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城中区南川东路街道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城中区南川东路街道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龙泰社区居委会因位于龙华苑小区和泰康小区而取名,其小区是龙泰社区的主要住宅小区,故得名龙泰社区居民委员会。西宁市城中区南川东路办事处第二社区居民委员会2001年成立,2009年改名为龙泰社区居民委员会,简称龙泰居委会,名称沿用至今。

龙泰社区辖区从汽车七场至公交小区,面积约2.5平方公里。社区常住户2795户,常住人口6069人,社区党员216名,四个党支部,其中下岗党员67人,退休党员149人。

西宁市城中区南川东路二机社区(原称第一社区)办公地点在西宁市城中区南川东路南酉山路(二机社区家属院内),辖南川东路洪水桥至沈家寨桥区域及桥南的南川东路36号(二机床家属院)、54号(市政家属院)、绿色家园小区辖区面积约1.2平方公里,辖区内现有青海第二机床制造有限责任公司、西宁市市政工程公司、城中区疾控中心、南川公园、陵园等单位,居民2583户,6400余人;其中离退休人员1400人,下岗职工1300人,社区党委下辖5个支部,党员209名(女党员33名),其中离退休党员154名,下岗职工党员44名。是一个破产重组企业职工家属为主要居民成分的社区。社区建设的整体工作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几年来,社区积极加强与辖区单位的协调,在人力物力上实现了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特色社区落到了实处,社区各项工作均取得显著成效。社区现有服务大厅、多功能会议室、阅览室、棋牌室、康复健身室、乒乓球室、室外健身路径(12件套标准)等基础设施,订有二十余种报刊、杂志,社区办公、文化设施完善,功能齐全。针对辖区企业老、地形差人口多、楼房旧、人员杂、公共设施效能落后的现状,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工作,做到职责规范、程序规范、场所固定、环境整治。日常事务实行主任负责制,坚持全年无假日工作,求真务实,精干高效,工作思路清晰,工作扎实有效,政务公开,社区硬件、软件建设达到先进水平并仍在不断提高,保持了在省、市社区建设工作中的先进示范作用,社区整体工作获得好评。近年来,中央党校,中央巡回检查组、民政部、省、市、区领导和有关部门给予社区工作较高的评价。省、市新闻媒体多次报道我社区的工作,社区及社区干部多次获得全国及省、市、区多种荣誉称号。

南川东路兴旺社区建立于1994年南临西宁八中,北对青海汽车运输公司,东与青海化鼎齿轮箱股份有限公司接壤,西临南川河,辖区面积约794.49万平方米.辖区内共有72幢住宅楼,辖区居民住户2449户,人口6221人,辖区单位10个,社区两委班子健全,社区内设党建、民政、劳动保障、城市低保、综治维稳、计划生育、环境卫生、文化体育等服务职能,成立了“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联络站。社区党委连续被评为“五个好”党总支,社区充分体现出祥和、文明、环境优美、社会治安良好的人居环境。社区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服务体系,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便利,社区建设的档次和品位有了全面提高。在新的工作环境中,我们将牢固树立全心全意服务的工作理念,以崭新的姿态,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爱岗敬业,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社区的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南川东路五社区位于南川东路85号(矿建家属院),北邻西宁六配,南临水磨桥,东与青海华鼎齿轮有限公司,西对南川河,社区是2001年7月成立,社区面积11000平方米,社区总户数1664户,常住人口4428人。家属区由青海省金慧公司管理,物业公司办公室设在金慧公司办公楼内,公司设总经理1名,管理人员2名,工作人员14名,门卫昼夜值班人员3名。辖区内服务场所有南川东路医院、南川东路社区卫生服务站、南川东路小学、西宁八中、餐饮店7家、百货商店6家、美发店3家、冷饮1家,“五小”行业9家、食品加工3家、粮油1家。社区居委会联同物业管理公司成立了治保委员会,人民调节委员会,安置帮教小组,维稳工作小组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小组,治保委员会由7人组成 ,治安情报信息联络员38人,人员调解委员会由7人组成,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小组由7人组成,安置帮教小组由7人组成工作小组,所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联络员38人,普法宣传骨干47人,维稳工作小组由7人组成,并成立了维稳志愿者护楼护院巡逻对,巡逻队共由31组,每组10到11人共计314人,每日一组,配合治保委员会维护家属院的治安秩序。

