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东庄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东庄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村落形成于明代以前,因坐落在黄河故道高地,原村名叫台子头村,后演变为台头村,继按方位改称东台头,沿用至今。清光绪十八年(1892)《内黄县志》载有“台子头”。
村落形成于明代以前,因坐落在黄河故道高地,原村名叫台子头村,后演变为台头村,按方位改称西台头,沿用至今。清光绪十八年(1892)《内黄县志》载有“台子头”。
明弘治十四年(1502),村中有郝、邢、刘姓,而郝姓居多,按姓氏命名郝村,沿用至今。清光绪十八年(1892)《内黄县志》载有“郝村”。
明初,李氏先祖携眷迁来定居,因地处黄河故道,按姓氏命名李家流村,清代中后期简化为李流村,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李家流村”。
明初,杨氏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建村,因地处黄河故道,按姓氏得名杨家流村,后简称杨流村,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杨家流村”。
旧县在历史上曾是内黄县城,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黄河决口,县城漂毁,迁至大固村(今大故县),由此而得名旧县。明嘉靖十六年(1537)《内黄县志》载有“旧县村”。
村落形成于秦汉,原名黑沙村,地处黄河故道。后迁现址,因地势较高改名大堌村。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黄河上游决口,淹没县城,县城从旧县村迁至大堌村,后又东迁至北长固即现在的内黄县城,大堌村后演变为大故县,沿用至今。明嘉靖十六年(1537)《内黄县志》载有“故县”。
据内黄县城在宋、金时代由旧县村迁大故县村时,县府仓库、花园曾设在此,故有花园村之称。县城东迁后,自然形成西、东两个故县村。东村人口多叫大故县,西者人口少叫小故县。1911年,村名改为内黄的别称“黄池”村,时间不长又演变为西故县,沿用至今。清光绪十八年(1892)《内黄县志》载有“小故县”。
据村落形成于宋代,后因大故县是县城,村落位于县城的北侧,村四周建有土寨,故名后寨,沿用至今。清光绪十八年(1892)《内黄县志》载有“后寨村”。
明初,殷氏先祖从山西洪洞迁来,在这片荒沙野地上定居,故称野庄,后按方位而名西野庄,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西野庄”。
明初,殷氏先祖从山西洪洞迁来,在这片荒沙野地上定居,故称野庄,后按方位命名东野庄,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东野庄”。
明嘉靖十六年(1537)《内黄县志》载有“东庄集”。宋代,县城设在今旧县村,东庄在县城东,故名东庄,后为内黄县四大集镇之一。东庄集分设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因居东,称东街。四街原本一体,共称东庄集,东庄东街沿用至今。
宋代,县城设在今旧县村,东庄在县城东,故名东庄,后为内黄县四大集镇之一。东庄集分设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因居西,称西街。四街原本一体,共称东庄集,东庄西街沿用至今。明嘉靖十六年(1537)《内黄县志》载有“东庄集”。
宋代,县城设在今旧县村,东庄在县城东,故名东庄,后为内黄县四大集镇之一。东庄集分设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因居南,称南街。四街原本一体,共称东庄集,东庄南街沿用至今。明嘉靖十六年(1537)《内黄县志》载有“东庄集”。
宋代,县城设在今旧县村,东庄在县城东,故名东庄,后为内黄县四大集镇之一。东庄集分设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因居北,称北街。四街原本一体,共称东庄集,东庄北街沿用至今。明嘉靖十六年(1537)《内黄县志》载有“东庄集”。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