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昆明市各县市区情况介绍

昆明市各县市区情况介绍

五华区位于昆明市西北部。辖区面积397.86平方公里,辖11个街道办事处,人口88.09万人。按照“商贸立区、工业兴区、科技强区、立足社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2005年、2006年、2007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县区之首。

人文五华,魅力之都。五华区历史悠久、钟灵毓秀,分布着58个国家和省、市、区级重点保护文物、人文景观和众多名胜古迹。智力资源丰富、人才荟萃,集中了云南大学等11所高等院校和一批中等学校。

商贸五华,投资热土。五华区近年来致力于构建以南屏步行街中心广场为核心的中央商务区“一心四片”产业聚集发展格局,汇集了沃尔玛、家乐福、百盛、国美、苏宁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

科技五华,数字高地。五华区科研院所林立,智力资源密集,集中了昆明物理研究所等20多个科研机构,形成了省内最大的园西IT产品市场。通过莲花池片区整体改造开发,中央智力区初见端倪。规划设计完成了“141”一区多园的园区规划和发展模式,五华科技产业园进入省级工业园区行列,国家科技部批准了昆明高新五华科技园创业服务中心。

宜居五华,人居典范。五华区近年来积极营造“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适宜居住”的生态环境,拥有翠湖、圆通山、月牙塘公园以及长虫山等4个生态公园,恢复了莲花池历史风貌,市政设施配套服务位居全省一流。

当前,五华区正紧紧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引领跨越式发展这一主线,以确保新开工建设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确保各项任务完成促进跨越式发展,以园区突破、项目突破、融资突破推动跨越式发展,努力实现“综合实力在全省、全市位次不后移,在西部主要城区位次向前移,不断提高对现代新昆明建设贡献率”的跨越式发展目标。

五华区位于昆明市西北部,因境内五华山而得名。辖区面积397.86平方公里,辖11个街道办事处,人口88.09万人。按照“商贸立区、工业兴区、科技强区、立足社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2005年、2006年、2007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县区之首。

人文五华,魅力之都。五华区历史悠久、钟灵毓秀,分布着58个国家和省、市、区级重点保护文物、人文景观和众多名胜古迹。智力资源丰富、人才荟萃,集中了云南大学等11所高等院校和一批中等学校。

商贸五华,投资热土。五华区近年来致力于构建以南屏步行街中心广场为核心的中央商务区“一心四片”产业聚集发展格局,汇集了沃尔玛、家乐福、百盛、国美、苏宁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

科技五华,数字高地。五华区科研院所林立,智力资源密集,集中了昆明物理研究所等20多个科研机构,形成了省内最大的园西IT产品市场。通过莲花池片区整体改造开发,中央智力区初见端倪。规划设计完成了“141”一区多园的园区规划和发展模式,五华科技产业园进入省级工业园区行列,国家科技部批准了昆明高新五华科技园创业服务中心。

宜居五华,人居典范。五华区近年来积极营造“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适宜居住”的生态环境,拥有翠湖、圆通山、月牙塘公园以及长虫山等4个生态公园,恢复了莲花池历史风貌,市政设施配套服务位居全省一流。

当前,五华区正紧紧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引领跨越式发展这一主线,以确保新开工建设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确保各项任务完成促进跨越式发展,以园区突破、项目突破、融资突破推动跨越式发展,努力实现“综合实力在全省、全市位次不后移,在西部主要城区位次向前移,不断提高对现代新昆明建设贡献率”的跨越式发展目标。

盘龙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早在3万年前,盘龙大地便有古人类活动。远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已经成为人类繁衍生息之地。战国时期,已经进入文化水平较高的青铜时代,并迅速地向铁器时代过渡。唐永泰元年(765年),南诏王阁罗凤派其长子凤伽异在昆明筑拓东城,意在"开拓东境"。拓东城址在今盘江和金汁河之间,即今盘龙区大部分地区。拓东城的兴建,开启昆明城市发展的先河。自此以后,滇池地区乃至云南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就逐渐向此转移,为昆明成为全省中心奠定坚实的基础。元代建立的云南行省、在昆明设置中庆路府,把省治从大理迁到昆明,正式成为全省经济、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此时的盘龙区域,"双塔挺擎天之势,一桥横贯日之虹;千艘蚁聚于云津,万舶蜂屯于城垠;致川陆之百物,富昆明之众民",一派繁华壮丽的景象。延至明、清时期,昆明城区作为云南府城,全省的重要行政机构大部分都盘龙区境内。1911年10月30日,昆明人民举行"重九起义",响应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在滇统治。1913年,废云南府,改称昆明县。1922年昆明市政公所成立。1928年市政公所改为市0,昆明市制正式确立。

云南和平解放后,昆明调整行政区划,将民国时期的8个区调整为6个区。1953年,再次调整,城区设一、二、三、四个区。1956年,一、三两区合并,10月19日经云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盘龙区正式成立。1966年"0"初期,曾一度易名为"东风区",1968年重新恢复盘龙区名称。盘龙区成立时共辖敷泽、吴井、五里、东华4个乡和近日、小南、长春、三义铺、太和、盘龙路、拓东、南强、珠玑、环城10个街道办事处。在随后的几十年中,盘龙区的街道办事处和乡经过分合、撤并及新建,到2004年8月共有长春、东站、东华、董家湾、环城、金碧、南强、太和、拓东、小南、珠玑11个街道办事处,58个社区,辖区面积15.1平方千米。为加快建设现代新昆明发展战略的步伐,2004年7月,昆明市委、市0作出关于调整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四区行政区划的决定。从9月1日起,四区按调整后的隶属关系履行经济、行政及社会事务管理职能。行政区划调整后,盘龙区位于昆明市主城区东北部,东、南面与官渡区相连,北接嵩明和富民两县,西临五华区。全区南北长30.9千米、东西宽21.4千米,辖区面积345.83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45.79平方千米,山区面积约292平方千米,约占全区总面积的86%,主要分布于松华、双龙两个乡。地势北、中部高,最高点海拔2588.9米,最低点在得胜桥与盘龙江交汇处,海拔1888米。年平均气温14.7℃,年降雨量900~1200毫米,全年气候温和,年温差较小,日温差较大,夏秋雨量充沛,冬春雨量不足。辖拓东、鼓楼、东华、联盟、金辰、青云、龙泉、茨坝8个街道办事处和松华、双龙2个乡,共49个社区、16个村委会。

