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鹤庆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鹤庆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云鹤镇地处云南省大理州西北部,位于鹤庆坝子中心,是鹤庆县城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中心。全镇国土面积17.7平方公里,海拔2197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2017年年平均气温14.6℃,年降水量1150.4毫米。云鹤镇辖东升、仓河、文峰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和菜园、秀邑、新生邑3个村民委员会,17个自然村,87个村(居)民小组,全镇总户数8909户,总人口23786人,其中农业人口5775人,耕地面积4197亩。镇党委下设 6个党总支,党支部43个,党员1105人。

云鹤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优美,民俗民风纯朴,被誉为“文献名邦”。云鹤楼、文庙、红军长征纪念碑、螺髻峰、黄龙潭、西龙潭、白族民居一条街等构建了云鹤镇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完美画卷。作为茶马古道上的文化重镇,距离丽江机场仅14公里,火车站位于县城东片区,一级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成为了大理、丽江、迪庆、西藏旅游景区之间来往的黄金通道。云鹤镇曾先后荣获了“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全国环境优美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镇”和“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镇”等五项国家级殊荣。

云鹤镇地方手工艺品加工工艺精湛,铜器和石材加工业蓬勃发展。“火腿、猪肝胙、水糕”等传统食品物美价廉,享誉省内外。鹤庆酒厂生产的鹤庆乾酒更是以风味古朴、清香幽雅、药香醇美享名于世。作为全县的经济中心,辖区内商贸、物流、餐饮、房地产、中介服务等齐头并进、蓬勃发展,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和绿化亮化工程更是让云鹤呈现崭新的风貌。

  近年来,镇人民政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和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镇人大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系列政策措施,抢抓机遇,求真务实,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全镇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实现了全镇经济、整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2017年,全镇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6896万元,同比增长11%;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7339万元,同比增长20%;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26元,同比增长11.8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9767元,同比增长10%。

辛屯镇位于鹤庆县最北端,是鹤庆县和大理州的北大门,南与草海镇相连,北与丽江市古城区七河乡接壤,东与丽江古城区金江乡毗领,西与丽江玉龙县太安乡接界,距县城12公里,距丽江机场2公里。全镇辖三合、逢密、辛屯、大登、妙登、新村、新登、双龙、南河、如意、连义、大福地12个村民委员会,54个自然村,116个村民小组,2017年年末全镇共有户数10364户,人口39772人,其中农业人口37571人。境内民族众多,有白、汉、彝、纳西、藏等民族,其中白族占总人口的78%。全镇国土面积100.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868亩。

   辛屯镇地形东高西低,11个村委会处于三座大山的怀抱中,宽敞平坦,气候宜人,土地肥沃,大福地村委会的5个自然村分布在石宝山北部山区,立体气候明显,是特种产品的主产地。与周边地区相比,辛屯镇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区位造就了商品粮、生猪、蚕桑、莲藕生产基地的优势。

    辛屯大小龙潭星罗棋布,素有“龙潭之乡”的美称。辛屯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蒋宗汉、李宗黄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天子洞及石刻石雕被列为县级文物得到完好保存,甸北田埂调、洞经古乐等传统文化在民间传唱不衰。

松桂镇位于鹤庆县中部,属山区、半山区乡镇,是县城通往外区乡镇的交通要道,大丽公路和大丽铁路贯穿全境。距县城27公里。东与六合乡接壤,南与西邑镇相连,西与洱源牛街乡一岭之隔,北与金墩乡毗邻。属冬干夏湿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3℃,年平均降雨量1050毫米。全镇国土面积331.7平方公里;松桂四面环山,西枕马耳山,北依象眠,南是大哨坡,东有四面山、石盆山,森林覆盖率达65%,地势西高东低,立体气候明显,有秋、春蚕豆上市。全镇有耕地面积34228亩,主产稻谷、大麦、小麦、豆类,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蚕桑。松桂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牧场辽阔,具有发展畜牧业和开展多种经营的良好条件,辖区内野生菌、中草药等资源丰富,居民善养大小牲畜,畜牧业发展较快,亦称畜牧之乡。松桂镇属典型的山区、半山区乡镇,是全省506个重点扶贫攻坚乡镇之一。

