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陵、永州、芝山,一地三名,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文明的古城,是湖南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西汉元朔五年,置泉陵侯国,为境内建县之始,属零陵郡,治所在今芝山区城北1千米处。 隋开皇九年,改泉陵县为零陵县。 此后,一直为唐宋元明清历代王朝的郡、道、州、府治所。 清代咸丰三年,永州试院长灵芝,故得名芝城。 芝山名源出于此。 1949年为永州专区。 1950年5月,改称零陵专区,零陵县属之。 1952年,衡阳、零陵、郴州3专区合并,设立湘南行政区,零陵县属湘南行政区。 1954年,撤销湘南行政区,改设衡阳、郴州2个专区,零陵县属衡阳专区。 1962年底,恢复零陵专区,零陵县改属零陵专区。 1968年9月,成立零陵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改为零陵地区行政公署,零陵县属之。 1979年,划出1镇2乡,成立永州镇,归零陵地区直辖。 1982年1月,成立县级永州市,以零陵地区直属的永州镇和零陵县的朝阳、七里店两个公社,以及天字地公社的建设桥大队,零陵县原种场和所属的茆江桥大队为永州市的行政区划,隶属于零陵地区行政公署领导。 1984年撤销零陵县,零陵县的行政辖区分划给永州市、冷水滩市管辖,原零陵县的富家桥、水口山、邮亭圩、珠山、黄田铺、菱角塘6个区及楚江圩区的接履桥乡划归永州市。 1995年6月撤区并乡,11月县级永州市更名为芝山区,芝山区属地级永州市。 2005年,芝山区更名为零陵区。 |
历史沿革: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南。 西汉属泉陵候国。 东汉初泉陵国改县,属泉陵县。 隋大业三年(607),泉陵县更名零陵县。 1961年7月,设冷水滩市。 1962年10月,冷水滩市并入零陵县。 1969年2月,设冷水滩镇(县级),直属零陵地区;12月,并入零陵县。 1984年6月,撤零陵县,设冷水滩市(县级)。 1995年11月,撤零陵地区,设地级永州市,冷水滩市改区。 |
汉属洮阳县。 三国时属零陵郡。 西晋永熙元年(290),置应阳县,因县城位于应水之北而得名,是为东安建县之始。 隋应阳并入零陵县。 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应阳县改应阳男国。 南朝陈宣帝太建五年(573),改男国为子国。 陈后主至德四年(586),子国改为公国,仍属零陵郡。 隋开皇九年(589),并入零陵县。 唐昭宗光化元年(898),马殷取永州,在原应阳境内立东安场。 五代时,属楚永州零陵县地。 宋雍熙元年(984),析零陵县地,升东安场置东安县。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永州零陵郡为永州路,东安属永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属永州府。 清康熙三年(1664),隶属湖南省衡永郴道永州府。 1914年,属衡阳道。 1949年,属永州专区。 1952年11月,属湘南行政区。 1954年7月,属衡阳专署。 1962年12月,属零陵地区。 1995年,撤销零陵地区设立地级永州市,属永州市。 |
舜之时,封象于有庳。 在禹属三苗,夏商周因之。 在春秋则为楚,战国则为楚越之交。 秦统一后始置营浦县,属长沙郡。 汉初属长沙国。 汉元鼎六年(前111),属零陵郡。 三国吴宝鼎元年(266),置营阳郡。 南朝梁为永阳郡。 隋改永阳郡为永阳县,属零陵郡。 唐武德四年(621),置营州,改永阳县为营道县。 唐贞观八年(634)改道州,含“汉制县有蛮夷曰道”之意。 宋建隆三年(962),复名营道,道州为郡如故。 元至元十三年(1276),置安抚司,十四年(1277)改道州路,置总管府。 明洪武元年(1368),改道州府。 清康熙三年(1664),属县级散州。 1913年,改道州为道县。 1949年11月,道县和平解放,属永州专区。 1950年,属零陵专区。 1968年9月,零陵专区改为零陵地区。 1978年,理家坪人民公社、车头人民公社的双峰大队划归双牌县。 1995年11月,撤销零陵地区,设立永州市,道县属之。 |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建营浦县。 汉元鼎六年(前111),在县西南置谢沐县。 隋开皇九年(589),并谢沐、营浦为永阳县,属永州总管府。 唐天宝元年(742),以永明岭定县名,改永阳县为永明县,属道州。 宋建隆元年(960),永明属湖南路道州江华郡。 明洪武元年(1368),永明县属湖广布政司永州府。 洪武九年,隶永州府道州。 清康熙三年(1664),永明属湖南布政司(后改省)衡永郴道永州府。 清雍正十年(1732),永明属湖南省衡永郴桂道。 清设乡、都。 1912年,永明县属永州府。 1915年,县属湖南省衡阳道。 1949年11月21日,永明和平解放后属永州专区。 1950年,永州专区改称零陵专区,永明县属之。 1956年3月,改永明县为江永县。 1962年,复置零陵专区,江永县仍属之。 1979年,零陵专区改称零陵地区行政公署。 1995年,废零陵地区改置永州市,江永县属之。 |
战国时期属楚国苍梧郡。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于今宁远县域内设有舂陵、泠道二县,是为建县之始。 汉元朔五年(前124),今宁远县内设营道、泠道二县和舂陵侯国。 新莽王朝时(6),改营道县为九疑亭。 东汉建武元年(25),复名营道县。 隋大业十三年(617),萧铣反隋建梁,析营道县置梁兴县。 唐武德四年(621),改梁兴县为唐兴县,营道县迁州城,县名在境域消失。 玄宗天宝元年(742),改唐兴县为延唐县。 五代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改延唐县为延昌县。 后唐同光元年(923),延昌县复名延唐县。 北宋太祖乾德二年(964),改为宁远县。 1949年11月17日,宁远和平解放,县人民政府成立,属湖南省永州专员公署(后改为零陵专区);1952年,宁远属湘南专区。 1954年7月,撤销湘南专区,恢复衡阳、郴州二个专区,宁远属衡阳专区。 1995年11月22日,撤销零陵地区行政公署,成立地级永州市,宁远属之。 |