2008年末,全区户籍人口436950人,比上年末增加17027人,增长4.05%,其中,非农业人口396294人,占户籍人口的90.7%;农业人口40656人,占户籍人口的9.3%。全区常住人口659100人,比上年末增加7500人,增长1.15%。城镇化率达93.75%。区内主要旅游资源点286处,其中,人文旅游资源点179处、自然旅游资源点107处。220多家乡村旅游点(度假山庄、农家乐和垂钓休闲园)。

2008年,盘龙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区地区生产总值(GDP)完成183.9亿元,比上年增长13.1%,三次产业结构为0.91:29.78:69.3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81万元,比上年增长12%。全区财政总收入完成25.89亿元,比上年增长26.41%。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5.38亿元,比上年增长33.9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0.38亿元,比上年增长31.5%。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2.5亿元,比上年增长35.61%。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5.27亿元,比上年增长25.91%。第三次荣获"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称号。

官渡区是昆明四城区之一。是昆明城区的东南部分。西隔滇池与西山区相望,南接呈贡县,西北与五华区、盘龙区相邻,北对嵩明县,东则与宜良县接壤。

官渡区总面积552.2平方千米。总人口52万人(2004年)。区人民0驻关上关兴路320号,邮编:650220。代码:530111。区号:0871。拼音:GuanduQu。

官渡区也是昆明主要交通枢纽的集聚地。昆明站、机场以及大部分汽车客运站都位于本区。题图即为昆明火车站外景图。

行政区划

官渡区辖4个街道、3个镇、3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关上街道、太和街道、东站街道、金马街道、小板桥镇、官渡镇、大板桥镇、阿拉彝族乡、矣六乡、六甲乡。

历史沿革

官渡区因滇池古渡口“官渡”而得名。宋大理国时,高氏于蜗洞置治所,建官渡古城、法定寺。至元十二年(1275)鄯阐府改善州,领昆明、官渡二县,后废州,置中庆路,并官渡县入昆明县,为路治,于蜗洞置通往高峣之渡口,“官渡”由此得名。

1956年10月19日,经云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昆明市人民委员会将原第五区、六区合并为官渡区。1958年12月,龙泉区并入官渡区。1959年3月,区人民委员会由官渡镇迁驻关上。1961年小哨片区由嵩明县成建制划归官渡区。

2000年,官渡区辖9个镇、8个乡:关上镇、茨坝镇、龙泉镇、联盟镇、金马镇、大板桥镇、小板桥镇、官渡镇、前卫镇、矣六乡、六甲乡、小河乡、小哨乡、双龙乡、福海乡、双哨乡、阿拉彝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39830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关上镇153755前卫镇159650官渡镇26765茨坝镇48645金马镇260535龙泉镇157992小板桥镇52749大板桥镇32255联盟镇189878阿拉乡70153福海乡143553矣六乡37921六甲乡30228小哨乡17324双龙乡8445小河乡4556双哨乡3901

2004年区划调整前,官渡区位于昆明市东北部,东西宽41千米,南北长43千米。面积1025平方千米。东邻宜良县,南与呈贡县接壤,北与嵩明县交界,西北与西山区相连。全区辖关上、联盟、金马、前卫、龙泉、官渡、小板桥、大板桥、茨坝9个镇及福海、六甲、矣六、阿拉彝族乡、小哨、双哨、双龙、小河8个乡,122个办事处,694个生产合作社,545个自然村。

2004年6月3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4]42号)调整昆明市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昆明市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的行政区划。调整后,官渡区辖关上、金马、东站、太和4个街道办事处,大板桥、小板桥、官渡3个镇,小哨、矣六、六甲3个乡和阿拉彝族乡。区划调整后,面积552.21平方千米土地,城市建成区面积51.21平方千米,户籍人口51万左右,辖4街3镇4乡。

2006年,撤销小哨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大板桥镇,镇0驻原大板桥镇0驻地。调整后,官渡区辖关上、金马、东站、太和4个街道办事处,大板桥、小板桥、官渡3个镇,矣六、六甲2个乡和阿拉彝族乡。

经济地位

官渡区位于美丽的高原明珠滇池北岸,是云南省会城市昆明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9月区划调整后,拥有552.21平方公里土地,城市建成区面积51.21平方公里,城市化率66.17%,51万左右的户籍人口,辖4街3镇3乡,是现代新昆明建设的主战场和建设重点。

