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宜丰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宜丰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三国时属阳乐县地。

隋初、唐初属宜丰县。

唐代为高安县地。

五代南唐保大十年(953),在高安县内分立盐步镇于此。

自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建新昌县(以新倡立县之意)以来,向为县治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旧时,镇境分属泰和乡和义均乡。

1930年,镇境分设盐津、金明、龙津、流源、良冈、湖东、良埠、樟陂、敖桥、梅溪、磨下、槽溪、茶溪、流港、大塘等乡和金街镇。

1932年编组保甲属第一区,1935年镇境分为4保联、36保。

1939年4保联分别改名金街镇、盐津乡、良冈乡、广德乡。

1941年金街镇和盐津乡合并,复名盐步镇;良冈乡与续良乡并为续良乡;广德乡与新兴乡并为荷塘乡。

1949年设立城关区,1950年设立新荷区,镇境分属两区,境内设盐步街、良溪、良冈、湖东、梅溪、荷舍、大桥、桂丰等乡。

1953年盐步街改名城关镇再改名新昌镇,是为纪念历史上曾设过新昌县,故名。

1956年合并为新昌镇、良田乡、敖桥乡。

1958年桥西乡并入(翌年析出),各乡镇分别成立人民公社,新昌镇分为6个闾,各公社下辖生产大队、生产队。

1960年新昌、良田、桥西3乡镇并为新昌公社,翌年分为新昌、良田、桥西、北门4社镇。

1968年新昌镇划分为两个街道办事处、一个蔬菜场;良田公社并入敖桥公社,全社分为13个大队、67个生产队。

1972年,敖桥公社分为良冈、良溪、樟陂、良头、茶头、和合、窑前、桂花、流源、梅溪、荷舍、楠树、大桥等14个生产大队、124个生产队。

1983年,敖桥公社复名乡,下设村和村民小组。

2003年敖桥乡并入新昌镇。

清以前澄塘分属义钧乡和新安乡,宋太平兴国六年由上高划入新昌管辖。

1930年,镇境分设澄塘、故村、黄坪、榨下、东头、拓冈、秀溪、水东、烟笋、枥下、彭源、牌楼、钩城、沙柏、水口、板桥等乡。

1932年编组保甲,镇境分属第五、六区。

1935年镇境设3个保联、25保。

1939年3保联分别改名新兴乡、续兴乡、板桥乡,沙湾、柏树属江洲乡。

1941年续兴乡与良岗乡并为续良乡。

1946年新兴乡与广德乡并为荷塘乡,板桥乡与江洲乡并为新民乡。

1950年境内分设枥下、新星、牌楼、澄塘、故村、彭茶、陂头(后改名英塘)等乡。

分属城关区和新荷区。

1956年英塘、枥下并为英塘乡;澄塘、牌楼、故村、彭源(由彭茶改名)并为澄塘乡;新星并入江洲乡。

1958年澄塘、英塘分别成立人民公社,下设生产大队、生产队。

1968年澄塘、英塘两个社合并为澄塘公社,又从原江洲公社划入柏林、和平两大队,全公社辖11个大队、76个生产队。

1972年分为16个大队、138个生产队。

1983年公社复名乡,下设村和村民小组。

1999年撤乡设镇。

棠浦镇古称新安乡,有古集市新安市,贸易长盛不衰。

三国吴大帝孙权于黄武四年(225年)在原义均乡(今本公社高家)立阳乐县治。

1949年前夕属棠浦、新民两乡。

1949年成立棠浦区,辖棠浦街、曲溪、浦澄、永和等乡。

1957年撤区,分设棠浦、新庄、江洲乡。

1958年成立棠浦公社。

1960年将新庄、江洲公社并入。

1961年划出新庄、江洲公社。

1968年江洲公社复并入,下辖7个大队、45个生产队,1972年全乡分为20个大队、178个生产队。

1983年复名乡,下设村和村民小组。

1994年11月改设棠浦镇。

新庄镇古称天德乡,宋以前属高安县,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天德乡由高安县划入新昌县,属江南路筠洲管辖,时为宜丰七乡之一。

