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包公庙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包公庙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宋代田氏居此兴集市,故名田集。
清乾隆六年(1741)李懋修自柘城县城东北16千米石门李迁此建村,因在李祖师庙庄后,故名后庄户。
明天顺四年(1452),杨、李二姓自十字河迁此建村,故名杨李庄。
明崇祯十五年(1642)王幸自蔡道口集迁此建村,因西临大沙河有三孔石桥一座,故而得名王桥。因盛产韭菜,又名韭菜王桥。
明崇祯九年(1936)杜济明、杜济芳、杜济美三兄弟自鹿邑县枣集北杜家桥迁此建村,故而得名杜庄。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江南太湖赵氏兄弟二人随明太祖朱元璋北定中原后,率军屯田建村于此,故而得名赵家庄。因赵氏曾在太湖之滨打死老虎一只,又名打虎赵庄。清乾隆三十七年(1770)在此建楼,又称打虎赵楼,因南有前赵楼,本村居北称后赵楼。
清光绪十六年(1890)罗伯良自罗楼迁此建村,故名罗庄。
明正德年间,孙氏自张阁镇孙集迁此建瓦房,渐成村落,故名孙瓦房。
宋仁宗年间,三司吏张方平家丁及同族横行乡里。州、县官不敢制止,民怨极深,包拯任京东转运使,理平民怨,抑制张氏同族及家丁不得猖獗,民感其德,立祠以祀,故而得名包公庙。
清乾隆二十年(1755)乔志高自道口集西南大乔庄迁此建村起集,取名乔集。后建楼,改名乔楼。又因北有乔楼,本村居南称前乔楼。
清乾隆七年(1742)李氏主妇阎氏自祥符李迁此建楼,定名阎庄,俗称李氏东南楼。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更名为中华楼。
据《余氏家谱》记载:明崇祯五年(1632)余尚策自十字河迁此建村,始名余庄。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郑朝选及杨氏自西南小余庄迁此建村,故名杨郑庄。1938年杨氏外迁改名郑庄。
明永乐年间,鹿邑县枣集西北大杨湾杨可捐建二庙,故名杨双庙,简称双庙。清乾隆六年(1741)曹彦昌自大曹楼迁此建楼,又名曹楼。
明成化七年(1471)院氏自陈州府淮阳县城西北8千米院家寨迁此建村,故名院庄。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