斗南花卉官渡区既是主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联结昆明主城区和呈贡新城区的枢纽,将充分享受到主城区和新城区的人才、资金、市场、物流、信息科技和政治文化资源,具有其他县区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区内交通发达,基础设施完善,新老昆明国际机场、昆明火车站都仍然坐落在区内,是昆明市乃至云南省重要的客运、货运窗口,贵昆、成昆、南昆、昆河铁路以及昆曲、石安、昆玉、320国道等主要公路干线越境而过。已经建成的官南路、广福路、金马路等城市主干道和已经启动的东三环、昆洛路改扩建、东连接线等重点项目,形成了以城市快捷干道为骨架、以规划片区道路为支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作为昆明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官渡区最大的优势除了具有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条件、充裕的可开发土地资源、良好的政策环境、较低的经营成本、众多的发展机遇以及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还表现为人流、物流的汇聚所形成的巨大消费市场和信息流动。已经形成了城区以房地产、商贸、物流、餐饮等产业为主,郊区和远郊区以加工、花卉、蔬菜、旅游、观光、度假等产业为主的产业格局。

官渡区位于东经-102.41'~103.03'、北纬24.54'~25.13'之间。东西宽41.5公里,南北长39公里。位于昆明主城东南、滇池北岸,是古滇文明重要的发祥地,因盛极一时的滇池古渡口官渡而得名。全区总面积552.21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113平方公里,下辖八个街道和一镇一乡,常住人口75万人。区内主要入滇河道23条,长200公里。滇池流域面积372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67%。滇池湖岸线长17.6公里,濒临306平方公里滇池水面。

生态环境良好。全区海拔在1886.6—-2731米之间,平坝地区海拔普遍为1900—2000米,属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受四周山脉的阻隔和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形成干湿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遇雨成冬”和上、中、下层次分明的立体气候。

自然资源丰富。2007年,全区有耕地5755公顷,林地2.81万公顷,é-林覆盖率达43.96%。区内土壤类型复杂多样,垂直分布明显。按成土条件、形成过程和土壤特性区分,有红壤、紫色土、石灰岩土、水稻土、沼泽土等5类。矿产资源以沉积类型为主。已发现的金属矿产主要有铅土矿和赤铁矿;非金属矿主要有石灰岩砖用土、陶土、磷块岩、褐煤、泥炭等。

西山区是昆明市区的一部分,是昆明城的西南部分。东濒碧波荡漾的滇池,与官渡区、呈贡县隔水相望,北与五华区、富民县接壤,西邻安宁市、禄丰县,南连晋宁县。总面积791.14平方千米。总人口42万人(2004年)。(图片即为昆明西山龙门与滇池。)

区人民政府驻地马街。邮编:650100。代码:530112。区号:0871。拼音:XishanQu。 

本区属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左右,年平均降水量900-1200毫米。

行政区划

西山区辖6个街道、3个镇:马街街道、前卫街道、福海街道、金碧街道、永昌街道、棕树营街道、碧鸡镇、海口镇、团结镇。

历史沿革

因境内西山得名。

明洪武十五年(1382),云南府下设昆明、昆阳等11个州县。昆明县乡村设置25里,其中的黑林里、沙浪里、班庄里、利一里、普坪里、石鼻里、高峣里等是今区域(指2004年区划调整前的西山区,下同)。清末同治、光绪年间(1862—1897),改里为堡,昆明县辖43堡,其中大渔堡、海源堡、西华堡、沙朗堡、厂口堡、土堆堡、大西堡、张家堡、高峣堡,明朗堡、多依堡、乐亩堡,头村堡,范竹堡、桃园堡等15堡为今西山区域。民国初期,乡村区划沿袭清制。民国27年(1938),昆明县改堡为乡,设8区6镇39乡,今区境为第五区的范竹乡及莲花乡、北仓乡部分地;第六区的沙朗乡、厂口乡、龙庆乡、桃园乡;第七区的西马乡、西华乡、土堆乡、张家乡、云林乡、海源乡、碧鸡乡及大渔镇;第八区的多依乡、明朗乡、乐亩乡、永靖乡等4区1镇18乡。民国28年(1939),国民政府推行保甲制度,昆明县设10乡6镇,区内为大渔镇、灵源乡、北新乡、玉案乡、西碧乡及范的乡部分地,一直沿袭到1953年市县合并撤销昆明县建制。

1953年7月-1956年9月,昆明市第八区辖:团结乡、海源寺乡、联家乡、沙朗乡、梁源乡、桃源乡、龙庆乡、厂口乡、迄六乡、瓦恭乡共10个乡;第九区辖:积善乡、马街乡、碧鸡乡、风华乡、明朗乡、棋台乡、龙潭乡、永靖乡、雨花乡、律则乡、谷律乡、乐亩乡共12个乡。1954年1月-1956年9月,昆明市第十区辖:白鱼乡、和平乡、里仁乡、中宝乡、中平乡、双哨乡共6个乡。

1956年10月底,西山区建立,辖原昆明市第八区、第九区所辖22个乡;第十区更名为海口区。

1958年10月,成立东风、团结、上游3个人民公社,分别驻梁家河、龙潭、厂口。原22个小乡和由五华区划入的近华、红联两乡改为管理区,共辖24个管理区,3个街道办事处。

1960年5月,调整社队规模,西山区改建成东风、海联、碧鸡、团结、谷律、上游、沙朗7个人民公社。公社驻地分别在梁家河、龙院村、高峣,龙潭、鲁伯祖、厂口、沙朗。

海口 明、清至民国时期海口为昆阳州辖地,1960年为安宁县海星人民公社,1959年改建为昆明市海口国营农场,1961年4月划归西山区,改为海口人民公社,驻地中新街。