1930年,乡境属第六区,1932年,析原第六区所辖之天德乡为第八区,同时编组保甲。

1935年撤销第八区,镇境分为2个保联、11个保。

1938年废除保联改设乡镇,改称为新庄乡,第八保改称湖城镇,1940年8月改为宜丰县天德合作社。

1941年,新庄乡和湖城镇合并复名天德乡,辖11保。

1949年属棠浦区,1950年镇镜分为新庄、小水、龙溪、筠山4乡,1956年上述4乡合并为新庄乡,乡人民委员会驻新庄街,1958年移至现址。

是年成立人民公社,下设生产大队、生产队。

1968年全镇辖6个大队、1个畜牧场,1972年分为8个大队、1个畜牧场、1个农科所。

1983年公社复名乡,下设村和村民小组。

1996年撤乡设镇。

宋朝以前,这里本是一片芦茅洲,并无村落,人们散居在东北茜槽一带山庄里。

南宋时,岳飞率部抗金,转战此间,茜槽一带村庄被金兵破坏。

后来有一族刘姓居民,迁移到这里,从此潭山就有了一个小小的市镇,叫奥米市。

清末民初之时,市镇渐次移至今址,市镇名称也因而转名潭山。

清以前属天宝乡。

1932年编组保甲属第二区,1933年11月至1935年4月属找桥特别区,特别区政治局先后驻潭山万寿宫、汉塘花门楼。

1935年镇境分为2保联、14保。

1939年两个保联分别改名潭山镇和龙冈乡。

1941年10月潭山镇改名潭山乡。

1946年,潭山乡和龙冈乡合并为庆凯乡,下设10保、100甲。

1950年镇境设潭市、联合、龙冈、逍遥、石桥、山田等乡,1952年增设找桥乡。

1956年,潭市、联合、龙冈、逍遥、山田5个乡合并为潭山乡;石桥、找桥2乡合并为石桥乡。

1958年石桥乡与古阳寨垦殖场合并为黄冈山垦殖场古阳寨分场,随后,潭山乡亦成为黄岗山垦殖场的分场,两乡场又是人民公社,下设生产大队、生产队。

1959年增设院前分场。

1960年天宝、双峰未并,翌年析出。

1968年潭山、石桥、院前等3分场合并为潭山公社,与垦殖场脱钩,下辖10个大队、50个生产队。

1972年调整为葵花、龙冈、潭市、石桥、向阳、找桥、院前、山花、路边、茜槽、汉塘、中兴等12个大队、103个生产队。

1983年公社复名乡,下设村和村民小组。

1985年6月潭山乡改名潭山镇。

芳溪镇又名芳塘镇,本地人叫芳溪镇都叫芳塘镇。

宋代方塘市即为全县七个墟市之一,贸易长盛不衰,是县境西部物资集散地。

清以前境内大部分属广贤乡,部分属宣风乡。

芭蕉属泰和乡,石陂属上高县,花田、杨木、城溪、禾埠等村属宣风乡。

1932年编组保甲,镇境分属第一、二、三、四区。

1935年镇境分设4个保联、16个保。

1939年4个保联分别改名芳溪乡、集兴乡、黄岗乡、同兴乡。

1941年2月,芳溪乡与集兴乡合并为芳溪镇;同兴乡与禄集乡合并为宣化乡;蕉溪属黄岗乡,10月芳溪镇改名芳溪乡,翌年辖12保。

芭蕉属双库乡,禾埠、花田、城溪、杨木属宣化乡,蕉溪属黄岗乡。

1950年镇境分属城关区、芳溪区、宣凤区,境内设塘头、香源、三村、南溪、炎岭、芳溪、花田、城溪等乡。

1952年增设简家、蕉溪、禾埠(翌年撤销)3乡。

1956年芳溪、南溪、炎岭、蕉溪4乡合并为芳溪乡;三村、香源2乡合并为三村乡;塘头、简家2乡合并为花田乡;城溪乡并入浪源乡。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又是黄岗山垦殖场的分场,同年又将花田乡之原塘头、简家2小乡并入芳溪乡。

