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亳州市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亳州市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夏末商初,商王汤于境内建都,称亳。

周初,境内始称焦,周武王封神农氏后裔于焦,置焦国。

周景王十七年(前528)楚平王筑谯城改焦为谯,境内始称谯。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秦灭楚,在当地置谯县,隶泗水郡。

西汉至东汉,名称未变。

东汉建武十八年(42),豫州刺史治于谯县。

建安末年置谯郡,治于谯县。

魏黄初二年(221)改谯为都。

晋称谯国,都谯县。

东晋咸康四年(338)晋于谯县侨置陈留郡小黄县,自此谯县又称小黄县。

北魏正始四年(507),置南兖州,治小黄县。

北周大象元年(579),因当地古为商汤都城,改南兖州为亳州。

隋大业三年(607),改小黄县为谯县,一直沿用至元朝。

明,洪武初,废谯县,城父县,并入亳州。

洪武六年(1373),改亳州为亳县,隶凤阳府颍州。

弘治九年(1496),改亳县为亳州,隶凤阳府。

清代,当地一直称亳州。

1912年,亳州改为亳县。

新中国成立后,称亳县。

1986年3月国务院批准撤销亳县,建立亳州市(县级)。

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省直管市。

1998年收归省直辖。

2000年6月组建地级亳州市,原亳州市整建制转化为谯城区。

2006年谯城区乡镇区划调整,区划调整后的谯城区辖3个街道、20个镇、2个乡。

地名沿用至今。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置郡县,涡阳故地分属铚和城父两县,皆属泗水郡。

西汉初,改泗水郡为沛郡。

东汉初,涡阳县境在沛郡与汝南郡交接处,属豫州刺史部。

黄初元年(220),曹丕称帝,以礁为“先人旧郡”,称为瞧国。

县境地接礁南。

晋改谯国为谯郡。

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改涡阳县为淝水县;隋炀帝大业初年,淝水县又改为山桑县,属谯郡。

唐武德四年(621)四月,山桑属谯州。

贞观十七年(643)废谯州,割属亳州。

天宝元年(742),改为蒙城县属亳州。

北宋绍兴十一年(1141),蒙城改隶寿州。

此时,县境分属颍、亳、宿、寿4州。

元至元三十年(1293),分置汝宁府,下颖顾州。

明洪武四年(1371)二月,从归德府划出宿州;三月,从汝宁府划出颍州,与蒙城县同属凤阳府,直隶南京。

弘治九年(1496)十月,设义门巡检司。

清雍正二年(1724),将蒙城改属亳州;雍正十三年(1735),升颍州为府,亳州、蒙城同属颍州府。

宿州属凤阳府。

清同治三年(1864)为镇压捻军起义,割亳州、蒙城、宿州、阜阳县4州县各一部分地,以捻军首义地雉河集为县治,取蒙城县北魏旧名置涡阳县,属颍州府。

辛亥革命后,取消府制,县境一度属淮泗道。

后在颍州设立阜阳专署,辖涡阳县。

1945年—1947年,县境西设立涡亳县,县境南立涡阳县,县境东立宿蒙县,隶属皖北专员公署第三公署。

1948年4月18日,解放涡阳县城。

1949年3月,将4县占有的原涡阳县境,仍归并为涡阳县。

195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建立后,阜阳专员公署驻阜阳县城,辖涡阳县。

1965年5月以前,县境属安徽省阜阳地区专员公署。

“文化大革命”初,废专员公署,设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9年,设立阜阳地区行政公署,仍辖涡阳县。

1996年7月,撤销阜阳地区行政专员公署,改设阜阳市,仍辖涡阳县。

2000年5月,县级亳州市升格为地级亳州市,涡阳县划归亳州市管辖。

夏,为禹贡豫州之域。

商,为汤都,称北冡。

西周称漆邑。

公元前595年归楚,称楚北地漆园;秦,属砀郡;汉初,分西北境为梁国蒙县,东南境为沛郡山桑县。

三国时,属魏谯郡山桑县。

东晋侨置蒙县,仍属谯郡;南北朝时,属宋山桑县。

南齐仍为山桑县;北魏皇兴元年(467),废山桑县建置涡州,在漆园故城建置涡阳县;梁大通二年(528),梁改置涡州为西徐州,后置北新安郡;东魏武定八年(550),置南谯州,并山桑、蒙县为蒙郡。

北齐复称蒙县;隋开皇十六年(595),称淝水县;大业七年(611),改淝水县为山桑县;唐天宝元年(742),正式定名为蒙城县。

此后,虽归属屡有变更,但县名一直沿用未变;五代时,为河南道亳州蒙城县;宋代,先后属安丰军、亳州、寿州;元代,属总管府安丰路。

明代,属南直隶凤阳府;清代,先后属亳州、颍州;1912年,属安徽省寿州。

1914年6月,属安徽省淮四道。

1928年3月,直属安徽省。

1942年10月,属安徽省第六(泗县)行政督察区。

1938年6月,属安徽省第三(阜阳)行政督察区。

1944年12月,蒙城县北境归宿蒙县,属淮北路西第二行署。

1945年12月,宿蒙县属华中区第八行署。

1947年6月,宿蒙县属豫皖苏区第三行署。

11月,县南境归蒙城县,属豫皖苏区第六行署。

1949年3月,裁撤宿蒙、宿怀、蒙城(涡河南)、涡阳4个边区县,设蒙城县,原蒙城辖区恢复,属豫皖苏区第六行署。

4月12日,属皖北行署阜阳专区。

1952年4月12日,属安徽省阜阳专区。

1971年3月29日,属安徽省阜阳地区。

1996年,撤销阜阳地区和县级阜阳市,设立地级阜阳市,属安徽省阜阳市。

2000年6月,撤销县级亳州市,设立地级亳州市。

蒙城县划归亳州市管辖。

先秦时期,分属胡子国、州来国地、后属楚地;秦,分属汝阴、下蔡县地;汉,析置城父、山桑县;南北朝时期,南宋将城父县并入浚仪、北魏于山桑县地置涡阳县;隋,复置城父、山桑县;唐天宝元年(742)改山桑县为蒙城县;明洪武中,城父县入亳州,下蔡县入寿州;清雍正十一年(1733),置凤台县。

雍正十三年(1735),置阜阳县。

同治三年(1864),置涡阳县;民国,依清制;1964年10月31日,从阜阳、涡阳、蒙城、凤台四县划出部分地区设置利辛县。

1965年5月1日,组建利辛县人民委员会,析阜阳县王人、王市、马店、胡集4区,析涡阳县阎集、江集、张村3区,析凤台县阚疃、展沟2区,析蒙城县望疃区,共10个区组成利辛县辖区。

1969年撤销10个区和54个公社,设20个大公社。

1975年设区划社,置12个区、51个公社。

1981年成立利辛县人民政府。

1983年政社分开,恢复乡、村建制,58个公社全部改称乡,设立乡人民政府。

1985年废柳东乡,置张村镇,隶属张村区,废阚疃乡,置阚疃镇,隶属阚疃区,废西潘楼乡,置西潘楼镇,隶属西潘楼区。

1992年撤区并乡,辖19镇、7乡。

2000年,成立亳州地级市,利辛划归亳州市管辖。

至2020年,利辛县下辖20个镇、3个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