1963年1月,西山区将8个人民公社划为21个人民公社,其中属三级所有制的有:东风、马街、碧鸡、凤华、海联、海口6个公社;属两级所有制的有:龙潭、厂口、瓦恭,迤六、沙朗、龙庆、桃园、永靖、棋台、雨花、红花园、明朗、谷律、乐亩、律则15个公社。1964年1月,区委又将21个人民公社调整恢复原8个人民公社,下辖管理区改为62个生产大队。1968年,西山区人民委员会改称西山区革命委员会,大队改称生产领导小组,62个生产大队改为62个生产小组。1984年,政社分开,8个公社改为办事处,大队改为小乡。全区辖8个农村办事处,62个小乡(其中民族乡18个),及马街、黑林铺、中滩3个城镇办事处。

1988年2月,乡镇体制改革,办事处改建乡(镇),改东风、海联为马街、黑林铺。建立马街镇、黑林铺镇、碧鸡镇、海口镇;团结彝族白族乡、谷律彝族自族乡、沙朗白族乡、厂口乡,原小乡改称办事处。1992年全区辖4镇4乡、1个街道办事处,62个农村办事处,454个自然村,380个村民委员会,568个生产合作社,13个城镇居民委员会。

2000年,西山区辖1个街道、4个镇、4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603363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棕树营街道82890马街镇237086黑林铺镇115598碧鸡镇33944海口镇76563团结彝族白族乡23101谷律彝族白族乡7525沙朗白族乡17536厂口乡9120。

西山区位于昆明市西面,东濒碧波荡漾的滇池,与官渡区、呈贡县隔水相望,与五华区接壤,西邻安宁市、禄丰县,南连晋宁县,北接富民县、嵩明县。面积1058平方千米。辖4乡4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棕树营街道、马街镇、黑林铺镇、海口镇、碧鸡镇、厂口乡、团结彝族白族乡、谷律彝族白族乡、沙朗白族乡。

2003年6月20日,马街镇、黑林铺镇正式撤镇设立街道。

2004年6月3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4]42号)调整昆明市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昆明市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的行政区划。将西山区的沙朗、厂口2个乡;黑林铺街道办事处机关,黑林铺、普吉、大塘、海源、联家、普吉、团山7个村(居)委会,昭宗村委会部分;马街街道办事处的洪园、黄土坡2个社区居委会,红联、梁源、张峰3个村(居)委会部分;棕树营街道办事处的潘家湾居委会、棕树营东片区居委会部分划归五华区管辖。调整后,西山区辖棕树营、马街、金碧、土桥、永昌、福海、前卫7个街道办事处,碧鸡、海口2个镇,团结彝族白族乡、谷律彝族白族乡。全区总面积791平方千米,城市建成区面积42平方千米,人口约85万,其中常驻人口近45万。全区辖7个街道办事处和2乡2镇。

2006年,撤销团结彝族白族乡和谷律彝族白族乡,设立团结镇,镇政府驻原团结彝族白族乡政府驻地。调整后,西山区辖6个街道、3个镇:马街街道、前卫街道、福海街道、金碧街道、永昌街道、棕树营街道、碧鸡镇、海口镇、团结镇。

东川是云南省昆明市所辖五区之一,拥有人口30.2万人,国土面积1858.79平方公里,东邻会泽,南接寻甸,西连禄劝,北与四川省会东县隔金沙江相望。境内最高海拔4344.1米,最低海拔695米,高差3649.1米。区委区政府所在地新村镇,海拔1280米,城区面积5平方公里,距昆明市区140公里,距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316公里。从昆明到东川乘车约1.5至2小时左右。全区辖4个镇、10个乡,148个村公所、6个办事处。人口29.3万。

彩云南现,风情无限,永恒向往,红土乐园。东川自古就有“天南铜都”之美誉,东汉以后为历代王朝提供铸币原料,到清代盛极一时,称为“京铜”、“云铜”。东川矿产资源丰富,为我国六大产铜基地之一,到目前探明的矿产资源主要有铜、铁、磷、金、铅矿等,铜金属储量335万吨,占全省储量的三分之一,位居全国第三;东川轿子雪山以“雄、奇、险、峻”被誉为“滇中第一山”;红土地以大奇大美的神韵闻名遐迩;小江流域为世界典型暴雨泥石流区,被称为“世界泥石流天然博物馆”;小江两岸是昆明市最大的热带作物区,素有“天然温室”之美称。

千年彩轿凌空荡,杜鹃含笑红土唱。2004年4月13日,云南省委、省政府建立东川再就业特区,以特殊的优惠政策吸引资金、人才、技术和产业项目,构建产业群,充分实现“工业兴区”。东川将以团结进取,奋力拼搏,开拓创新的勇气和信心,把东川建成工业结构优化,农业独具特色,商贸旅游活跃,城市功能完善,具有亚热带风光特色的昆明新区,“天南铜都”将再现新辉煌。

历史建制 

东川历史悠久,秦朝属靡莫部族,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设堂狼县,唐中叶设东川郡,辖今天的巧家、会泽、东川、禄劝和四川省会东县、宁南县等部分地区,隶属四川。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改土归流划归云南。1958年设地级东川市,辖东川、会泽。1964年会泽由东川划出归曲靖专区。1998年12月撤销东川市,设东川区划归昆明市。

