黄牛、山羊等。境内有康布温泉,能治疗多种疾病。。
亚东县辖乡。1960年建堆纳区,1988年改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80公里。面积1239平方公里,人口0.23万。拉亚公路过境。辖堆纳、多庆、唐古、曲堆、尚堆、尚麦、古如、来贵8个村委会。以农为主的半农半牧乡,种植青稞、小麦等,牧养牦牛、黄牛、绵羊、山羊等。境内的多庆湖,水面浩瀚,渔业资源丰富。英国对我国西藏发动的第二次侵略战争的决战地曲米新郭就在境内,在这次战斗中广大爱国军民英勇抵抗,终因敌强我弱全军覆没,之后英军进行了大屠杀。。
“吉汝”意为“喜悦的部落”,故名。1960年设吉汝乡,属堆纳区。

1970年改人民公社。

1984年复吉汝乡。

1989年在全区撤区并乡中,撤销堆纳区,保留吉汝乡。

亚东县辖乡。1960年设吉汝乡,1975年改公社,1984年复改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120公里。面积952平方公里,人口0.07万。境内有公路分别与邻近县乡相连。辖曲登扎、色热扎、争古3个村委会。为纯牧业乡,牧养绵羊、山羊、牦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