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昌宁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昌宁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田园镇位于昌宁县城,有国土面积256平方公里,地理呈山区、半山区和坝区三个梯次分布,海拔1562-2442米;气候温凉湿润,是一个宜粮、宜牧、宜商的农业镇。

田园镇位于昌宁县城,于2005年5月由原右甸、达丙两镇合并而成,有国土面积256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99°36′至99°46′,北纬24°49′。国土面积256平方公里,下设4个社区9个村277个村(居)民小组,2007年末,总人口18432户58906人,其中农业人口11153户41322人。田园镇耕地总面积35632亩,其中旱地10541亩。地理呈山区、半山区和坝区三个梯次分布,海拔1562-2442米;气候温凉湿润,年平均气温14.9℃,平均降雨1253.1毫米,是一个宜粮、宜牧、宜商的农业镇。

漭水镇位于昌宁县中部,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6公里,东北方隔澜沧江与临沧地区凤庆县、大理州永平县相望,东南方与本县的达丙右甸两镇接壤、西方与大田坝乡相连。全镇海拔在1050至2850米之间,气候温凉、温热、高寒,属立体气候,总面积311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委员会205个村民小组,2002年末总人口29096人,耕地面积25691亩,人均占有耕地0.88亩,人均产粮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053元。  

  粮食、茶叶、核桃、畜牧业是漭水镇的骨干产业。粮食以玉米、水稻小麦为主;茶叶面积14000多亩,年产干茶700吨,大部份属优质大叶种茶;泡核桃面积30000亩,年产500吨,漭水核桃具有个大皮薄、仁白味香、蛋白质含量高等特点;漭水镇拥有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是昌宁县的牛、羊、仔猪养殖基地。漭水镇境内铁、大理石、云母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和前景。漭水离县城近,交通、通讯条件好,尤其适合农特产品加工。

  漭水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可尽览沧江风光的鹅头山、有“天山草原”之称的大秧草塘、天然温泉“阿背塞澡塘”、老厂望江楼风景独好。随着小湾电站的建成,从漭水沿江到老厂苏家山80多公里的沧江之畔,将逐步成为旅游热区。

  漭水镇党委政府结合实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制定的发展思路是:培植茶竹核桃三棵树,振兴畜牧为城搞服务,小春迈好结构调整步,大干水利集镇和公路,放手发展个体私营户,借人力资源优势输劳务,落实科技兴漭促致富。三万漭水人民群众正以高昂的热情和斗志,紧紧围绕这一发展思路辛勤耕耘,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阔步向前,努力推进漭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昌宁县辖乡。1950年称柯街乡,1958年设柯街公社,1988年改乡。位于县城西北,距县城17公里。面积211平方公里,人口2.4万,有傣、彝、苗等少数民族。云(县)保(山)公路过境。辖柯街、腊邑、松林、沙坝、立斯达、联合、玉地里、扁瓦、芒赖、仙岳、大地11个行政村。农产品粮食、棉花、甘蔗、水果等。境内有县办白糖厂。
卡斯镇隶属于云南省昌宁县。位于昌宁县城西南方,地处昌宁、施甸、隆阳三县(区)结合部,距县城34公里,距市政府所在地隆阳区66公里。辖11个村民委员会182个村民小组,有9792户38256人,是典型的农业镇。世居汉、傣、布朗、彝、白等民族。地理环境,山坝差别明显,其中:坝区5村为冲积性燥热河谷平坝,面积154.9平方公里,山区6村为高寒山区,面积89.1平方公里。常年最高气温38.5℃,最低气温-2.1℃,雨量893mm。最高海拔2780米,最低海拔930米,属典型的立体性气候。森林面积9850公顷,森林覆盖率43.7%。

 水利资源 卡斯镇主要河流有枯柯河、邑林河、白马河等数十条,全长约135公里,已建成小<一>型水库3个,小<二>型水库1个,水利资源十分丰富。

  森林资源 全镇森林面积达10320.6公顷,森林覆盖率45.8%。 枯柯坝[1]药材资源 全镇现已被发现认识的野生药材近1000种,比较名贵的有天麻、当归等。

  矿产资源 卡斯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储量较大的有褐煤、铅锌矿、硅藻土等。

  土地资源 国土面积2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237亩,常用耕地44237亩,其中水田12065亩,旱地32172亩。

