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安阳县永和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安阳县永和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相明初有刘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繁衍成村,故名刘庄。乾隆年、民国《安阳县志》均称刘家庄。1985年《安阳县标准地名手册》为刘庄。
相永和为县城时,陈姓在此种植大白菜,远近闻名,并开设蔬菜市场,故名“陈市”。北宋《相台志》载有陈栅,清康熙年、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陈市。因重名,1981年陈市更名为西陈市。
相此地古时是永和县城东关,后永和县城废,遂渐形成村庄,故名关村。康熙,清乾隆年《安阳县志》均称关家村,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关村,沿用至今。
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贺家庄。相早年贺姓人家迁居此地建村,故以姓氏得名贺家庄。
北齐年间,綦毋怀文曾居住在这一带,他为我国冶金技术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村民为纪念他,以其姓氏为村名,故称綦毋村,后演变为綦村、奇村。又,相传汉朝时有綦儁将军在此建府置田,后称綦村。北宋《相台志》载有綦毋。明朝隆庆元年(1576)张奇村《张氏世系图碑文》称綦村,之后发展为9个奇村。因此村郭姓居多,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郭家奇村。1985年《安阳县标准地名手册》为郭奇村。
明朝《河南总志·彰德府》记载:“尧城在安阳县东永和里,俗传尧尝居此地因筑城。三国时载有长乐郡。唐末《元和郡县图志》载有永定县。宋天圣七年(1029)改永定为永和(避真宗永定陵讳),永和取“结束战争,永远谦让和谐”之义。明万历九年(1581)《彰德府续志》载有永和里或永和集。清康熙年、乾隆年和民国时《安阳县志》均称永和镇。1985年《安阳县标准地名手册》为永和村。永和分为三个行政村。此村居北故名永和北街至今。
明朝《河南总志·彰德府》记载:“尧城在安阳县东永和里,俗传尧尝居此地因筑城。三国时载有长乐郡。唐末《元和郡县图志》载有永定县。宋天圣七年(1029年)改永定为永和(避真宗永定陵讳),永和取“结束战争,永远谦让和谐”之义。明万历九年《彰德府续志》载有永和里或永和集。清康熙年、乾隆年和民国时《安阳县志》均称永和镇。1985年《安阳县标准地名手册》为永和村。永和分为三个行政村。此村居西,故名永和西街。
相明代以前此村叫姬家堂,明初有杨姓从山西洪洞迁居此地定居,后繁衍成村,改名杨家堂(俗称“牙堂上”)。清康熙年《安阳县志》有姬家庄。清乾隆年《安阳县志》有杨家堂。
相早年有一郡马在此成立庄院,庄院东西各修一栅栏门,居民住栅栏外,郡马死后,居民迁驻栅栏内,故名栅栏里(栅与沙音近),后称沙里。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沙里村。
北宋《相台志》载有“次刑”。清康熙年《安阳县志》载有后刺头。汉《神仙传》中记载:栾巴为官正直,一次皇帝赐酒大宴朝臣,栾极谏。佞臣让宦官郑众给其下了毒药。群臣举杯共贺,栾将酒洒向空中。帝怒。栾跪道:巴蜀失火数日,臣敬酒于天必将大雨,巴蜀火灾可灭也。帝派使者视之,果降大雨。此时栾巴已逃出京城,皇帝即派文武官员追赶,追至此地,望见栾巴,即用箭从后面向头部射击。栾自感此劫难逃,遂拔剑自刎。后人为怀念正直的栾巴,便将栾巴人头落地附近的村庄更名为后刺头,沿用至今。
处于洹河南岸。为“邢家渡口”之意。北宋《相台志》载有邢济。明万历九年(1581)《彰德府续志》载有邢济里。清康熙年《安阳县志》载有邢济村。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东邢济,沿用至今。
北宋《相台志》载有邢济,明万历九年(1581)《彰德府续志》载有邢济里。清康熙年《安阳县志》载有邢济村,处于洹河南岸。为“邢家渡口”之意。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西邢济村,历民国,村名未变。
相明初有张、王、李、赵、杨五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故起村名为“五家庄”,后简称“伍庄”。又,因村周围有五道沟故名。民国《续安阳县志》有伍家庄。1985年《安阳县标准地名手册》为伍庄。
汉《神仙传》中记载:栾巴为官正直,一次皇帝赐酒大宴朝臣,栾极谏。佞臣便让宦官郑众给其下了毒药。群臣举杯共贺,栾将酒洒向空中。帝怒栾跪道:巴蜀失火数日,臣敬酒于天必将大雨,巴蜀火灾可灭也。帝派使者视之,果降大雨。此时栾巴已逃出京城,皇帝即派文武官员追赶,追至此地,望见栾巴,即用箭从后面向头部射击。栾自感此劫难逃,遂拔剑自刎。文武百官见栾巴已死,便在就近村中夜宿。后人把百官夜宿的村庄改名为“百官村”。北宋《相台志》载有“百官村”。明初派军队在此屯田。故清乾隆年《安阳县志》为北关屯、前北关屯。民国《续安阳县志》称百关村。为恢复原名,1981年更名为小百官。
相明代赵简王曾在此地喂养牛马,故名牛房。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东牛房。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