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福建省第三批高级版绿盈乡村[23]

福建省第三批高级版绿盈乡村[23]

  在地市乡村生态振兴专项小组推荐的基础上,省生态环境厅牵头委托第三方技术团队现场指导服务,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核实绿盈乡村建设及指标完成情况。经省乡村生态振兴专项小组成员单位联合审查,确认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濂江村等369个村庄、长乐区猴屿乡等23个乡镇达到高级版绿盈乡村、绿盈乡镇建设标准。
  建村时此地梨树多,村边一片平地取名梨洋。后因与熙岭乡梨洋同名,故改名上梨洋。1949年属双溪区梨洋乡。1961年成立岭下公社上梨洋大队。1984年改岭下乡上梨洋村委会,地名沿用至今。上梨洋村……。
  罗沙洋村系屏南县路下乡的一个行政村,北与凤林村交界,南与长桥镇远丘村接壤,东至屏城乡里汾溪村,西至长桥镇前里坪村,三乡四村接壤。距县城24公里是路下乡通往屏南的必经之路。拥有土地面积130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997亩。全村161户700人口,6个生产小组,一个自然村垅边,一姓居住。在党的阳光普照下,村民互助互信,和睦相处,遵纪守法,曾多次获得地、县“抓纲治国向四化进军”,“先进党支部”基本实现无……。
  梨洋村是熙岭乡的一个老区基地村,系宁德市屏南县熙岭乡第二大行政村,位于屏南南部,东连代溪镇,距宁德市96公里,南与塘后村交界,西接熙岭村距离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距县城36公里,北临山墩村,海拨960米,村落面积1.8公里,全村总人口1311人,总户数312户,劳动力630人,耕地面积2600多亩。其中水田面积1210多亩,全村人均收入5650元(2012年)。 梨洋村属浙宁公路沿线,中亚热带山地气……。
  常源行政村,村委会驻常源自然村,为革命老区村。1955年成立初级社,1959年改为大队委员会,1981年改为村委会。原辖常源、陈坑2个自然村,现辖常源1个自然村。常源村因地处山坳,且有“石林”故原名石竹坑,后改称“常源”。旧属宁德县管辖,旧称宁德县十八都二图常源境。大林村始祖黄隆公于元朝中叶由江西省(现邵武市和平镇)入宁德霍童,后根据黄鞠公留下的“八句诗”:“骏马登程出外疆,任从隋地立纲常。乔迁异……。
  礼门村行政村,村委会驻洋头自然村,为革命老区村。旧属宁德县管辖,称宁德县十八都龙峰境矮门村。东临贡川村,西达“八闽首景”——滴水岩,南连仕本村,北接大碑村。1955年成立初级社,1959年改为大队委员会,1981年改称村委会。原辖洋头、洋中、池园、长门、后塔、桥头、南山、企岭、岩后坑9个自然村,现辖洋头、洋中、池园、长门、后塔、桥头、南山等7个自然村。共21个村民小组和1个居民组,582户,226……。
  楼坪村概貌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楼坪村系宁德市周宁县李墩镇最为偏远的行政村,位于周宁县西部,在风景峻奇、秀丽的“石门山”下,南与屏南接壤,西与政和交界,自古就是“三县”之间往来的重要官道,村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8公里,距县城40公里。【村落与村民】村落面积1.9平方公里,形似一个平放的羽毛球拍,辖区内大部分为丘陵山地,平均海拔860米,现全村有人口260户,1660多人,辖1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
  梧柏洋行政村,村委会驻梧柏洋自然村,为革命老区行政建制村。1979年由岭头大队分出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东毗邻本镇岭头东山村及福安的象地、际溪,南临玛坑乡的芹太丘、咸村镇的高际头村山脉,西接咸村镇的碧岩、天山和本镇的郭洋菩萨顶山脉,北与岭头村山脉相连。辖仓头、宫边、下洋中、咸坑4个自然村。共2个村民小组,107户,442人,其中常住122人。大学文化6人。耕地361亩,林地8860多亩。……。
  坝头村是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南阳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50924102206。
  韶托村原名山口村,《福宁府志》载:“相传宋黄槐登仙,托始于此”,为纪念历史人物黄槐,便将“山口村”改名韶托村。“韶”有美好之意,意指村民生活幸福美满,喜乐安康。明朝,韶托叫韶托堡。因为距离寿宁县城近,又是官道必经之地,所以官府在韶托驻军防守,又称韶托寨。韶托村始祖文仲公于唐朝天承元年自政和梧桐上洋迁入,世居韶托村繁衍,至今已有1060多年。1951年属鳌阳区(第一区)韶托乡。1959年设韶托大队属……。
  明朝时原名进阳,属福安五都,因陈氏开基祖宗由福安韩阳上杭迁此,为怀念祖籍,将“进阳”更名为“大韩阳”,后简为今名。陈氏系陈洪轸后裔。明正统年间(1436-1449),陈溪由福安韩阳上杭迁大韩,为肇基始祖。清顺年间(1644-1660)张瑞麟由寿宁小东门迁大韩。土改时属第二区(斜滩区)大韩乡。1958年为斜滩公社大韩大队。1964年划归武曲公社大韩大队。1984年撤社建乡为武曲乡大韩村委会。1994……。
  原名蓝田村,因蓝田缪姓为南宋绍定二年(1229)特赐状元缪蟾后裔,后人为先祖自豪,遂将蓝田改为官田,昭示世世代代能出仕为官。缪氏始祖缪录的十五世孙缪温于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从西浦迁徙前村(现黄兰溪水库边),后再搬迁蓝田定居,至今已近700年,繁衍二十八世。据传官田村在缪氏迁居前,就有梅氏人家在此居住。1952年属第七区(凤阳区)凤阳乡。1958年为凤阳东星公社官田大队。1959年3月……。
  原来多产毛竹,村处山垄,故称。又一意为:因弯弯田垅似竹管,故名。柳氏始祖柳宗平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自寿邑杨梅村(现城关小东门)迁移到竹管垅,至今繁衍14世。1941年前花眉垱、桥仔头、凤阳等村归属南阳镇。1944年归属斜滩区管辖。解放初期属斜滩区斜滩乡。土改时属第二区(斜滩区)竹管垅乡。1958年划归竹管垅公社竹管垅大队。1984年改大队为村委会。竹管垅村……。
  因其徐氏祖先在此居住且旁有江,故名。1950年属凤塘乡徐家塘村,1960年属湾坞小公社,1966年属湾坞公社马头生产大队,1979年马头生产大队划出成立俆江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名称沿用至今。徐江村……。
  明朝以前聚居彭姓,因,故名。1950年属铜彭乡,1958年为铜岩公社彭家洋大队,1969年与铜岩乡合并为1个大队,1980年6月复称彭家洋大队。1984年改为彭家洋村委会,名称沿用至今。彭家洋村……。
  山似帆,形如船,古时称为下船,后方言谐音演变为今名。土改时属下逢乡管,1961到1966年属于下逢小公社管辖,1966年下半年为下逢大队,到1977年归于翁洋大队,名下逢大队。1984年改为下逢村,隶属于下逢村委会,名称沿用至今。下逢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