  卡斯镇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镇,坡耕地面积大,占耕地面积的72﹪。如何利用坡耕地至关重要,利用方式直接影响到农业收入、区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持续。在全镇的土地资源中,已经利用的占总面积的约91﹪,其中农业用地占的约89﹪。土地垦殖率高达约21﹪。全镇总人口38148人,耕地面积46000亩(承包面积),人均耕地面积1.2亩。由于历史原因,承包面积和实际耕地数有一定差异,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总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稍大于统计数。但是根据镇内的生态恶化状况及其实际的农业水平,人均耕地面积呈递减趋势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在总耕地面积中,旱地与轮歇地占87.4﹪。根据土地调查资料表明,15°--25°耕地面积占60.1﹪。坡耕地占耕地面积90﹪以上的有新谷、大塘、兰山、广邑、客邑、毛寨等6个村,20﹪-50﹪ 的有龙潭、龙洞、邑林3个村。坡耕地一般亩产150-250㎏,最低在50-100㎏,且休耕期在1-3年。亩产低、经济收入少是目前突出问题。原因是缺乏技术和资金,梯田梯地少,坡地多,以传统的坡地耕作方式为主,粗放经营。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森林过度采伐,人口增长过快,毁林开荒,森林受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目前,林业用地面积233900亩,占总面积的65.0﹪。森林覆盖面积42.2﹪。林业用地结构,从全镇的林木结构看,经济林和薪炭林所占比例较小,蔬林地多的情况突出。为改善生态环境和保护现有森林,当地党委、政府非常重视生态建设,加强林业法规政策宣传,落实林业“三定”、“两包”的划包工作,实施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工作。到2006年,全镇累计人工造林32000亩,对提高全镇森林覆盖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在,全镇森林覆盖面积达到42.2%。

  全镇水域面积1020亩,占总面积的1.2%。其中,江河面积占80.4%,库、塘、坝、沟等水利设施建设占8.5%,滩涂面积占9.9%。到现在为止,全镇有小型水库4座,坝塘12个,引水沟渠45件,山地水窖3000多个,水浇地面积20200亩,有效灌溉面积达3.2万亩,完成人畜饮水工程上百件。

  全镇的牧业用地以林牧混用为主,包括宜牧林地、灌木林、疏林,共18 000亩,但是,牧草的产量低(鲜草300kg/亩)。与此同时,紫茎泽兰(害草)的不断对草场的侵害以及人工草场面积小,使得全镇畜牧业发展处于超载不平线上。

  全镇的园地面积主要是茶、果用两类。总面积4800亩,占总面积的2.3%,其中茶园面积2700亩。

昌宁县辖乡。县的粮、蔗、油菜主产区。民国24年设勐统镇,1958年设红星公社,1988年改乡。位于县城南,距县城34公里。面积298平方公里,人口2.2万,其中苗族、傣族1740人。辖勐统、剌竹山、大河、酒药寨、马家田、板桥寨、新庆、小勐统、长山9个行政村。森林覆盖率52%。农业主产粮食、甘蔗、油菜和茶叶,特产紫米、冬包谷、木耳、香菌和亚热带水果等。有(14—28代)知州衙署遗址。
一、温泉乡基本概况

温泉乡地处昌宁县南大门,连接保山市和凤庆县的云保公路穿境而过。与凤庆、勐统、翁堵、达丙相连,全乡共有10个村,168个村民小组,5812户,25188人。有国土面积236.1平方公里,农业人口密度101人/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22826亩,境内山高坡陡,有山无坝,最高海拔2473米,最低海拔1400米,年均降雨量1302毫米,年均气温14.5℃,是一个典型的温凉山区农业乡。

乡政府所在地小桥集镇占地23.16公顷,离县城所在地20公里,离凤庆县10公里,是温泉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二、社会文化现状

全乡目前有党校1所,中学1所,完全小学10所,办学点17个。有60名中学教师,130名小学教师。至2002年末,全乡共有3019名在校中小学生。目前,全乡十个村中有3个村(大九甲、鹿塘、尼诺)建设了村村通工程,有4个村(温泉、松山、联席、新河)的广播能正常运行。全乡设有一个文化广播站,有一套广播设备;一套有线电视网络,覆盖温泉村的街子、澡堂片和里睦片;有一个图书室,藏书600余本。有一座电影院,现在没有放映设备。

三、人口资源现状

至2002年末全乡有5812户,25188人。其中男性12908人,女性12280人。总户数人口中:农业户5676户,24496人,劳力14518人;非农户136户,692人。全乡辖区内有少数民族193人,从年龄结构上看,18岁以下的有7154人,18岁—45岁的有12150人(青壮劳力),45岁以上的有9824人。从学历层次看,小学文化程度的有14804人,初中文化程度的有3778人,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有461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57人。(以上数据为本地长住户口)

