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地清朝设过塘汛(维护治安的机构),当地人又称兵器为“革”。该地古地名即为革塘坝,故移借为村名。“革”,土家语,“兵器”的意思。“塘”即塘汛。清代兵制,凡千总、把总、外委所统率的绿营兵都称为“汛”,其驻扎巡逻的地区称为“塘汛”。 |
辖区内一山峰顶两端高,中部低而平坦,形似马鞍,故称之为“马鞍山”。 |
团碑:是指此地早前有一姓魏的人为当地团首,在其主管辖区界址上立的一界碑,后因人们在此集聚,故名团碑。 |
相李姓族人最早在该地居住。此地取名“大李”。明初黄姓族人由江西移居于此,逐渐发展为当地的旺族。黄姓族人与李姓族人约定,并指山为誓,由黄姓族人带领李姓族人共同发展。“岱”、“大”谐音,又因山即“岱”,李、理谐音,故人们将这里称为“岱里”,后演变为“大里”。因此地名在周边较有名气,故用为村名。大里,在此处指“岱里”的谐音。 |
“社堂”,即“祠堂”。族人祭祀祖先或家族长辈商议族内重要事务的场所。该地地势平坦,原为黄姓族人居住,黄姓族人在此修建祠堂,名“社堂”。 |
“观”,土家方言中,指庙宇道观。该地背靠峭壁,面对清江,溶石峰丛秀丽多姿,其中一溶石柱状似凤凰冠子。相古人在此破土建庙,曾挖出一对凤凰,凤凰随即腾空而去。凤凰为神鸟,人们颇以为奇,寺庙落成,便取名为凤凰观。由此因袭成地名。 |
此地大族向姓子弟向兴隆于清道光庚寅年(1830)考中举人后,募捐建庙,辛卯年(1831)落成,命名为兴隆寺。“兴隆”蕴含两层意义:一是人名;二是蕴含人们祈求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 |
白果树又名银杏树,古称鸭脚树或公孙树,是世界上十分珍贵的树种之一。 |
“白岩水”指此地白岩中有一股清泉水。顺岩流至山下500米处的水池,日光映照,水池倒映出白岩。 |
五花寨位于双土地老街西北边约千米处,寨上有神庙峰、乌龟背、酱钵石、茶壶山、观音坐莲(又称独寨子)五峰,五峰团簇,状如一朵怒放的梅花;加上附近人烟稠密,自成村寨,故名五花寨。又说五花寨五峰高低不一,主峰神庙峰海拔1018米,其它4峰各有长短,状如五指,暮阳从五指峰漏出,如五指散花,五彩缤纷。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江西临江进士刘珙徵出任建始知县,他到此处游历后,目睹此地的奇妙风景,便以“五花暮霭”为题,写下了七言律诗,诗曰:“五柱相攒象若花,夕阳遥映势含岈。峰头叆叇云常绕,岭上苍茫雾半遮。昏树阴阴来宿鸟,晚霞炯炯逐归鸦。边陲咸乐熙隆景,樵牧歌回日影斜。”从此此地便被列入建始“古八景”之一,名为“五花暮霭”。 |
“燎”由“簝”谐音而来。建始方言对“箬竹”的称呼。它用途广泛,建始人用它的干、叶来编竹帘、织斗笠、盖草房、包粽子等。 |
尹氏族人最早来到该地建房居住,以此命名,有纪念先祖、不忘根本之意。 |
因村民委员会辖区内有一山溪,靠西,向阳,名为西阳溪。因“西阳”与“喜洋”谐音,人们称其为“喜洋溪”,因喜洋这名字人们认为很吉祥,故移借其名为村名。 |
在土家方言中,山间平坦之地均称为“坪”。孙姓族人最早到此居住,故以其姓氏名地。 |
“槽”:指两山之间的狭长谷地,两侧是坡,中间为带状平地。当地居民一般沿槽两边山麓建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