松桂全镇辖松桂、南庄、勤劳、大营、中窝、大石、新窝、宝窝、波罗、赤石、三庄、文星、龙珠、长头、东坡15个村委会,124个自然村,191个村民小组; 2017年末,全镇农业人口7385户、31108人,主要居住着白、汉、傈僳等8个民族。2017年人均纯收入10210元。

 松桂古镇,大街两侧的铺面及其他建筑物多以白族民居风格为主,从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建“镇”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西南茶马古道上的一个必经重镇。国公庙、古驿站、松桂古民居、佛光寨古战场遗址及独特的民俗风情骡马会、接本主、护雁和历史悠久的造纸、陶瓷、木工及木雕工艺,更增添了古镇的文化内涵,成为发展文化旅游的潜在资源。2011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并列为“农业特色小城镇”。

松桂交通便利,大理至丽江二级公路于1996年建成,横穿境内南北,大丽铁路过境22公里,这里又是鹤庆至六合、朵美、中江公路交叉路口,县内六个乡镇到大理的必经之地。形成县域人流、物流和交通枢纽的中心。

黄坪镇位于鹤庆县东南端,是鹤庆县的南大门,东接永胜县涛源乡,南与宾川县鸡足山镇毗邻,西与大理市双廊相连,北连鹤庆县西邑、龙开口两镇交界。落漏河横贯其中,四面环山,与享誉盛名的东南亚佛教圣地“鸡足山”风景旅游区相临。全镇下辖潘营、姜寅、河西、新泉、新坪、围子田、子牙关、黄坪、财丰、石洞、均华、云华、水坪、龙泉14个村委会,120个自然村155个村民小组;其中11个村委会沿落漏河分布在峡谷平地,3个村委会分布在山区半山区。居住着汉、白、彝、傈僳、壮、苗、傣、回、藏、纳西等民族。国土面积536.5平方千米,耕地总面积44718亩。2017年末全镇有11569户37803人;现有基层党(总)支部18个,党员1053人。

   黄坪镇属于亚热带和南亚热带之间的过渡性气候区,是典型的冬干夏湿高原季风气候。属金沙江流域的干热河谷区,海拔为1100-2300米,年降雨量750毫米左右,年均气温18.5℃。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而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同时具有冬短夏长,春秋相当;海拔低,雨量少;湿度低,较干燥;霜期短,阳光足等特点,素有“天然温室”之称。全镇地域广阔,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作物和亚热带经济作物生长,是鹤庆县的粮食和经济林果主产区,有经济作物区之称。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蚕豆、小麦、大麦等,经济作物有甘蔗、烤烟、葱、蒜、花生、香料,还有柑橘、芒果、葡萄、泡核桃、石榴、枇杷、火龙果等水果及鸡枞、牛肝菌、香菌等野生食用菌。

    黄坪镇区位优势明显。境内交通便利,黄坪至宾川、下关、鹤庆县城、永胜、朵美均有直达班车,宾鹤公路纵贯全境,镇境内公路线总长88公里。14个村委会实现“三通”(通电、通程控电话、通有线电视)。

    黄坪镇教育、卫生设施齐全。有1所初级中学,共30个教学班,在校初中生1666人;9所完小,教学点4个,共90个教学班,在校小学生2991人;公办幼儿园1所和民办幼儿园10所,在校幼儿110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共有中小学教职工227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有1个中心卫生院,6个个体医疗诊所,14个村卫生室。中心卫生院内设有病床45张,专职医务人员44人。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黄坪镇经济繁荣。有新街、新城、石洞三个农贸市场,形成一、四、七石洞街天,二、五、八新街街天,三、六、九新城街天的三个交易市场,主要交易粮食作物、水果、葱蒜等大宗农副产品,日成交易额达百万元,带动了一大批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黄坪镇旅游资源丰富。东南亚佛教胜地——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鸡足山座落于镇南端,宗教胜地天华洞,在黄坪境内与鸡足山相望,天华洞当地人又称“石洞”。天华洞是大理州境内最大的溶洞,1987年被列为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传说神秘的落人洞,有美若仙境的仙湖及绿映潭,彩蝶垂链,雨旱石花,观星看月的景观,在黄坪境内有着石上青泉崖上落瀑飞的水寨,汩汩流动的温泉资源,寺镶岩中的飞来寺,正在开发中的鸡鸣寺等。