自然地理

东川地处云贵高原北部边缘,属川滇经向构造带与华夏东北构造带结合过度部位。南北最大纵距84.6公里,东西最大横距51.2公里。 境内山高谷深,地势陡峻,以小江为界,东侧乌蒙山系,最高峰"牯牛寨"海拔4017.3米;西部为拱王山系,最高峰"雪岭"海拔4344.1米,为"滇中第一峰"。东川境内金沙江与小江交汇处的小河口,海拔仅为695米,系昆明市海拔最低点。由于东川境内为世界深大断裂带,地质侵蚀强烈,形成典型的深切割高山峡谷地貌,加之境内气流、降雨、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典型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东川景色优美、壮丽迷人。共和因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诗词《长征》中著名的"乌蒙磅瞒走泥九,金沙水拍云崖暖。"两句词,正是对东川的壮丽风光和自然景色的高度概括和生动描述。城东最高峰海拔4017.3米与城区垂直相差3000米,气势雄伟、险峻磅礴,高差之大可谓世界之最。从新村往北70公里,就是西南地区主要的江河之一金沙江。东川具有辉煌的革命历史,据史料记载,罗炳辉将军指挥的红军第九军团就是从东川的树桔强行渡过金沙江北上抗日的,他带领的红军曾在这里播下了许多革命的种子,为东川红色政权确立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东川也是云南解放较早的地区之一。

“铜都”概略

东川境内铜矿储量丰富,铜文化历史悠久,素有"天南铜都"之称。 之所以称"铜都",是因为其一,东川铜的开采冶炼铸造历史久远。据史料记载,在上古时期,东川就出现了"马踏露铜",早在西汉时期,先民们就已经能够用"火烧水泼法"开采铜矿,并用木炭冶炼钢锭和铸造钱币。其二,东川铜矿储量丰富,是古代中国最大的铜矿。其冶炼规模之大、开采历史之长处于中国同业之先。史料记载,清乾隆至咸丰年间年产粗铜就已达8125吨,有矿工十余万人,产业大军远远超出今天的规模。其三,东川铜是清朝时期铸币造器的最重要的原料来源之一。清朝钱币有百分之七十系东川铜鼓铸的。北京的龟鹤,贵州黔灵的黄钟、武当山的铜殿、昆明鸣凤山的金殿等,都是用东川铜铸造的。由于东川铜当时在我国制币以及制造业所处的特殊地位,乾隆皇帝曾御赐东川龙神庙矿"灵裕九寰"匾,对东川铜业予以褒奖,"天南铜都"也因此而得名。随着历史变迁,虽然经两千多年的开采冶炼,东川仍是我国六大产铜基地之一,铜的地质储量仍占全国第二位,精矿含铜量占全国第三位,在我国有色金属及经济发展中东川铜业仍具有其重要地位,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在东川,如果你有兴致,你可以到东川的铜矿山看看古采矿遗址、运铜古道及今天现代化的采冶场景,能够领略"天南铜都"的风采。

旅游资源

东川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多样性、立体性、美丽性、变异性等特点,是正在开发或待开发的处女地。东川是闻名遐迩的典型雨洪型泥石流频发地区,天然泥石流景观有独特的科研、旅游考察价值。

位于东川区西部的"天上轿子"被称为滇中第一山,海拔4223.3米,植被保护完好,是正在开发的旅游景区。东川与会泽接壤的牯牛寨山,是全国少有的距城区最近、高差悬殊较大的攀登旅游景点。东川还有色彩迷人的摄影圣地红土地、蒋家沟世界泥石流自然博物馆等。

农业资源

东川是典型的立体气候地区,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

东川特色农业有“三子”:“河谷打坝子”即在海拔1600米以下的河谷区,适合小江西瓜、洋葱、特色冬早瓜果蔬菜等热区经济作物种植和农产品的开发;“半山系带子”即在海拔1600米—2200米的中山区,适合小麦、玉米等优质粮菜和商品禽类养殖产业的开发;“山顶戴帽子”即在海拔2200米以上的高山区,适合雪上一枝蒿、法落海、雪胆等高山药材种植业及黑山羊等特色养殖业的开发。东川的反季蔬菜、酿酒葡萄等地方特色产品畅销省内外,东川是盛产马铃薯的“天堂”,“东川大洋芋”备受赞誉,马铃薯的深加工业现正蓬勃发展;火腿产业的开发也正在运作中,系列农业生态食品、绿色食品的保鲜及深加工市场前景广阔,东川农业正逐步迈入产业化经营的良性发展轨道。

旅游资源

东川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多样性、立体性、变异性等特点。“奇彩东川之旅”异彩纷呈:毛泽东同志《长征》诗中“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写的正是乌蒙山和金沙江的雄浑壮美,而牯牛雄峰又是乌蒙山系的最高峰;东川红土地富于七彩斑斓的梦幻色彩,是天下摄影人的乐园,白土地—世界泥石流天然博物馆,是科考圣地,又是汽车越野等赛事的天然塞场;云南五岳之首“东岳”轿子雪山雄奇险峻,有“滇中第一山”的美誉,杜鹃花海、高山草甸、箭竹丛林是轿子雪山风光三绝;动植物南北交汇处大厂原始冷杉林,有国家二类保护植物“急尖长苞冷杉”近4万亩,是“天然氧吧”,也是滇中地区唯一一片原始冷杉,被誉为“绿色明珠”;九龙原始森林静谧幽深,如一个个优美的神话,有“小武夷山”、“小张家界”之美称;石将军一柱擎天,是铜山精神、文化的写照,“头顶蓝天脚踏云海,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乌蒙亦当雄,笑傲万仞山”。充满无比的豪迈之情。

据专家学者考证,轿子雪山燕子洞一带是彝族的发源地之一,东川的彝族、布依族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庆祝活动,人文资源丰厚,民族风情浓郁。东川旅游业潜在优势、后发优势巨大,观光、休闲度假、农家乐、生态旅游、康体旅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正日趋壮大,东川这个“旅游天然大宝库”正期待着人们揭开她灿烂而又神秘的面纱。

矿产资源

东川矿产资源丰富,不仅种类多而且分布广,遍及全区14个乡(镇)。矿业经济是该区的支柱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的矿种主要有铜、磷、铁、黄金、铅锌、河沙、汉白玉、墨玉和石灰石。