大田坝乡位于昌宁县西北部,地处昌宁、隆阳、大理州永平三县交汇处的澜沧江流,离昌宁县城57公里,距保山67公里,与永平县隔江相望。全乡下辖6个村、140个村民小组,2002年末,全乡共有5669户,22289人,其中:农业户5366户,21722人;总耕地面积27177亩,其中,水田9037亩,旱地18140亩;粮食作物以水稻、包谷、小麦、豆类为主;经济作物有茶叶、烤烟、甘蔗;经济林果有泡核桃、板栗、花椒、柿子、梅、桃、李、杏、梨等;畜牧业以猪、牛、羊、鸡、鸭为主;水产有鱼、鳝、鳅、蟹、蛙等。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38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35元,粮食总产923万公斤,人均432公斤,财政收入202.6万元,支出436.6万元。矿产分布有硅、铜、铁、锡、锑等,硅、铜蕴藏量丰富,特别是硅储量在850万吨以上,硅、铜两个矿种目前正在开采利用。全乡国土面积31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48%;平均海拔1700米,平均气温19℃,年平均降雨1100—1200毫米;立体气候,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乡。

社会文化。全乡有中小学32所,其中初级中学1所,九年制学校1所,共有在校学生2933人,其中初中生908人,小学生2025人。县、乡、村公路网络已形成,乡内公路网已形成,40%的社通公路;通讯电力、广播电站基本普及,建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微波站、程控电话通往各村,乡镇中心医院、计生服务站、财税、金融等部门设置齐全;集镇商贸物流交易市场初具规模,新的规划方案正在加紧实施。

大田坝的发展思路是: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前提下,调优调强调大产业结构,巩固烟、茶、林、畜四个骨干,积极开发矿产资源,探索药材、干水果、蔬菜种植新路,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建设,打好经济基础,加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提高全乡“两个文明”建设水平,与全县同步奔小康。

相传,古时当地有对金鸡,在一巨石内生存一千零一年后将巨石撞开,飞向山去,故名鸡飞。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属顺宁府明邑里。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昌宁设县后,鸡飞为明邑乡,属一区。

1950年,属第三区。

1972年,珠山区改珠山公社。

1973年,珠山公社分成珠山、鸡飞2公社;同年2月,更名英韬公社。

1983年5月,珠山、英韬、翁堵3公社合并为鸡飞区。

1984年5月,原珠山公社和英韬公社合为鸡飞区。

1988年2月,鸡飞区改鸡飞乡。

2014年,鸡飞乡撤乡设镇。

昌宁县辖乡。1983年设鸡飞区,1988年改乡。位于县城西南,距县城17公里。面积338平方公里,人口1.7万。辖澡塘、鸡飞、扁木、珠山、二母龙、邑等、干塘、英韬、八甲、里文10个行政村。山地纵横起伏,溪流、地下热泉甚多,故又有鸡飞澡塘之名。农业主产粮食、甘蔗、茶叶。

翁堵乡位于昌宁县城以南,东邻温泉乡,南连勐统乡、更戛乡,西北与鸡飞乡毗邻,东北与达丙镇相连。全乡辖明山、扁里、翁堵、翁兴、阳旺田、立桂、立木山7个村,101个村民小组,有国土面积171平方公里,乡集镇区驻地距县城33公里。境内有温热、温凉、高寒3种气候类型,年平均降雨量1154毫米,最高海拔2338.8米,最低海拔1400米,最高气温31.2℃,最低气温—4.9℃,年平均气温14.8℃。全乡有耕地20105亩,其中,水田6529亩,林地13576亩,大部分地方适宜种植包谷、水稻、豆类、小麦等粮食作物和烤烟、茶叶、核桃等经济作物,南面的阳旺田村部分区域适宜发展甘蔗、香料烟等经济作物。香蒜和草烟较为出名。

2002年末,全乡总人口14498人,其中农业人口14049人,占总人口的97%,非农人口449人,汉族14472人,占总人口的99.8%,。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全乡有初级中学1所,每年在校学生500人左右,巩固率96.5%,有专任教师35人。其中中职职称 8人。小学16所,每年在校学生1400人左右,学龄儿童入学率99.6%,巩固率99.5%,专任教师80多人,其中中职职称 20人。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0人,农业技术人员6人,广播人口覆盖率18%,电视人口覆盖率80%。