    黄坪镇地下矿产资源丰富,有铅、锌、铜、铁、银、金、钛、水晶、金线石。境内有丰富的药材、花卉、木材。

草海镇自然风光优美、气候宜人、人杰地灵,既有旖旎多姿的田园风光和淳朴浓郁的白家风情,又有“小锤敲过一千年”的精湛技艺传承,随着新华4A级旅游景转型升级,极具联动旅游开发价值。草海镇位于鹤庆坝子中部,属典型的温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3.5C。左右,最高海拔3628米,最低海拔1800米,立体气候明显。全镇辖16个村民委员会,73个自然村,182个村民小组。总面积2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472亩。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649元。全镇总人口48748人,其中农业人口35795人,非农业人口12953人。全镇白族人口37789人,占总人口的77.5%,是以白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

    (一)区位突出。草海镇距州府大理市138公里,距鹤庆县城4公里,距丽江市40公里,与大理州剑川县、洱源县接界,与丽江市永胜县、古城区、玉龙县相邻。草海镇交通便利,大丽公路、机场一级路、大丽铁路和已开工建设的鹤庆至关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丽江机场仅10公里,是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西藏昌都经济走廊上的重要通道。

    (二)风光秀丽。镇内水域面积宽广,主要河流有漾弓江、海尾河、清水河、乌龙河等,草海湿地面积近400公顷,7个大小龙潭星罗棋布,地下水异常丰富,素有“泉潭之乡”的美称。境内有著名的九鼎鹤阳塔,以及镜潭雪山、螺峰野色、石宝天光、漾江烟柳等众多景观。

    (三)文化灿烂。镇内人文景点较多,文化氛围较浓。镇东有石宝山,又名峰顶山,是鹤庆集佛教、道教和本土崇奉于一体的名山。民族风情异彩纷呈,白族姑娘服饰艳丽,典雅大方。西山彝族的“打跳”,白族民歌“田埂调”等令人回味无穷;还有一年一度的草海荷花会、洋芋花节等更是热闹非凡。

    (四)物产富饶。坝区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是鹤庆县的粮食、渔业、蚕桑、生猪主产区;山区则以矿产、洋芋、药材、畜牧、白云豆为主。常年产各种蔬菜、瓜果等农作物,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农特产品以西山片区的松茸、当归、川芎和附子等名贵药材及太平村的火腿、香肠等腊味品为主,尤以马厂归最为著名,并已通过了省级农产品地理标志鉴定并列入全国中药产品名录。

    (五)工艺精湛。早在南诏时期,以新华村为主的匠人就开始从事金、银、铜等手工艺品的加工制作,至今已有一千年的历史,其手工制品包括生活、宗教、装饰、收藏等大类和数百种银铜制品,风格多样、手工精湛,基本形成了“一村一业、一户一品、前店后坊”的生产格局。涌现了一批以寸发标、董中豪、母炳林、洪钰昌等联合国和省级民族民间高级美术大师为代表的银器制作优秀带头人。鹤庆金银铜器制作技艺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鹤庆银饰锻造技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非遗传承项目。

西邑镇是鹤庆县的南大门,坐落在美丽的马耳山山麓,东与龙开口镇相连,南与黄坪镇毗邻,西与洱源县三营镇接壤,北与松桂镇相依,距大理市70公里,丽江机场55公里,鹤庆县城40公里。全镇辖西邑、响水河、七坪、水井、奇峰、西园、炉坪、芹河、北衙9个村民委员会79个村民小组,共有汉、白、傈僳等10个民族聚居。2017年全镇共有4946户15515人,其中农业人口3738户13442人,非农业人口1208户2073人。农村经济总收入137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12元。

西邑镇国土面积306.4平方公里,海拔在1700—3842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6.5℃,降雨量918.7毫米,年日照3800多小时,无霜期为235天,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也是典型的山区立体气候。全镇耕地面积24320亩,人均耕地1.82亩,林地23020公顷,森林覆盖率78%。

