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沧源县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沧源县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傣语地名。勐:坝;角开创;意为开创之地。传说在沧源各个大坝子中,勐角的坝子为开创最早的一块,故名。

1955年建勐角乡,属勐角区;1969年建红忠大队,属红忠公社;1971年改名勐角大队,属勐角公社;1984年恢复勐角乡,属勐角区;1988年2月改为勐角村公所,2000年改为勐角村民委员会,属勐角民族乡至今。

[勐角村]地处勐角乡中心。东邻莲花塘,南邻控井村,西邻糯掌村,北邻控角村。面积9平方千米,海拔1250米。辖贺苦、老街等9个村民小组。2007年有农户535户、乡村人口2095人,其中农业人口2095人。

汉语地名。原驻地莲花塘村,故名。1917年由勐角大队划出,建莲花塘大队;1984年社莲花塘乡;1988年2月改为莲花塘村公所;2000年改为莲花塘村民委员会,2010年驻地由金龙迁至允纳。

属勐角民族乡至今。

[莲花塘村]地处勐角乡东边,距乡政府所在地3千米。东邻糯良乡,南邻勐甘村,西邻勐角村,北邻勐来。面积7平方千米,海拔1225米。辖糯恩、允纳、贺允等9个村民小组。2006年有农户486户、乡村人口2074人,其中农业人口2074人。

傣语地名。控:官;角:开创;意为开创(当地)之官。原驻地控角村,故名。1934年前属勐角土司部落;1934年后划归第一区;1945年属勐角镇;1949年和平解放;1957年建控角乡、属勐角公社;1984年夏用控角乡、属勐角区;1988年2月改为控角村公所;2000年改为控角村民委员会,属勐角民族乡至今。

[控角村]地处勐角乡西北边,距乡政府所在地2.5千米。东邻莲花塘,南邻勐来,西邻翁丁,北邻勐角村。面积3平方千米,海拔1450米。辖洞康、老寨、等4个村民小组。2007年有农户185户、乡村人口774人,其中农业人口7714人。

翁丁村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城西北方向约40公里处的勐角乡。这是目前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原生态佤族村。

翁丁村隶属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地处勐角乡西边,距乡政府所在地17.00公里,到乡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县城39公里。东邻以国有林为带,南邻勐卡村,西邻班洪村,北邻以国有林为带。辖上寨、下寨等6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261户,有乡村人口1145人,其中农业人口1145人,劳动力568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386人。全村国土面积12.6平方公里,海拔1,495.00米,年平均气温24.00℃,年降水量900毫米,适合种植茶叶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3043亩,人均耕地2.7亩,林地14796.8亩。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88.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16元。翁丁村属于其他,农民收入主要以茶叶为主。

村名由来

翁丁,在佤语中的意思就是云雾缭绕的地方,又有高山白云湖 之灵秀的意思。

漫步雾中翁丁,首先见到的是百年如故的寨门和大榕树,两者同处一线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寨门,共同守护着这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村庄。就在见到寨门的同时,也同时被寨门、特别是大榕树上的牛头震撼,每根门柱上的牛头,特别是大榕树下悬挂着的牛头,若隐若现,神秘神奇。

进了寨门,一片空旷的广场上立着几个牛头树桩,透过迷雾的草房扑面而来。最高大建筑是佤王府,接下来沿着窄路小径布局着各式佤族茅草房民居,相伴的是房屋内外无数的牛头。原生态佤族茅草屋民居,是杆栏式竹木 楼。从大的方面分两类,一是单身成人住的屋顶很矮的单层椭 圆形屋,成年未婚和孤寡中老年都住这样的房;另一种就是普遍的两层楼,楼上住人,楼下畜居。此外,佤族人家都会在村边建自己的一间储藏屋,主要装粮食,且都没有锁,佤族还保留着路不拾遗的遗风。整个村庄坐落在森林怀抱中,据说,佤族村寨周边的树都不能砍,树是保护村子的神林,所以佤族村庄周边的树都很茂盛,形成林墙。

傣语地名。勐:坝子;卡:茅草,意为茅草坝。原驻地勐卡村,故名。1934年勐卡系勐董土司部落管理;1934年后划归行政一区;1945年隶属勐角镇;1949年和平解放;1956年建勐卡乡;1988年2月改为勐卡村公所;2000年改为勐卡村民委员会,驻地在新寨,属勐角民族乡至今。

[勐卡村]东南距乡政府驻地34千米。最高海拔1530米,最低海拔1150米,面积28.86平方千米,境内大多为高山峡谷。辖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2003年,有200户、1190人。勐卡新寨(一、二、三组)共有94户、634人。

傣名地名。芒:寨子;公:山;意为山寨。1691年建寨,1959年建芒公乡,归永和辖区;1969年成立献忠大队;1971年改为芒公大队,归勐角公社辖;1984年恢复芒公。

[芒公村]东南距乡政府驻地40千米。境内大多为高山峡谷,地势西高东低,最高海拔2211米,最低海拔1584米,村内绝大多数面积属山地荒坡。面积33.8平方千米。辖6个自然村寨,7个村民小组。2003年全村317户、1603人。芒公大寨(一、二组)共有74户、407人。

傣语命名。糯:水塘;掌:大象;意为大象水塘。1955年建糯掌乡;属勐角区;1969年成立红旗大队;属红忠公社;1971年改糯掌大队,属勐角公社;1984年恢复糯掌乡,属勐角区;1988年2月改为糯掌村公所,2000年改为糯掌村民委员会,属勐角民族乡至今。

[糯掌村]地处勐角乡西南边,距乡政府所在地9千米。东邻勐角乡,南邻控井村,西邻芒公村,北邻控角村。面积4.3平方千米,海拔1636米。辖班开、科弄等7个村民小组。2007年有农户245户、乡村人口975人,其中农业人口975人。

傣语地名。控:木棒;井:坚硬;意为坚硬的木棒。原驻地控井大寨村,故名。1957年建控井乡、属勐角区;1969年成立永惹大队,属勐角公社,1971年改为控井大队,属勐角公社,1984年恢复控井乡、属勐角区;1988年2月改为控井村公所;2000年改为控井村民委员会,属勐角民族乡至今。

[控井村]地处勐角乡东南边,距乡政府所在地2千米。东邻糯良乡,南邻勐懂镇,西邻班洪乡,北邻勐来乡。面积6.97平方千米,海拔1227米。辖控井一社、控井二社等7个村民小组。2007年有农户319户、乡村人口1238人,其中农业人口1238人。

傣语地名。勐:地方;甘:中间,意为中间之地。1971年由坝卡大队划出,成立勐甘大队,属勐董公社;1973年划归勐角公社;1984年设勐甘乡,属勐角区;1988年2月改为勐甘村公所,2000年改为勐甘村民委员会,属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至今。

[勐甘村]地处勐角乡东南部,距县城7千米,距乡政府所在地8千米。面积19237.5亩,最高海拔1420米,最低海拔1140米。辖4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2008年有371户、农户1414人,以佤族和拉祜族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