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衡阳县各街道乡镇地名由来[2]

衡阳县各街道乡镇地名由来[2]

  因境内“岘山寺”而得名。该寺原在湖北,后迁至衡阳,寺仍沿袭旧名。今寺无存。清同治《衡阳县志》有一段关于岘山寺的记载;“寺有明成化时钟。旧为金龙寺。传云先有此寺,后有衡州城,然则此寺在唐武德前也。”因该寺历史悠久,故乡得寺名。 [详细]
  因境内一石拱桥旁设集市而得名。相传清康熙年间,有乡民捐资在此建一石砌拱桥,俗称石头桥。因该地属丹霞地貌,盛产石材,当地百姓多用石材建房、铺路和修建水渠,故有“石市”之称。 [详细]
  该乡因“樟木寺”而得名。据清同治《衡阳县志》记载:樟木寺系盖木居士旧祠。后因周围樟木丛生,故取名樟木寺。 [详细]
  岣嵝乡因境内“岣嵝峰”得名。岣嵝峰是衡阳县的名山,古来称为衡山的主峰,故衡山又名岣嵝峰山。清同治《衡阳县志》载:“岣嵝峰本南岳之别名也”。岣嵝峰是衡山七十二峰之一,雄峙于县境的东陲,海拔951.5米,跨神皇、岣嵝峰两个公社。据清同治《衡阳县志》记载:“嫘祖峰稍西,一峰亚之,望若俯背,故名佝偻”。人们以为“佝偻”二字意义不佳,便把“佝偻”改称为“岣嵝”。今沿用之。岣嵝峰上有禹坛,宋代所立。到了清代重加修茸,改称禹祠。 [详细]
  相传清代开始在坦塘和山塘两条垅的汇合处建有茶、酒和药铺,故得名栏垅铺。 [详细]
  大安乡原称“火安堂”。1951年,雕刻政府公章时误将“火”字刻为“大”字,从此将错就错,“火安”乡成了“大安”乡。 [详细]
22、溪江乡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 溪江乡因境内溪江得名。
  衡阳县辖乡。1950年分属溪江、沙岭、排翅3乡,1956年属溪江乡,1958年属鹏程公社,1961年为溪江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50公里。面积83平方公里,人口3.4万。乡政府驻街中心。通公路。辖浪井、东震、河田、富强、爱华、大西、溪江、排翅、高堰、友谊、排前、沙岭、永安堂、黄龙庙、培兴、洞源、松竹、华峰、金龙、长峰、白马庙、九峰、大坪、富田、石笋、高余、洪山、朝日、沙溪、马厂……[详细]
  长安乡因乡政府驻地长塘铺得名。 [详细]
  板市乡因乡政府驻地曾叫“板桥”,由此称为“板市乡”。古为通往衡州(今衡阳市)的驿站。因其驿道用青石板铺设,驿站有一座石砌小桥,连接上下两条街道,桥上建有凉亭供过往行人歇息,故名板桥。 [详细]
  樟树乡因乡政府驻地“樟树坳”得名。传说此地曾有数株古老樟树,故地因树而得名樟树坳地处衡阳县与衡阳市郊城乡结合部,且与西渡经济开发区融为一体,民殷财阜。素有衡阳县“东大门”之称。 [详细]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