西邑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以金、银、铜、铅、铁、锌、黑金花石、麻布石、膨润土、高岭土等为主,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全镇工业经济发展迅猛,是鹤庆县的工业重镇,鹤庆县兴鹤工业园区北衙、西邑两个工业区在西邑镇境内,园区近期规划21平方公里,远期规划35平方公里。园区内现有鹤庆北衙矿业有限公司、凌云资源综合利用有限公司两家规模以上企业。近年来,按照建设全县工业发展核心区的定位要求,我镇主动做好协调,抓实“一企一策”服务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工业经济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2017年,云南铝业、力帆骏马投资达60亿元的绿色低碳水电铝加工一体化、九鼎铝制品加工、客车零部件加工3个项目签约落地西邑工业区铝产业园,并开工建设。全镇2017年工业总产值达32.2多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55%。2018年,绿色低碳水电铝一体化长坪子项目拟选址在我镇水井、奇峰村长坪子区域,计划投资约100亿元,规划建设年产65万吨水电铝、年产40万吨炭素项目,项目计划于2018年5月开工建设。

镇域交通便利,大(理)丽(江)铁路、大(理)丽(江)公路、上(关)鹤(庆)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其中大丽二级公路过境23.6公里,上鹤高速公路过境24公里,大丽铁路过境21.6公里。境内有乡道5条61.043公里,进村公路42条137.991公里,全镇公路总里程199.034公里,已完成乡道硬化124.043公里。

西邑镇以矿冶、粮食(大麦、小麦、玉米、白芸豆)、烤烟、畜牧、蔬菜等产业为主。近年来,全镇充分发挥独特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土地资源,积极发动群众发展无公害蔬菜、中药材种植等绿色产业,蔬菜品种主要有大白菜、青麻叶、萝卜、小青菜、早洋芋、包包菜、青花、洋花、洋芋、魔芋等,中药材品种主要有玛咖、重楼、附子、独定子等,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同时西邑人民群众充分利用马耳山天然水源丰富的优势酿造了口感纯正、远近闻名的西邑大麦酒,酒文化浓蕴,被成为“德馨酒乡”。

龙开口镇位于鹤庆县东南部,金沙江西岸。面积298平方千米,人口2.60万人(2006年)。辖朵美、上河川、下河川、炼厂、箐北、洛良、后山、中江、金河、江东、大箐、禾丰、禾米、龙旦14个行政村。乡政府驻朵美街,距县城69千米。属干热河谷地区。金沙江朵美渡口有江汽船。景点有寨子坡硫黄温泉。

〔沿革〕清代,朵美为县属之东区,称朵美12甲。民国初期,仍属东区。民国23年(1934),为县属之第四区,建立朵美镇、河川乡两乡镇。民国29年(1940),建美中镇。民国33年(1944)仍称美中镇。民国36年(1947)称平美乡。建国初期属第四区(松桂)。1957年建立朵美大乡,1958年建战斗公社。1960年分为朵美、后山两个公社。1961年合并为朵美区(中国政区大典:1963年改区)。1970年改为朵美公社。1984年4月又改称区。1988年撤区改称乡,下属7个乡改为7个村公所。1997年,面积186.6平方千米,人口1.4万,辖朵美、上河川、下河川、炼厂、箐北、洛崀后山7个行政村,乡府驻地朵美街。2005年,撤销中江乡并入朵美乡;2006年3月,原中江乡挂牌成立为朵美乡中江办事处。2009年,撤销朵美乡,设立龙开口镇;7月龙开口镇正式挂牌成立。

〔邮编〕671506 〔2007年代码〕532932202:~201朵美村 ~202上河川村 ~203下河川村 ~204炼厂村 ~205箐北村 ~206洛良村 ~207后山村 ~208中江村 ~209金河村 ~210江东村 ~211大箐村 ~212禾丰村 ~213禾米村 ~214龙旦村

附:原中江乡位于鹤庆县东北部,金沙江两岸,乡府驻香罗坪,距县城110千米。金沙江中江渡中有渡江汽船。1950年属第四区,1953年属第七区,1958年建先锋公社,1961年改称中江公社,1963年并入六合区,1971年分设中江公社,1988年置乡。1997年,面积105.5平方千米,人口1.1万,辖中江、禾丰、禾米、太箐、金河、江东6个行政村。

金墩乡位于鹤庆坝子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0公里。北接草海镇,南连松桂镇,东靠六合乡,西邻马耳山。全乡国土总面积22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042.6亩。上鹤一级公路、大丽铁路、鹤关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辖和邑、赵屯、积德、康福、金锁、建邑、北溪、金墩、银河、邑头、化龙、河底、西甸、新庄、古乐、磨光17个村委会(其中河底、西甸、新庄、古乐、磨光5个村为山区村委会,其余村为坝区村委会)。2017年末全乡共有12326户,39350人,居住着白、汉、彝、纳西、傈僳、回、藏等民族,白族占总人口的80%。

