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西岗有数条大沟,每逢雨季洪峰顺沟而下,冲毁田地村庄,于是古人修了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排水沟,引洪水北流入漳河。明初有11户人家从山西洪洞迁居此地开荒屯田,取村名为洪河。北齐《广州刺史和君墓志铭>》载有横河。唐朝《括地志》载有横渠。北宋《相台志》载有横河。清康熙年《安阳县志》改称洪河屯。清乾隆年《安阳县志》分为洪河屯、前洪河、后洪河。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洪河屯乡。1961年洪河屯按街道方位分为四个行政村。此村位于洪河屯东北方向故名洪河屯东北街,沿用至今。 |
传早年有崔氏人家在古高村附近定居建村。故称崔家高村,民国《续安阳县志》改为崔家庄。后因村北还有一个崔家庄,遂改为南崔庄。 |
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黄家高村。1985年《安阳县标准地名手册》称黄庄。相明初黄氏兄弟二人从外地逃荒至古高村附近居住,后繁衍成村,故名黄家高村,后演变为黄庄至今。 |
传明代董金只从外地迁,于古高村附近定居,后繁衍成村,名董家高村。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董家高村,同年经县衙批准改为董家庄。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董家庄。1985年《安阳县标准地名手册》为董庄。 |
明初葛世铭带着四个儿子从山西洪洞迁居于古高村附近居住,后繁衍成村,名葛家高村。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葛家高村。民国《续安阳县志》改称葛家庄。1985年《安阳县标准地名手册》为葛庄。 |
此村《连氏家谱》记载:明末,连氏先祖连英果从外地迁居此地。因距古高村很近,故将村名命为连家高村。清乾隆年《安阳县志》有连家高村。乾隆年此村连寿生在朝为官,后将村名改为连家庄。1985年《安阳县标准地名手册》称连庄。 |
此村为明代军屯聚落,有一位叫梁布的军官管理这处军营,因军营较大,故称梁布大营。民国《续安阳县志》有梁布大营。 |
北宋《相台志》载有“杜恭”。清康熙年、乾隆年《安阳县志》均为豆公。 |
此村原名验马岗。1939年村西北三里挖出曹操大将徐晃墓志记载:“东南三里有验马岗村。”。又传曹操常在此村西小山岗上凉马。又,《邺中记》记载:“建武六年(340年)石虎都邺,洗马于洹水中,筑台以凉马,故曰凉马台”。清康熙年《安阳县志》载有亮马岗。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凉马岗。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亮马岗,沿用至今。 |
据西岗有数条大沟,每逢雨季洪峰顺沟而下,冲毁田地村庄,于是古人修了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排水沟,引洪水北流入漳河。明初有11户人家从山西洪洞迁居此地开荒屯田,取村名为洪河。北齐《广州刺史和君墓志铭>》载有横河。唐朝《括地志》载有横渠。北宋《相台志》载有横河。清康熙年《安阳县志》改称洪河屯。清乾隆年《安阳县志》分为洪河屯、前洪河、后洪河。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洪河屯乡。1961年洪河屯按街道方位分为四个行政村。此村位于洪河屯西北方向故名洪河屯西北街,沿用至今。 |
据西岗有数条大沟,每逢雨季洪峰顺沟而下,冲毁田地村庄,于是古人修了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排水沟,引洪水北流入漳河。明初有11户人家从山西洪洞迁居此地开荒屯田,取村名为洪河。北齐《广州刺史和君墓志铭>》载有横河。唐朝《括地志》载有横渠。北宋《相台志》载有横河。清康熙年《安阳县志》改称洪河屯。清乾隆年《安阳县志》分为洪河屯、前洪河、后洪河。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洪河屯乡。1961年洪河屯按街道方位分为四个行政村。此村位于洪河屯东南方向故名洪河屯东南街,沿用至今。 |
据西岗有数条大沟,每逢雨季洪峰顺沟而下,冲毁田地村庄,于是古人修了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排水沟,引洪水北流入漳河。明初有11户人家从山西洪洞迁居此地开荒屯田,取村名为洪河。北齐《广州刺史和君墓志铭>》载有横河。唐朝《括地志》载有横渠。北宋《相台志》载有横河。清康熙年《安阳县志》改称洪河屯。清乾隆年《安阳县志》分为洪河屯、前洪河、后洪河。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洪河屯乡。1961年洪河屯按街道方位分为四个行政村。此村位于洪河屯西南方向故名洪河屯西南街,沿用至今。 |
此村东、南、西、西北及村中共有五条大沟,形若长龙,俗称五龙沟,村以沟名称之。民国二十年(1931),国防部测量地图载有东五龙沟、西五龙沟。建国后两村合称五龙沟,1992年元月,县政府一号文批准,分为东、西五龙沟两个行政村。此村居西,故称西五龙沟。 |
此地古时有一坡柏树林,后人在此旁居住,逐渐演化为村名。北宋《相台志》载有上柏林、下柏林。历清、民国,村名未变。此村位于古柏林东平地上地势较高,故称下柏树。 |
此地古时有一坡柏树林,后人在此旁居住,逐渐演化为村名。北宋《相台志》载有上柏林、下柏林。明《河南总志·彰德府志·襄邑恭定王墓》载有上柏树、下柏树。历清、民国,村名未变。此村位于古柏林西北坡上地势较高,故称上柏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