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海门区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海门区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海永原是江中沙洲,1969年冬围垦,1970年建立永隆沙良种场,1975年与崇明岛相连,1992年设海永乡,2015年根据苏政复〔2015〕92号,撤乡设镇,沿用至今。

始建于清康熙年间。

民国初年设绅董办事处。

民国中期属海门东一区。

1950年5月,设立常乐乡人民政府。

1958年10月,改称常乐人民公社。

1983年2月,复称常乐乡。

1991年4月,撤乡建常乐镇。

2000年4月平山乡并入常乐镇。

2012年12月麒麟镇并入常乐镇。

2018年底辖23个村3个居委会。

2020年培育村与颐生村合并后变为22个村3个居委。

自得名常乐镇后沿用至今。

民国初年,悦来镇设绅董办事处。

1928年,东三区行政局设于该镇。

1929年,粟寰校成为中共海门县委活动点。

1931年,建悦来乡。

1955年10月,全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悦宏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

1957年11月,凤阳、好北乡合并,建立悦来乡。

1958年3月,划入兴贤乡的悦来、合作、友爱、顺祥、万中5个社。

1958年10月,成立悦来人民公社。

1983年,复称悦来乡。

1986年10月,撤乡建悦来镇。

1994年11月,六匡乡撤乡建镇。

2000年4月,六匡镇并入悦来镇。

2012年12月,苏政复〔2012〕103号,撤销悦来镇、万年镇、三阳镇,将原三镇所辖区域合并,设立新的悦来镇。

四甲镇成陆距今1500年历史,元代前后盐业兴旺,古为布州场,“上多流人、煮盐为业”。

清乾隆元年(1736),余中场并入余西场。

乾隆初年(1736),通源镇商人建议于四甲开坝。

四甲坝开成后,沟通南北水运交通,镇、扬、宁、芜外地商人纷纷来此租屋设铺,本地商人亦纷纷开设酒店、茶馆等服务业。

四甲坝就此得名。

民国时期,先后隶属南通县余中乡、十二区、益余区、第十区。

1942年解放区划为东南行署领导,为富余区。

解放后四甲划归海门,称四甲乡人民政府。

1958年10月四甲乡改建为四甲人民公社。

1963年2月四甲街道从四甲人民公社划出另建四甲镇。

1965年2月,撤销镇建置,仍并入四甲人民公社。

1983年5月,四甲人民公社改称四甲乡。

1986年10月撤乡建四甲镇。

2000年4月,撤销国强镇,并入四甲镇,2012年12月,苏政复〔2012〕103号,将货隆镇并入四甲镇。

集镇建于明嘉靖年间,解放后几经变化,1956年建人民公社,1957年置乡,1983年复为乡,1986年撤乡建镇,2012年12月,苏政复〔2012〕103号,撤销余东镇、树勋镇,将原两镇所辖区域合并,设立新的余东镇,沿袭至今。

清嘉庆末年设正余镇。

清宣统年间,设场总制,属余东场面管辖。

民国年初,设董事制。

民国22年(1933)改为乡,建保甲。

民国32年春(1943),取消保甲改为村。

民国37年(1948),境内有正浩、正余、袁戴、余北4个小乡,1956年合并为余北、正浩、富强3个小乡。

1957年3乡合并为正余乡。

1958年建立正余人民公社,辖27个生产大队。

1983年复称正余乡,辖27个行政村。

1989年,27个村合并为24个行政村。

1996年撤正余乡设正余镇。

2012年12月,苏政复〔2012〕103号,撤销正余镇、王浩镇,将原两镇所辖区域合并,设立新的正余镇。

1957年设江滨乡。

1958年改称江滨人民公社。

1983年复设乡。

1992年设立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0年撤销江滨乡,其所辖区并入海门镇和开发区。

2012年,苏政复〔2012〕103号,海门镇8个村和证大、滨江花园、和谊街3个居委会合并,设立滨江街道,沿用至今。

属于江苏农垦集团有限公司。

建于1961年5月,1969年撤销农场建制,组建江苏生产建设兵团第4师第25团,1975年撤销兵团建制,复名江心沙农场,2008年成立江苏农垦江心沙社区管理委员会,2018年完成公司化改制,沿用至今。

临江镇成陆有220多年历史。

1928年隶属海门县东三区。

抗日战争时期至1951年该地区有灵甸、启善等10个乡,新中国成立初,隶属海南区。

1952-1955年,有灵北、灵西等6个乡。

1956年改划为灵北、兴贤、灵海、同济四个乡。

1957年合并成临江乡。

1958年成立临江人民公社。

1983年复称为乡。

2001年9月撤销临江乡建立临江镇。

2012年12月,苏政复〔2012〕103号,撤消临江镇,将原三厂镇的丁陆、汤西、鹤丰、新丰、刘洪、为民、丰顺七个行政村和大新街居委会合并,设立新的临江镇。

1916年,定名包场镇,设街董事处。

1951年3月,成立包场乡人民政府。

1958年10月,成立包场人民公社。

1983年,复称包场乡。

1986年8月,撤包场乡建包场镇。

2012年12月,苏政复〔2012〕103号,撤销包场镇、东灶港镇、刘浩镇将原三镇所辖区域合并,设立新的包场镇。

清乾隆年间(1736-1795),有陈、杨、周三姓在此设摊买卖,渐成集镇,初名“三姓镇”,咸丰三年(1853)改名三星镇。

1957年合并设三星乡,1958年改三星人民公社,1983年改三星乡,1993年设三星镇。

2000年德胜镇与瑞祥镇合并,设德胜镇,2004年10月天补镇宝兴村划归三星镇,2011年天补镇与原三星镇合并设新的三星镇。

2012年,苏政复〔2012〕103号,撤销德胜镇、三星镇,将原德胜镇文俊、德新2个行政区划归海门街道管辖,其他区域与原三星镇合并设立新的三星镇。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置茅家镇。

1938年,分设文成镇、武成镇,后2镇合并为文武示范镇。

1945年,复名茅家镇,简称茅镇。

1960年与飞鹫公社合并,设立茅镇人民公社。

1963年,改茅镇人民公社置海门镇。

1993年,新海乡、秀山乡并入。

2000年,江滨乡并入。

2011年,三和镇并入。

2012年改海门街道,名称未变,一直沿用至今。

清乾隆元年(1736),三厂镇成陆。

1914年张謇创办大生第三纺织公司后形成的集镇,称为三厂镇。

1949年置青龙港镇和中心、会英、龙英、帆影、大兴、孝威6个乡,后并乡改公社。

1993年青龙港镇、厂洪乡并入设三厂镇。

2012年,苏政复〔2012〕103号,将原三厂镇除丁陆、汤西、鹤丰、刘洪、为民、丰顺7个行政村和大新街居委会划归入临江的其他区域合并,设立三厂街道。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