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该社区位于景阳镇苏家堡村8号,办公地点在景阳镇政府院内,而得名。 |
元末明初,此地有藏族居住,过着半农半牧生活,有米纳圆觉寺,寺院较大,取名大寺;清乾隆二十二(1757)年有民众从湟中海子沟迁到大寺居住;清光绪二十一(1895)年寺院烧毁,旧名沿用至今,后称大寺村。 |
明洪武末年(1398),陆续迁来甘、李民等居住,逐渐发展成一庄,因村内有一小寺院,故名小寺。 |
始建于明永乐年间,传说,六百多年前,景阳川是藏族住扎的圈窝子,甘树湾有个藏族千户王爷居住,又处于景阳川转湾处,称此地为千户湾。明永乐初期,迁来李土司的后代在千户湾定居,村名随之演变为干树湾,后因“干”、“甘”近音,演化为甘树湾,后称甘树湾。 |
据传,浑水沟、台台、毛连沟汉族迁来居住,因居住地在山,故名后山,后称后山村。 |
据传,宋朝在本村以北的小湾子里筑城一座,驻扎官兵,因在山头上,取名山城。又据《杨氏家谱》记载,杨氏从南京一带迁至西宁南川水磨落户,后迁到景阳大寺,后来一部分人迁到山城居住,以姓得名为杨家山城,后因杂姓增多,称山城,后称山城村。 |
据《青海地方史略》和《李氏六门家谱序》载:元朝末年西宁州同知李南哥以州归府降明,授世袭指挥使,封地上川口、米拉沟等地称东李土司,李南哥之子李英曾任西宁卫指挥使,因收捕叛赋有功,封会宁伯,因李英的第十个儿子来此定居,人们以十门取名什家,后称什家村。 |
明洪武末年(1398),从南京等地迁来马、谢姓等农户居住,沟内以米纳圆觉寺得村名寺沟,后称寺沟村。 |
始建于公元1314年,以姓得村名,本村以苏大夫家的庄廓为据,取名苏家堡,后称苏家堡村。 |
明朝年间(1368-1644),互助红崖子沟会宁寺的寺主土关沙娃囊索带一部份喇嘛迁到此处,在此地修建寺院,称北会宁寺,寺院周围的土地均属寺院,种地佃户每年给土关沙娃囊索纳草上粮,佃户们将此地称呼土关,后称土关寺,故名。 |
始建于元末明初,据传,山城、小寨、大寨、长宁一带都是宋朝官兵驻扎的营盘,大寨因驻扎的人多堡子大,故取名大寨。从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起陆续迁来人家居住,大寨沿用至今,后称大寨村。 |
据传,大寨、小寨、山城、长宁一带都是宋代官兵扎驻的营盘,而小寨村小人少,故取名小寨。 |
据《李氏家谱》记载,始祖从南京等地迁到大通哈门阳坡庄定居,村因处在峡谷之处,取名硖门,后因和本县新庄乡硖门村民委员会重名,1985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哈门村民委员会。 |
据《李氏家谱》记载,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有李氏、鲍氏等从南京来此居住,由于居住在金娥山下被水冲刷成的沟内,故而取名金冲沟,后演变为金冲村。 |
明代中叶此地是少数民族游牧区,后有居民从陕西、山西等地迁来兰姓居住,因村为大路旁的小村庄,取名兰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