蓝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建县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竹管寺横江砠出土的石斧、石凿、石箭和陶片等文物证明,早在夏商前,县境已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是虞舜南巡过化之地。 春秋战国时期,县境属楚。 蓝山县于汉高祖五年(前202)建县,名南平,隶属荆州刺史部桂阳郡。 隋开皇九年(589),文帝杨坚南征平陈,于江南各地并省州县,南平并入临武。 唐咸亨二年(671),复置南平县,属郴州;天宝元年(742),易名蓝山,属桂阳郡。 宋、元属桂阳监、桂阳路。 明先后属郴州、桂阳府、衡州府桂阳郡。 清属桂阳直隶州。 民国3年(1914)属衡阳道,11年(1922)直属湖南省,27年(1938)属省第八督察区,29年属第三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始属郴县专区,1952年属湘南行政公署,1954年属郴县专署。 1958年12月,与嘉禾县合并,称蓝嘉县。 1961年7月,蓝嘉分设,隶属郴州专区。 1962年12月,改属零陵专署。 1995年11月,零陵改设永州市,蓝山县隶属永州市。 |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析长沙国南地为零陵郡,始置县,名泠道。 至新莽改为泠陵县。 东汉光武帝中兴复名泠道县。 三国属蜀,先主殁后并于吴。 晋平吴改为舂陵县。 隋代并入营道县。 唐高武德四年(621),改为唐兴县。 唐天宝元年(742),改为延唐县。 因地域宽大,析延唐西北为大历县。 宋乾德三年(965),并延唐、大历县为宁远县。 元、明时仍为宁远县。 明崇祯十二年(1639),从宁远西北分出南北十五都置县,原为军队屯田处,名新田堡,又名新田营,故名新田县,属永州府。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再划宁远、桂阳部分地区入新田。 1938年,属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10月10日,属永州专区。 1952年,属湘南行政区,1954年7月,湘南行政公署撤销,分设衡阳、郴州两专区,新田属郴州专区。 1959年3月,新田、桂阳合并为桂阳县,属郴州专区。 1961年7月,恢复新田县,属郴州专区。 1962年12月,新田县划辖零陵专区。 1968年,零陵专区改为零陵地区,1995年属永州市。 |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置县,始托县内冯水而得名。 《水经·湘水注》:冯水“出临贺郡冯乘县东北冯冈,其水导源冯溪,西北流,县以讬名焉”。 三国时(220-280年)地入东吴,隶临贺郡,属广州。 南朝宋泰始间属临庆国。 南齐复属临贺郡。 隋属零陵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析冯乘县置江华县,因其治所设寒亭之北(今沱江镇老县村)、阳华岩之江南,故江华之名始于此。 文明元年(684年)江华县改为云溪县。 神龙元年(705年)复名江华县。 明天顺六年(1462年),都御史吴澄巡县,见无城池,令移县治于黄头岗(今沱江镇)。 “包砌以石,履以串楼,立东南西北四门,建重楼”。 清顺治六年(1649年),江华始入清版图。 领乡六、编户六里,属永州府。 1914年属衡阳道。 1937~1949年先后隶属湖南省第九、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11月22日成立江华县人民政府,先后隶属永州专区、零陵专区。 1952年11月改属湘南行政区。 1954年6月改属衡阳专区。 1955年8月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江华县建制成立江华瑶族自治县,县治由沱江迁至水口。 1962年12月复归属零陵专区。 1968年零陵专区改零陵地区。 1985年11月,县治由水口镇复迁沱江镇。 1995年11月撤消零陵地区设立永州市,江华隶属永州市。 |
春秋时期为楚之南疆。 秦属长沙郡。 西汉属零陵郡泉陵侯国。 东汉属泉陵县。 三国东吴孙亮太平二年(257),分泉陵县,置祁阳县和永昌县,仍属零陵郡。 晋永嘉元年(307),由荆州改属湘州零陵郡。 南北朝时期,祁阳隶属关系未有重大改变。 隋开皇九年(589),祁阳、永昌并入零陵县,隶属湘州永州总管府。 唐武德四年(621),析零陵县复置祁阳县。 五代时隶属江南西道永州零陵郡。 宋代属荆湖南路永州零陵郡。 元代属湖南道宣慰司永州路。 明代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永州府。 清代属湖南省衡永郴桂道永州府。 1914年,祁阳属衡阳道。 1920年,祁阳直属省辖。 1937年12月,祁阳属湖南省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10月,祁阳县解放,属永州专区专员公署。 1952年2月,析祁阳县为祁阳、祁东2县。 1983年7月,属零陵地区专员公署。 1995年5月,撤区并乡建镇,设立20个镇。 2021年1月20日,撤销祁阳县,设立祁阳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