1959年城溪来属。

1960年与黄岗山垦殖场脱钩。

1968年全乡合并为7个大队26个生产队,1969年禾埠、花田、杨木、石陂4个大队由蓼市公社来属。

1972年析出炎岭大队,全乡分为蕉溪、香源、塘头、刁枥、城溪、禾埠、花田、杨木、石陂、南溪、芭蕉、庙前、上屋、下屋、新村、芳溪等大队。

1983年公社复名乡,下设村和村民小组。

1995年撤乡设镇。

石市镇古名宣风,春秋战国时属吴国,越灭吴属越,楚灭越属楚,秦时属九江郡。

宋太平兴国六年(981)设立新昌县,宣风由上高划归之。

是时全县分为7个乡,宣风乡为七乡之一;宋元丰年间(1078~1084),全县划为9个乡,宣风为九乡之一。

元初,全县分为8乡,宣风为八乡之一。

明初改社为图,清延明制,分全县为8乡41郡2隅123图。

至清末。

宣风乡辖6个都21图。

1912年,宣风乡行政区划仍延清制。

1930年2月,全县以老八乡为基础,重新划分为7个区,区以下设行政村。

宣风乡改为第四区,区公所驻蓼市街。

1932年三月编组保甲,以户为单位,属第四区。

1935年,全区行政区划重新调整,第四区与第三区合并为第二区。

1939年,废保联设乡镇,4个保联分别改名禄集乡、石凌乡、十都乡和同兴乡。

1941年同兴乡与禄集乡并为宣化乡;石凌乡与十都乡并为风德乡。

1949年重新设立行政区划,全县分为5区34行政村,宣风区为5区之一。

1950年5月,宣风开始建立乡级人民政权,至1950年11月,全区共设有火溪、禹溪、城溪、浪源、石市、夏讲、凌江、星溪8各乡和蓼市街。

1951年5月1日,又增设车溪、毗岗两乡。

1952年增设横塘、午照、禾埠3乡。

1956年将火溪、午照、夏讲、石市4乡并为蓼市乡;浪源、禹溪、毗冈、城溪4乡合并为浪源乡;星溪、车溪、横塘、凌江4乡并为星溪乡。

1958年9月,星溪、浪源、蓼市3乡并为先锋乡并成立人民公社,下设生产大队、生产队。

1961年先锋公社分为蓼市、石市两公社。

1968年将廖市公社所属蓼市集镇及火溪、檀塘、荷塘等大队划入上高管辖,又由上高划石陂大队入蓼市公社。

1969年撤销蓼市公社,将所属禾埠、垴下、易溪、城塘、花田、垴上、杨木、石陂大队并入芳溪公社;又将新华、潭下、禹溪、东方红(浪源)4大队并入石市公社。

1973年镇境辖17个大队。

1983年公社复名乡,下设村和村民小组。

1984年4月,撤销石市公社,正式成立石市乡人民政府。

1996年撤乡建镇。

1957年由江西省人民政府组织干部、职工来此建场。

1957年10月,江西省林业厅为筹建江西省国营黄岗山林牧农综合垦殖场进行了为期半个多月的实地勘察、选址工作。

11月初省委决定成立江西省国营黄岗山林牧农综合垦殖场。

1957年12月26日黄岗山垦殖场的615名上山干部分赴院前、土墙排、横排、肖家、龙岗等地,编为5个中队,1958年1月11日,省洪都机械厂下放来场人员160余名,在毛家编成第6中队,开始了黄岗山垦殖场的创建。

江西省国营黄岗山林牧农综合垦殖场,场址设院前,后改称为江西省国营黄岗山综合垦殖场,场名以宜丰县诸山之最大黄岗山冠名,隶属省林业厅直接领导。

1958年9月1日,中共江西省委、省人委决定,黄岗山垦殖场与宜丰县实行场县合一,总场从院前迁至宜丰桥西,以宜丰农林垦殖局为办公场所。

1961年6月黄岗山垦殖场与宜丰县分开,总场迁址潭山。

1961年9月设立黄岗山区,与黄岗山垦殖场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场、乡、社合一,隶属江西省农林垦殖厅领导。