   金墩乡属典型的温带气候,光照充足,坝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灌溉便利,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坝区主产水稻、小麦、大麦、玉米、蚕豆、蚕桑等,山区、半山区主产玉米、小麦、大麦、白芸豆、薯类等及其他作物。全乡经济以农业为主,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发掘开采的有煤、锰、铝、铁、膨润土等。

    金墩乡境内自然风光旖旎,山水绚丽。有远近闻名的鹤庆著名佛教圣地龙华十八寺、至今仍独一无二的古树梵宫菩提三景、具有较大观赏性和重要考古价值盘踞于象眠山上占地约4000平方米的罕见明代火葬墓群。此外,还有漾江烟柳、朝霞映红、螺峰野色、石宝天光等神奇的自然景观。名胜古迹菩提井、菩提树、龙华十八寺、文笔塔、朝霞寺、水洞寺等,现大多已坍塌毁坏,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龙华山景区(龙华十八寺南北刹)得到了修复,龙华山游步道项目也建设完成。

    金墩地灵人杰、人才辈出,有诗书画三绝的赵鹤林、医画双馨的杨天禄、能诗善文的明朝都御史杨方胜、创作出气势恢宏的《落水洞歌》的赵以相、精于经史又善于楹联的段克莹、民间故事讲述家彭章元等等,人才荟萃,赢得“文墨之邦”的美誉。金墩是清代晚期至20世纪中叶著名的鹤庆商帮发祥地,商帮历史悠久、实力雄厚、分布广阔,打开了商业的通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积淀出灿烂的文化。甸南风味“八大碗”体现了金墩人独特的制作手艺和美食理念;秀雅端庄的甸南白族新娘妆展现了金墩人的文化品位;白族传统民居四合院,造型别致、工艺精湛,堪称一绝;白族“瓦猫”,又称“镇脊虎”、“降脊虎”,是一种融宗教文化、建筑装饰和民间艺术为一体的白族传统泥制工艺品。

    近年来,金墩乡党委、政府在县委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和抓“两学一做”、干跨越发展实事、建全面小康社会活动为载体,认真贯彻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系列政策措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安全稳定为保障,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为抓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现了全乡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产业发展稳步推进,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全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2017年,全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795元。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11.34亿元。

 六合彝族乡是鹤庆县唯一的民族乡,位于鹤庆坝子东南部,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70公里。东南临龙开口镇,西连松桂镇,北与金墩乡接壤,金中公路穿境而过。整个乡域被金沙江和漾弓江从东、西、北三面连续切割,因此,境内地表呈现出山高壑深、地势起伏、崇峦叠嶂、森林繁茂的壮观景象,风光迷人。最高海拔2748米,最低海拔1680米,全乡国土面积249.5平方公里,2017年末耕地面积17806 亩。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4.7℃,年降雨量约900mm,乡内自然风光独特,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67.3%,属于全县的重点林区。

    全乡主要农作物大春以玉米、水稻为主,小春以小麦、蚕豆居多;纯生态土特产品如松坪松籽、三戈庄蜂蜜、松坪核桃、六合土鸡、黑山羊、野山药、野生菌等深受县内外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近年来六合养蚕业、小米辣、雨水蔬菜快速发展,市场前景尤为可观。

    乡内辖六合、大甸、黑水、松坪、麦地、毛谷、和乐、上萼坪、南坡、五星、河东、灵地、松园13个村委会,155个村民小组,主要居住着白、彝、汉、苗、壮、哈尼等民族。2017年末全乡总户数4832户,总人口15918人,其中农业人口15060人,占总人口的94.61%;少数民族人口15675人,占总人口的98.47%;彝族支系——白依人6005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7.72%。

     六合彝族乡成立于1988年,在清朝时即设东山六甲,是云南省最早的白依(彝族支系)文化发祥地,具有悠久的历史。白依人自称“夸萼氏”,具有独特的民俗风情,其民族乐器、歌舞深受人们喜爱,一年一度的白依人“三月十三密息会”在本地区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