城中区红光村位于南川东路地区,隶属南川东路办事处,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全村总人口785人,总户数210户,劳动力289人,占地面积3366亩,其中水浇地223.6亩,山地676亩,宅基地面积266亩。荒山地2200亩。农名人均收入4870元,全村60岁以上老年人66人,男性人口344人,女性人口441人,人多地少的现状制约着城中村的发展。

产业结构情况:

村两委班子团结协作,充分发扬民主,通过招商引资开办企业11个,主要从事汽车修理、水泥制品、废旧金属市场、副食品加工、餐饮服务等行业。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第二、三产业、外出打工和房屋出租。而农业收入基本亏空。村集体收入主要来源于村办企业,土地租赁,经营状况良好,年收入36万。红光村处于交通要道,交通便利,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总量较小,人多地少现状严重,人口结构处于老龄化且女性人口比列较大,耕地现状处于山根半干旱地状况和河道盐碱化状况,农业产业基本无收入,生产发展不具规模,不能发挥城郊优势的土地资源。

2、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产品科技含量低,企业流动资金紧缺,自我发展和市场竞争力较弱,信息闭塞,缺乏长远发展的后劲。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较慢,劳动力就业面窄,层次较低。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技能培训及劳动力转移,增加就业面。

3、红光村因历史原蛟谄呤甏苹檬逼冢蠖嗍林式虾谜榱挠诺韧恋卣魇眨斐闪巳硕嗟厣俚木置婧褪У卮迕裨黾拥囊蛩兀苍斐闪伺┐宸⒄沟木窒扌浴2荒艹浞址⒒映龀墙纪恋刈试吹挠攀啤�

4、因水利设施已老化,不能及时的按季完成田地的浇灌,现有的耕地处于山根半干旱地和河道盐碱化地,水源来自于附近厂矿企业的下水排出污水和南川河混浊的水源,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从而导致农业生产滞后的因素。

二、待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1、因土地的局限不能放开手脚,按思路进行规划发展,无法科学的展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能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和地域产业优势。

2、农民增收条件有限,资金缺乏,不能较快的向二、三产业转移。土地利用的限制不能大量发展和兴办村办企业。局限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加之城中村不能申请政府贴息贷款,农户有好的发展项目无法实施。

3、失地农民的不断增加给农村、农民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得困难,加之农民外出打工的技能缺乏无法寻得很好的就业途径,给村两委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加大了村委工作的力度和难度。

希望上级主管部门积极协调土地部门,放宽土地利用,视各村的土地状况因地制宜的让其发展,不要将不能从事农业产业发展的土地规划在耕地保护范围。应在耕地保护中酌情放宽政策,灵活运用,给城中村的发展用地更多的机会。让其科学利用土地加大发展力度,准确掌握政策和抓住发展的机遇,放开手脚发展,为农民增收创造自己的路子。

红光村今后的发展方向及需求

红光村因历史的原因,在七十年代计划经济时期,把大多数整块连片的优等耕地征给了政府,造成了现今人多地少的现状。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失地农民的不断增多,靠土地根本就养活不了上千口的村民。因此红光村今后的发展方向:一是加强村民科学技能的培训和提高生存技能,向二、三产业转化,大力发展村办企业,把农民向农民工方转变,提高就业技能,开拓更广泛的生存之路;二是加强农村社区建设,逐步步入村居之路,积极探索出一条城中村发展之路,因地制宜的利用好仅有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加快农用土地向商业化产业的调整,才能不失时机的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价值。因此需政府积极的协调土地管理部门,放宽城中村土地利用政策,视各村土地利用价值和农业产业收获率、产生的效益率,而划定耕地是否有保护价值,进行详细的调研来确定是否进行保护。我们也懂得耕地保护是关系到民生国策的重中之重,但一味的追求耕地保护,保护起来的耕地没有利用价值,也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这样不但不能增加农民的收入,反之还束缚住农村的发展,势必产生负效能。希望政府部门视村情给予土地利用政策的宽松管理,灵活执行耕地保护措施,这也是城中村基层干部的期望,望给我们发展的空间;三是视各村的现状把部分城中村土地整合,划归集体土地为国有土地,让失地农民较多,且现有耕地没有农业产业较好收益的村民进入社保,这样不但有利于城市的扩位,而且还能消除农村不好管理、不稳定的因素,还能加快农村居民就业技能方面的促进,减轻政府管理压力也有利于全民素质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