铜矿累计探明储量312.91万吨金属量,品质优良,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开采价值。

铁矿累计量约1亿吨,主要有包子铺和铁架山2个中型铁矿,拖布卡—播卡一个中型铁矿带和零星24个小矿点;铅锌有近10万吨的金属量。

磷矿有近4亿吨的资源量;主要分布有:东部罗家村、活龙—观音岩各有近1亿吨资源量的磷矿带,南部阿旺白龙潭有近1亿吨资源的磷矿带,西部新桥—九龙有近1亿吨资源量的磷矿带。

非金属矿有近1亿立方米的河沙资源,近100万立方米的墨玉储量,近100万立方米的优质“牡丹红”花岗岩装饰石材和近千万吨的优质石灰石等。

仅拖布卡、播卡18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黄金储量已达大型金矿床储量,其中部分矿段稀贵金属、铂、钯也有异常发现,目前,东川设立了11个金矿勘探区域,勘探范围包括除四大矿山范围内的全部国土面积。东川已成为找金热区,据有关专家分析,一个储量巨大的世界级金矿即将浮出水。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县总面积541平方千米。总人口16万人(2004年)。县人民0驻龙城镇。

邮编:650500。

代码:530121。

区号:0871。

拼音:Chenggongxian。

行政区划

2007年12月29日经昆明市人民0批准(昆政复〔2007〕97号)同意呈贡撤销龙城镇、洛羊镇、斗南镇、吴家营乡四个乡镇在建制不变的情况下设置龙城、洛羊、斗南、吴家营四个街道办事处;2008年9月17日,市0以昆政复〔2008〕56号文件批复,同意增设洛龙、乌龙、雨花三个街道办事处。呈贡新区为六个街道办事处,三乡,3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9个村民委员会。

历史沿革

“呈贡”系彝语“扯过”或“柴谷”的谐音,意为盛产稻谷的海湾坝子。距今2800年的西周昭穆时期,今呈贡县小古城天子庙一带已建有奴隶制地方候王城邦。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置益州郡,今呈贡县古城(村)为呈贡镇(城),系彝族先民所居。今呈贡县境,北属郡之谷昌县,南属郡之滇池县。唐改郡为昆州,改谷昌县为益宁县,改滇池县晋宁县。宋时,岳候高智升遣土官伽宗筑土城于今古城,名伽千户所,因治所设于呈贡而得名,隶属于阳城堡万户府,下辖呈贡、诏营、切龙、雌甸、塔罗、罗忽、安江、安堋、大吴龙和乌纳山区。至元十二年(1257),割呈贡、沼龙、雌甸、塔罗和罗忽6城及乌纳山区置呈贡县;割安江、安堋、大吴龙置归化县。均属云南府晋宁州领县。不久呈贡县改为晟呈县。明洪武十六年(1383)复为呈贡县。清康熙七年(1668)撤销归化县制并呈贡县。民国29年(1940)撤区设6乡,至民国38年(1949),全县分龙街、古城、七甸、化城、吴杰、中卫6个乡,80个保,916甲。直隶属云南省。1950年1月12日成立呈贡县人民0,隶属于云南省玉溪专区。全县总面积为446.5平方公里。1656年化城等9乡划归晋宁县,面积减至304.85平方公里。1957年澄江县马郎乡划入呈贡县后,面积增至340.15平方公里。1958年12月撤销呈贡县制并入晋宁县,1961年4月从晋宁县划出龙街、吴家营、大渔、洛羊、马金铺5个人民公社,成立呈贡区,隶属于昆明市。全县总面积为456平方公里。1993年12月呈贡县土地祥查办公室和呈贡县土地管理局公布的《呈贡县土地利用现状详查报告》中记述,全县土地总面积468.1平方公里。至2000年与澄江县、晋宁县、宜良县、官渡区完成了行政区域界线的勘定,全县行政区划面积为452.19平方公里(不含滇池水域面积).

“中国花卉第一县”、“亚洲花都”——呈贡位于高原明珠——滇池东岸,东经102°45ˊ-103°00ˊ,北纬24°42ˊ一25°00'。距昆明市区仅12公里,是昆明市的近郊县。境内道路纵横交错:昆河、南昆铁路,昆洛、昆河两条国道,安石、昆玉两条高等级公路等穿境而过,自古以来就是滇南、滇东南通往昆明的必经之地,有省府“东南大门之称”。全县辖四乡三镇36个社区居委会、29个村委会,155个自然村,国土面积46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241公顷,总人口15.81万人。

在这块神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勤劳、勇敢、智慧的呈贡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铸就了誉满全球的中国花卉第一品牌——“斗南花卉”,让呈贡成了集产花、销花、观花、赏花及插花艺术、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大花城,赢得“花乡”、“果乡”、“菜乡”、“鱼米之乡”、“矿泉水之乡”等诸多美誉。

呈贡县历史悠久。3000多万年前,“昆明人”就在呈贡县龙潭山一带繁衍、生息。公元前三世纪,楚国大将庄蹻率部入滇,在呈贡建立了盛极一时的古滇王国,楚文化和滇文化相互融合,展开了古滇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演绎了一个个神奇动人的故事。十三世纪中叶,元平大理后,公元1275年设置呈贡县,沿袭至今。抗战时期,冰心、费孝通、沈从文等名人、学者荟萃呈贡,著书、讲学、从事抗日斗争等工作,对呈贡,费老先生更是情有独钟,曾以“远望滇池一片水,山明水秀是呈贡”加以赞誉。