翁堵乡由于建置较晚,加之受不边不内的区位劣势及温凉气候的影响,经济发展较为缓慢。2002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23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35元,主要来自烤烟、茶叶、泡核桃和畜牧业。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特产税,占整个财政收入的70%左右,其中烤烟特产税收入占60%左右,茶叶特产税为10%左右。现有茶园总面积11000亩,其中生态茶园面积2100亩,可采摘面积6100亩,每年可产干茶社会产量35万公斤。泡核桃造林面积16400亩,社会产量20万公斤,产值85万元;畜牧业上,生猪存栏18300多头,大牲畜存栏6900头,山羊存栏6500只,肉类总产1500吨。

乡党委政府把发展作为富民、壮乡的第一要务,以促进农村经济总收入增长、农民收入增加、财政收入增长为目标;围绕经济建设中心,稳定粮食基础,牢固交通后劲,巩固烟、茶、林、畜支柱,加强农业基础,改善教育条件,合理开发资源,加强生态保护,加快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傣乡湾甸地处昌宁西南部,距县城79公里,东与更戛接壤,北与鸡飞相连,西与施甸县毗邻,南与临沧永德县隔河相望,国土314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48个村民小组,人口12400多人,民族14个,少数民族占29.6%,其中傣族占26.7%,海拔608——2056米,是典型的低热河谷立体型气候,最高气温达43度,年平均气温22.3度,年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森林覆盖率62%,枯柯河自北向南穿境而过,地形呈北高南低的狭长坝子。

  

   湾甸常年基本无霜,土地肥沃,素有“天然温室大棚”之称,反季两季蔬菜超5000亩,西瓜、香蕉、芒果、甜橙、荔枝呈规模发展,其肉嫩、皮薄、汁甜、味香,在全国盛名远扬,湾甸果蔬公司加大试验、示范和推广促进了周边县、乡的果蔬发展,加速了湾甸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湾甸产蔗近12万吨,昌宁第一座机制的白糖厂于1977年在湾甸落成,现有“吨糖田”近万亩,水稻可实现一年两熟,高热量褐煤储量达1400万吨,高品位铁矿储量250万吨,畜牧业在湾甸大有无尽的潜力,茉莉花在湾甸属后起产业,现已发展到1000多亩,“勐雅”牌茉莉花茶深受省内外客商的青睐,市场前景看好,傣乡人民正在向5000亩的茉莉花基地作不懈的努力。

  

   湾甸这片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炽热土地,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集傣族少乘佛教文化、回族清真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及各族节日文化的精华于一体,泼水节、火把节、打秋千、打陀螺、婚嫁中的抢亲,劳作中的对歌是傣乡的一朵奇葩。

  

   傣乡人民犹如出巢的孔雀展翅腾飞,热情洋溢的傣乡人民欢迎您的到来,观光、投资、发展………

".。

更戛乡位于昌宁县城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79公里,国土面积547平方公里。境内最高海拔2400米,最低海拔623米。全乡分低热、温热、温凉、高寒四个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9.5度,年降雨量1384毫米。2002年底,全乡共有10个村民委员会147个村民小组5686户农户,总人口24551人,其中农业人口5656户23858人,居住着汉、苗、傈僳、布朗等9个世居民族。全乡共有耕地3800亩,其中旱地26753亩,水田11250亩;有森林6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68%,其中思茅松蓄积量达190多万立方米。乡内有初级中学一所,小学47所;有乡中心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所10个。铺通了弹石路,乡集镇区开通了程控电话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通讯网,架设了闭路电视,全乡广播电视覆盖率达85%以上。

  

   更戛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发展起步晚,山宽人稀,山区面积占98%,立体气候明显,有数万亩肥沃土地待开发,是昌宁南部一个较具开发潜力的乡镇。支撑更戛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主要是粮、烟、蔗、茶、林、畜六大产业。2002年底,全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43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86元;粮食总产1122万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食470公斤;财政收入328万元,烤烟总产20954担,总产值850.6万元;甘蔗入榨量4.6万吨,总产量5万吨,总产值700多万元;茶叶总产21.5万公斤,总产值191万元;林果业以木材、泡核桃为主,泡核桃面积达15600多亩,年产量达140吨;畜牧业总产值1800多万元,全乡大牲畜存栏1.28万头,出栏0.45万头,其中牛存栏12123头(黄牛9188头,水牛2949头);山羊存栏0.44万只,出栏0.21万只;生猪存栏3.7万头,出栏1.97万头;全乡肉类总产1498砘。

  

   全乡的经济发展思路是:稳定粮食基础,壮大烟、蔗支柱,挖掘茶叶潜力,做强做大林果业和畜牧业;加快交通集镇和市场建设,推动二、三产业发展;搞好大沙坝易地扶贫开发;积极探索和培育新兴产业,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扩大社会需求,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依靠科技,走有区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

