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崇儒畲族乡各村社区历史沿革[2]

崇儒畲族乡各村社区历史沿革[2]

195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建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同年,设立亭头生产大队。

1984年8月,实行政社分开,恢复乡,建立乡人民政府同时,生产大队更名为亭头村,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

1984年,撤销亭头生产大队,设立亭头村民委员会,简称亭头村委会。

195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建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同年,设立岚下生产大队。

1984年8月,实行政社分开,恢复乡,建立乡人民政府;同时,生产大队更名为岚下村,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

1984年,撤销岚下生产大队,设立岚下村民委员会,简称岚下村委会。

195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建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同年,设立汴洋生产大队。

1984年8月,实行政社分开,恢复乡,建立乡人民政府;同时,生产大队更名为汴洋村,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

1984年,撤销汴洋生产大队,设立汴洋村民委员会,简称汴洋村委会。

1954年属里厝乡,195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建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同年,设立濂溪生产大队。

1984年8月,实行政社分开,恢复乡,建立乡人民政府;同时,生产大队更名为濂溪村,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

1984年,撤销濂溪生产大队,设立濂溪村民委员会,简称濂溪村委会。

1949年至1955年属崇儒区为东杞洋乡,1956年至1958年属岚下区改为东杞洋乡,1959年至1965年与里厝大队合并为东进小公社,1966年至1979年属崇儒公社为东进大队,1979年至1980年与里厝大队分开为东杞洋大队,1984年改为东杞洋村委会。

195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建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同年,设立左岭生产大队。

1984年8月,实行政社分开,恢复乡,建立乡人民政府同时,生产大队更名为左岭村,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

1984年,撤销左岭生产大队,设立左岭村民委员会,简称左岭村委会。

195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建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同年,设立樟桥生产大队。

1984年8月,实行政社分开,恢复乡,建立乡人民政府同时,生产大队更名为樟桥村,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

1984年,撤销樟桥生产大队,设立樟桥村民委员会,简称樟桥村委会。

195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建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同年,设立溪西生产大队。

1984年8月,实行政社分开,恢复乡,建立乡人民政府同时,生产大队更名为溪西村,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

1984年,撤销溪西生产大队,设立溪西村民委员会,简称溪西村委会。

195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建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同年,设立东坡生产大队。

1984年8月,实行政社分开,恢复乡,建立乡人民政府同时,生产大队更名为东坡村,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

1984年,撤销东坡生产大队,设立东坡村民委员会,简称东坡村委会。

1949年至1955年崇儒区,195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建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同年,设立岙里生产大队。

1984年8月,实行政社分开,恢复乡,建立乡人民政府;同时,生产大队更名为岙里村,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

1984年,撤销岙里生产大队,设立岙里村民委员会,简称岙里村委会。

1949年至1955年属崇儒区长坑乡,195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建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同年,设立长坑生产大队。

1984年8月,实行政社分开,恢复乡,建立乡人民政府同时,生产大队更名为长坑村,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

1984年,撤销长坑生产大队,设立长坑村民委员会,简称长坑村委会。

1949年至1958初属溪西坪园乡,为洋沙溪村,1958年下半年至1959年下半年崇儒小公社坪园大队,洋沙溪村,1959年下半年至1966年初为崇儒区坪园公社洋沙溪大队,1966年下半年为崇儒公社洋沙溪大队,1984年改为洋沙溪村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