呈贡县属低纬度高原平坝地区,地势平缓,海拔1900米至2000米左右,气候属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型,年平均气温14.7摄氏度,年日照数2200小时,年均降雨量800毫米,森林覆盖率46%,四季如春,蓝天、鲜花、湖滨、“渔舟唱晚”,独特的气候条件,造就了最适宜人类居住的人间天堂。

经济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呈贡县坚持以建设绿色经济强县为目标,立足县情,发挥优势,开拓创新,求实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企业为龙头,以农户为墓础,以基地为保障”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先后被列为全国“科技兴农与可持续发展示范县”、“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示范县,、“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花木之乡”,全省“双拥模范县”等。

2003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88亿元,同比增长10.4%;财政收入2.2亿元,同比增长21.38%;农民人均纯收入3822元,同比增长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4亿元,同比增长5.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亿元,同比增长13%。经过多年的努力,种植业结构调整任务己基本完成,实现了农业提质增效的目标。

县乡公路实现了油路化,村村通公路,农田水利设施不断改善,农业水利化程度达86%,森林覆盖率为46%。占地147亩的呈贡龙城蔬菜批发市场和占地78亩的中国昆明斗南花卉市场,分别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定点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全国重点花卉市场”;占地184亩,投资1.25亿元的中国昆明国际花卉拍卖市场于2002年12月投入使用,拓宽了鲜花通往世界的道路,交易方式正逐步走向国际化。以几大市场为“主角”,以遍布各乡、村的交易点为补充的市场网络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纽带和调整农业结构的向导。

2003年5月30日,省委、省0作出了建设现代新昆明的重大战略决策。呈贡的发展由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现代新昆明呈贡新城规划控制面积160平方公里,规划建城面积107平方公里,涉及龙城镇、斗南镇、洛羊镇、吴家营乡、大渔乡、马金铺乡乡等6个乡镇。新城由四个功能区构成:北部王家营作为现代物流和制造业区;西部斗南作为国际花卉交易中心;中南部吴家营作为国际行政商务区、大学发展用地和居住区;在建成区于滇池环湖公路之间建成高标准花卉产业示范区。

随着呈贡新城建设步伐的推进,呈贡已经成为投资的热土。新城建设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商机无限,各路商家纷至沓来。马来西亚实康集团、香港华润集团、四川嘉禾、上海华源、昆明官房等国内知名企业踊跃到新城寻找投资项目、开拓事业发展的空间。昆明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城区主干道、巨力集团电力器材建设、云南国际云药港项目等相继开工。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呈贡新城将成为现代都市与地方人文相融合、新兴工业与特色产业共同发展的现代化大都市,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山水园林城市出现在滇池东岸。

从呈贡到现代新昆明呈贡新城,呈贡的容颜和城市功能,都将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变——现代物流中心、国际行政商务区、大学区、新兴工业产业基地、广播电视产业化项目、国际花卉交易及研发区、现代生态居住社区等等。现代新昆明的总体规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未来昆明呈贡新城的迷人画卷:

——依山傍水的山水城市。东依高山、西临滇池、地域辽阔,这是呈贡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十年后,一座依山傍水的现代化新城,将会让工作、生活在这时的人们倍感清自豪,让初到这里的人们流连忘返。

——鸟语花香的生态新城。向国际高标准看齐的绿地、园林,加上早已名满天下的鲜花,未来的呈贡新城,将是一座鸟语花香的生态新城,将是地地球上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

——舒适宜人的休闲娱乐中心。规划用地160平方千米、拥有人口95万的现代新昆明呈贡新城,届时大厦林立、小区密布、商贾云集,为满足消费需要而配套兴建的众多娱乐休闲场所,将使呈贡新城成为现代化的休闲娱乐中心。

——面向东盟的教育基地和人才中心。在未来呈贡新城的东南,已经划出了一块20平方千米的土地,不久的将来,省内外多所知名的大学及科研机构将入住这里。呈贡新城,将成为现代新昆明的教育基地的面向东盟的人才中心。

——国际一流的科技工业产业基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众多即将入驻的大学校园及科研机构、新兴工业区,将使呈贡新城成为现代昆明的科技工业生产基地。

——现代新昆明的物流中心。呈贡新城所在的东部,历来是昆明出入的门户,汽车站、火车站和机场就在附近。在现代新昆明的规划中,以集装箱为主的综合性现代物流基地的面向东盟的国际物流中心,就建在呈贡新城。

——亚洲最大的花卉产业区。呈贡拥有“中国花卉第一县”的美誉,斗南花卉早已走出国门、名满天下。未来,花卉将成为呈贡的“名片”的支柱产业;建设国际化的花卉产业区的花卉研发基地,是呈贡现在的目标之一。

今天的呈贡,“亚洲花都”、“新兴工业园区”、“科研教育基地”、“国际物流中心”等发展目标日渐凸现,可谓充满了商机。呈贡县委、县0-远瞩、审时度势,及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实施“高速发展工程”、“云岭先锋工程”、“平安呈贡工程”、“改革创新工程”等四大工程,进一步促进了呈贡的可持续发展。全县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呈贡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晋宁县是滇文化发样地。航海家郑和故里。世界著名磷都之一。位于滇中,居滨池西南岸。面积1391平方千米。人口25.5万(1997),其中彝、回、哈尼等少数民族占9.5%。辖昆阳、宝峰、晋城、古城4镇及6个乡、2个民族乡。 

县人民政府驻昆阳镇,邮编:650600。代码:530122。区号:0871。拼音:Jinningxian。

--------------------------------------------------------------------------------

行政区划

晋宁县辖4个镇、6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昆阳镇、晋城镇、宝峰镇、古城镇、二街乡、新街乡、双河彝族乡、夕阳彝族乡、上蒜乡、六街乡。