" 昌宁县珠街彝族乡位于昌宁县东北方,地处三州五县结合部,东与大理州巍山县接壤,南与临沧地区凤庆县诗礼乡相连,西接昌宁县苟街乡,北与大理州永平县和漾鼻县毗邻,乡政府驻地地距昌宁县城112公里。全乡国土面积280平方公里,辖10个村委会,140个村民小组。境内群岭纵横、梁峁起伏,黑惠江穿境南下,气候海拔落差较大,最高海拔2640米,高海拔山区森林覆盖率较高,丹山碧水;最低海拔1100米,低海拔区气温炎热,全乡年平均气温17.2度,平均降雨625毫米。全乡有耕地27764亩,均为山地。

  

   珠街乡有彝、苗、傈僳等多个世居少数民族,2002年未,全乡总人口14969人,其中彝族13484人,苗族503人,傈僳族70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4%。

  

   珠街乡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山区农业乡,农业是珠街农村经济的命脉。2002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2522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366万元,占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的94%。农民人均纯收入894元。全乡有初级中学一所,小学校(点)28个,中小学在校生2138人。

  

   由于多民族聚居,珠街乡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积淀丰厚,民间文艺相互交融,底蕴深厚,有奇彩多姿的民族歌舞,特别是彝、苗族“山歌、唢呐”更是精彩绝伦,有传统的民间节日“火把节”。

  

   “九五”以来,珠街乡党委、政府按照“借助外力,争机遇、重基础;深挖潜力、强科技、建支柱、粮、烟、林、畜富彝民兴彝乡”的发展思路,立足乡情,争援挖潜,围绕农民和财政双增目标,不断改善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产业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两个文明”齐发展,实现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珠街乡境内的彝、苗、傈僳等都是喜歌善舞的民族,依托异彩丰呈的民族文化资源,珠街乡民间文艺方兴未艾,三月“潮山节”、七月“火把节”是珠街少数民族同胞传统的盛大节日,节日期间多姿多彩的民族服装和民族歌舞闻名暇迩。

"  昌宁县耈街彝族苗族乡位于昌宁县城东北部,距县城73公里,地处保山、大理、临沧三地州结合部,东与本县珠街乡接壤,南与凤庆县诗礼乡山水相连,西与本县漭水乡隔江相望,北与永平县水泄乡毗邻。全乡国土祥查面积370平方公里,森林面积18.5万亩,森林覆盖率62.5%,境内最低海拔1100米,最高海拔2856米,平均海拔1800米,相对高差较大,呈立体气候,年平均气温15.8℃,年降雨量1100——1300毫米,无霜期280天,干湿季节分明,属中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是一个汉、彝、苗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山区农业乡。

  

   一、人口资源状况

  

  全乡辖13个村民委员会,175个村民小组,2002年末,全乡共有5563户23110人,其中农业人口22319人,占总人口的96.6%。在总人口中:汉族18081人,占78%,少数民族5029人,占22%(其中彝族3832人,占总人口的17%;苗族1100人,占总人口的5%)。彝族主要分布在打平、土皮、阿水、栗木村;苗族主要分布在土皮、打平村。

  

   二、农业产业发展状况

  

   全乡耕地总面积39699亩,其中水田5487亩,旱地34212亩。全乡以农为主,以农为生。粮食、烤烟、林业、畜牧业是全乡的四大产业。粮食是全乡的基础产业。2002年,全乡大小春粮食复种面积53138亩,总产814.3万公斤,人均生产粮食370公斤。

  

   烤烟产业是全乡的经济支柱产业。2002年,全乡种植烤烟4122户16650亩,交售烟叶2036800公斤,其中上等烟比例达26.4%,中等烟比例达60.5%;平均每亩单产达123公斤,平均单价8.86元/公斤,平均亩产值达1090.40元;烟农总收入1804.6万元,种烟农户户均收入4377.98元,提供国家税收400万元。单烤烟产业,农民人均收入992.20元。

  

   以泡核桃为主的林产业是全乡的特色优势产业。耈街种植泡核桃历史悠久,据历史资料记载,早在300多年前就有种植,解放后得到了不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不断发展壮大,泡核桃已逐渐成为耈街无可替代的骨干产业。耈街乡的大部分土壤气候条件符合泡核桃生长要求,泡核桃树势强,树冠大,分枝茂盛,根系发达,寿命长,丰产性好。所产泡核桃具有果大、饱满、仁白、味香、出仁率高等特优品质,是核桃中之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