1965年8月撤销黄岗山区建制,挂钩集体分场划归县管。

1968年12月黄岗山下放宜丰县管理,改称为“宜丰县国营黄岗山综合垦殖场”。

1973年1月恢复归省农林垦殖厅领导。

1984年实行经济体制改革,黄岗山垦殖场由省林业厅、省农垦农工商联合公司双重管辖。

1987年改由江西省国营垦殖场管理局领导。

1993年12月经省体改委批准,组建为江西鑫龙企业集团,隶属省农垦集团总公司。

2000年6月成建制移交宜丰县属地管理。

2005年2月江西鑫龙企业集团更名为江西黄岗山垦殖场。

2006年6月黄岗山垦殖场体制由场长负责制转变为党委领导制。

2007年4月,经县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设立宜丰县黄岗山垦殖场管理委员会与江西黄岗山垦殖场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始立总场,后立分场。

2021年江西省民政厅同意设立宜丰县黄垦镇,将古阳寨、岗东、狮子岗、九岭、岗北、汉塘、找桥7个村委会和黄岗山居委会划归其管辖。

以古阳寨、岗东、狮子岗、九岭、岗北、汉塘、找桥7个村委会和黄岗山居委会管理范围为黄垦镇行政区域。

从宋至清属新昌县广贤乡,黄岗巡检司设此。

明时建市名石下市。

1932年编组保甲,属第三区。

1935年乡境与车上林场同属第二区第三保联,1939年三保联改名黄岗乡。

今乡境分设5保,1949年属芳溪区,1950年乡境设黄岗、坳溪、将候、潮溪等4乡,1956年上述4乡合并为黄岗乡。

1958年成为黄岗山垦殖场的分场,又是人民公社,下设生产大队、生产队。

1960年隶属由黄岗山垦殖场改为石花尖垦殖场,此起至1972年与港口公社(今车上)曾两合两分。

1968年与垦殖场脱钩,正名人民公社,辖7个大队,1972年9个大队,1983年公社复名乡,下设村和村民小组。

2011年改黄岗镇。

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设立新昌县,花桥乡境随太平乡由高安划入新昌县。

1932年编组保甲,属第七区。

1935年乡境随七区并入三区,乡境设2个保联,12保。

1939年两保联分别更名尚贤乡和花桥乡。

1941年尚贤乡与花桥乡并为平治乡。

1946年平治乡与太安乡合并为太平乡。

1949年属棠浦区,乡境设普义、白市、花桥3乡,1953年属第七区,又增设东岸乡。

1956年上述4乡并为花桥乡,1958年成为黄岗山垦殖场的分场,又是人民公社,下设生产大队、生产队。

1960年至1972年曾与同安公社两合两分。

1961年与垦殖场脱钩。

1968年今乡境辖社溪、山田、池源、团结、白市、山口6个大队,1972年增设仁义、义源两大队。

1983年公计复名乡、下设村和村民小组。

宋太平兴国六年(981)随太平乡由高安划入新昌县。

1932年编组保甲,属第七区。

1935年乡境分为两个保联(1937年撤销1个保联)。

1939年改名同安镇,内设8个保。

1941年改名太安乡。

1946年与平治乡合并为太平乡。

1949年属棠浦区。

1950年乡境设党田、同桂、桂横等乡。

1953年属第七区,增设横联乡、同桂乡改名同安乡。

1956年,同安、桂横、横联、党田4乡合并为同安乡。

1958年成为黄岗山垦殖场的分场,又是人民公社,下设生产大队、生产队。

1960年至1972年曾与花桥两合两分。

1961年与垦殖场脱钩。

1968年乡镜分为4个大队。

1972年辖党田、石陂、鹅颈、宅里、罗家、东槽、同安等7个大队。

1983年公社复名乡,下设村和村民小组。

天宝之名始于唐天宝年间。

天宝在秦时属九江郡,西汉时属豫赣郡建成县,王莽时属多聚县,光武时(25-57)属建城县,灵帝时(168-189)属上蔡县,三国吴大帝黄武年间(222-229)属宜丰县,南北朝时之梁朝(502-557)属望蔡,隋开皇九年(589)属建城,唐武德五年(622)属望蔡,武德八年(625)属高安,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属新昌县。

