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冠县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冠县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历史地名演化而得名。因汉至南北朝,县境有个清渊县,唐初为避李渊之讳,曾改写成清泉县而得名。因冠县曾称清泉县而得名。2010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清泉街道。 [详细]
  因北部一些村庄历史上曾属崇文乡而得名。 [详细]
  一说此处古有烟墩,是孟子“去齐适魏及晋都”烽烟告警的地方,村因名烟庄;一说烟墩建于明朝后期,在此以前早有燕姓定居于此,村以姓为名,称燕儿庄,后谐音为烟庄。 [详细]
  相传,春秋时期此处是姬姓小国的治所,附属于齐,后为晋所灭。国后贾氏贤惠达理,晋人敬仰,得此地为贾,称贾镇。 [详细]
  明初,崔、王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重建新村,刘姓从山西洪洞县先入白佛头,后转迁此村。因植桑出名,村故称桑阿镇。镇以村名。 [详细]
  柳林镇来历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此村建于宋朝,原名太平集。明嘉靖年间为加强兵防筑堡于此,驻军首领为柳春、林直,村因其名改为柳林。另一说法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杨姓从北京乐亭县迁此定居。明永乐年间,郭、柳、常三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渐成村落。相传此地为宋金时期的军用饮马场,有井72眼,并广植柳树,故名柳林。镇以村名。 [详细]
  据《山东通志》记载:北魏、北齐、北周及隋为清渊县城,唐初改清渊县为清水县,仍为清水县城。唐贞观二年(628),省清水入冠氏为镇,金又置清水镇,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筑清水堡。镇以村名。 [详细]
  明洪武三年(1370)郎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继之严、刘、崔、梁、王、邢、隋、郝等姓徙此,渐成新村落,村处漳卫河东岸的千年古城,故名东古城。镇以村名。 [详细]
  北馆陶原属临清县,名张桥店,亦称张桥行市,唐大历中为永济县城,宋熙宁五年(1072)省永济入馆陶后,为永济镇。宋末金初又为馆陶县。因南有南馆陶,故名北馆陶。 [详细]
  村原名千家店。相传,战国时期“孟子去齐适魏及晋都”经此,“不约护送者千家”,又因村傍要道,设有店铺,故名千家店。明万历年间,“三家店廩廒”设此,村曾讹为三家店。清道光九年(1829)复名“千家店”,后简化为店子。 [详细]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刘姓最先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以姓取名刘家。清康熙五十年(1711)版《堂邑县志?丘墓》载:“城西二十里发干地得石,铭曰定远将军墓,墓详其年代、姓名,今因名其村为定远寨”。1966年“村中曾发现佛像一尊,上刻村名为“定远将军寨”,故得名。 [详细]
  相传此村原名辛龙镇。据《于氏家谱》记载:明永乐年间,于姓从山东文登县大水泊于家洼迁至辛龙镇旧址重建新村,仍沿用辛龙镇村名,后因重新兴起了集市,改名新集。又演变为辛集。 [详细]
  据考,此村建于明初,梁姓居此,因处明前老村李村遗址北,取名北李村。明洪武三年(1370),赵、王、程、高、吕、杨、陈、张、李、崔、刘等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入,村仍名北李村。后梁姓在村东建白佛堂,赵姓渐成显族,北李村分化为梁家堂、赵李村。清道光十一年(1831)版《冠县志》载“梁家堂”、“赵李村”。后又合并为梁家堂,简称梁堂。 [详细]
  相传此村原名西国家庄。明洪武年间范、刘、咸、于4姓,分别从山西洪洞县和山东登州府迁入,仍沿用西国家庄村名。清初,村周广植荆棘,曾称葛针寨。后因范姓兴盛,更名范家寨,后简化为范寨。 [详细]
  元代已有此村,名二十里铺。明初,郭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傍冠县至大名官道,地势倾斜,多有店铺,改村名为斜店。 [详细]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