元明清沿用宋制。

1914年新昌县复名宜丰,天宝隶属宜丰县至今。

天宝相传为古宜丰县治,元名辛会市,明名宜阳桥市。

1932年编组保甲,分属第二、一区,翌年划入找桥特别区。

1935年返回宜丰,属第四区,乡境分为两个保联。

1939年两个保联分别改名会市镇和黄沙乡,辖15保(其中3个保在枫源乡)。

1941年会市镇与黄沙乡合并为会黄乡,1946年改名辛会乡。

1949年属潭山区。

1950年乡镜分设辛会、杭藤、蓝溪、石溪4乡,1956年上述4乡合并为天宝乡。

1958年成为黄岗山垦殖场的分场,又是人民公社,下设生产大队、生产队。

1960年并入潭山分场,翌年从潭山分场析出天宝、蓝溪2个分场。

1968年天宝、蓝溪合并为天宝公社,与垦殖场脱钩,乡境分设9个大队、49个生产队,1972年调整为17个大队、103个生产队。

1983年公社复名乡,下设村和村民小组。

桥西乡清以前分属泰和、义钩、宣风3乡。

1930年,乡境分设潜头、盐岭、盐津、潭埠塅、塔前、大富坪、潭溪、曹溪、山东垴、黄陂等乡。

1932年编组保甲,分属第一、四、五区。

1935年分属第一区第一、二、三、五保联和第二区第四保联。

1939年乡境分属金街镇、盐津乡、枫源乡、良冈乡、禄集乡。

1941年分属盐步镇、风廉乡、续良乡、宣化乡、双库乡。

1949年分境分属城关区和宣风区。

1950年乡境分设潜头、仁和、曹溪、柴源等乡。

1952年增设桥西、雷神、枫潭等乡。

1956年桥西、潜头、仁和3乡合并为桥西乡;雷神、柴源、曹溪、枫潭4乡合并为雷神乡。

1958年起至1961年曾与新昌公社两合两分。

1968年北门公社来并,下辖8个大队,1973年为14个大队。

1983年公社复名乡,下设村和村民小组。

乡政府原驻平政桥西岸。

1992年迁驻新昌大桥西头。

清以前属广贤乡,民国时期的1932年编组保甲,属第三区,1935年与黄岗乡同属第三保联。

1939年第三保联改名黄岗乡,今场境分为5保。

1949年解放,属芳溪区。

1950年境内设车上、港源、湖溪、洞上等4乡,1956年上述4乡合并为港口乡。

1958年成为黄岗山垦殖场的分场,又是人民公社,下设生产大队、生产队。

1960年隶属由黄岗山垦殖场改为石花尖垦殖场。

至1972年此起曾与黄岗公社(分场)两合两分。

1968年与垦殖场脱钩,正名人民公社,下设4个大队,1972年为8个大队。

1983年公社复名乡,下设村和村民小组。

2003年撤乡改设林场,其行政区域划入黄岗乡。

成立林场后,全场保留了湖溪村、港口村两个行政村建制,撤销了6个行政村建制,成立了小水分场、小洞分场、洞上分场、直源分场、车上分场、东岸分场。

清以前双峰属泰和乡,斜港和李家坪桥子下属广贤乡。

民国时期的1930年,乡境设库前(小库)、院前(辛院)、双峰、夏溪、严湖等5乡。

1932年编组保甲,乡境分属一、三区。

1935年乡境设1个保联、9个保,1939年该保联改名双库乡,辖7个保。

1947年辖11保。

1949年解放,境域分属域关区和芳溪区。

1950年境内分设双峰、骆家、库前、院前4乡,1956年上述4乡合并为双峰乡。

1958年成为黄岗山垦殖场的分场又是人民公社,下设生产大队、生产队。

1960年并入潭山分场,翌年折出。

1968年与垦殖场脱钩,正名人民公社,境内分为6个大队,1972年调整为13个大队。

1983年公社复名乡,下设村和村民小组。

2003年撤销双峰乡改建双峰林场,其行政区划入桥西乡,下设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