2000年,晋宁县辖3个镇、9个乡:昆阳镇、晋城镇、古城镇、二街乡、化乐乡、中和乡、宝峰乡、双河彝族乡、夕阳彝族乡、上蒜乡、六街乡、新街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67739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昆阳镇22521古城镇24623晋城镇40784二街乡15035中和乡37538宝峰乡16518双河乡9682夕阳乡-6上蒜乡33388六街乡12132化乐乡13252新街乡31570

晋宁县辖4个镇、8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昆阳镇、晋城镇、古城镇、宝峰镇、二街乡、化乐乡、中和乡、双河彝族乡、夕阳彝族乡、上蒜乡、六街乡、新街乡。

2006年,撤销中和乡及古城镇,其行政区域并入昆阳镇,镇政府驻原中和乡政府驻地;撤销化乐乡,其行政区域并入晋城镇,晋城镇政府驻地不变。

--------------------------------------------------------------------------------

人文

唐置晋宁县。据《徐霞客游记》:“至唐武德中,以其为晋时宁州统会之地,置晋宁县,此州名之所由始也。”

战国时楚将庄跃开滇,以此地为中心,建立滇国。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封常羌为滇王,置益州郡。滇王国都和益州郡治均设于此,称滇池县。词唐武德四年(621)于东部置晋宁县(晋宁县名从此始),屑昆州;于西部置望水县。宋大理国时为阳城堡部和巨桥部。元代改为晋宁州和昆阳州。1913年废州,设晋宁县和昆阳县。1958年昆阳县并人晋宁县。1960年由玉溪地区划归昆明市。

地处滨中高原中心地带。地势南高北低。有-、大黑、黑汉、老虎等山,均屑乌蒙山余脉。河流有柴河、大河、东本河等,注入滇池,屑金沙江水系。中北部滇池沿岸为湖滨盆地。地处滇东地震带小江地震区,1833年、1913年两次发生5级以上地震。属低纬度高原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6度。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森林覆盖率16.13%。有耕地1.47万公顷,产水稻、小麦、蚕豆、油菜、烟草、玉米、杂豆,为云南主要产粮县之一。生猪和鲜鱼生产颇具优势。

矿藏有磷、铁、铜、锌等。磷储量8.4亿吨,品位高,埋藏浅,易开采,为世界四大磷产地之一。有昆阳磷矿、晋宁磷矿、昆阳磷肥厂、昆明化肥厂、云南轮胎厂等一批大中型企业,形成采矿、化工、冶金、橡胶、建材等数十个门类的工业体系。

昆洛公路、昆玉高等级公路和昆玉铁路贯穿县境。从昆阳码头水路可达滇滇各口岸。

古迹有梅树村前寒武系一寒武系界线层型剖面、夕阳乡恐龙足迹和化石、汉滇池县治故址、观音洞壁画、石将军石刻、盘龙寺、郑和公园马哈只墓碑等。1955、1960年石寨山遗址和汉墓群出土的大量文物,尤其是金质"滇王之印"的出土,表明晋宁一带是滇文化的发祥地。

--------------------------------------------------------------------------------

旅游

郑和公园

郑和公园在滇池南端昆阳镇的月山上。昆明是我过明初伟大航海家郑和故里。为了纪念郑和航海的历史事迹,在昆阳山上建了郑和公园,占地250余亩,苍松翠柏与果林交映。南大门巍峨壮观,两侧有“郑和下西洋”的浮雕,浩浩荡荡船队,向西乘风破浪,气势雄浑。东大门在昆阳大街中段,玻璃坊顶,翼角红墙。园内建有“郑和纪念馆”和“马哈只碑”等。

由东门入园,先达郑和纪念馆,馆址在原明代两层建筑玉皇阁内,里面陈列着100多件各式各样的珍贵文物。其中有郑和航海图,郑和远洋楼船模型、郑和下西洋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纪念馆西面松柏林中,有郑和父亲马哈只墓,墓前立有“马哈只碑”。此碑是明永历9年(1411年)郑和主立,字迹经570余年的风雨仍很清晰。因郑和11岁丧父,已记不清父亲的名字,只知道祖父和父亲都到达回教圣地麦加朝圣,被人们尊称为“哈只”(阿拉伯语意为虔诚而有学识修养的巡礼人),于是碑文中便写“公字哈只”,碑也就俗称“马哈只碑”了。碑文对马公籍贯、身世、任职等记述颇确,正碑两侧还有后人立的两碑,一是师范(荔扉)所录“明史.三保太监郑和传”,另一是夏光南的“郑和太公墓志铭跋”。此外还有“郑和纪念亭”,立在纪念馆南面的芙蓉丛中。

盘龙寺

 

位于晋宁县晋城东5公里的盘龙山上,寺始建于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为莲峰和尚所建。相传,莲峰大师为选址来到盘龙山,见山势雄伟,地势宽阔,所选中的寺址,为山间的龙湫,莲蜂和尚念咒迫使蛟龙搬家,水干涸后动工修建寺宇。寺建后信徒日众,香火兴旺,不久莲蜂和尚坐化,被尊为'盘龙祖师"。明初祖源和尚相继扩建寺字,盖藏经楼、观音殿,使寺宇初具规模。据《徐霞客游记》记载:"盘龙山莲峰祖师,名崇照,元至正间以八月十八日涅磐……至今日以此为盘龙会。"

盘龙寺观庙宇依山势构建,山门内有一、二、三天门,迎仙桥、唾佛殿、吕祖殿、祖师殿、大雄宝殿、玉皇阁、伽蓝殿、药师殿等20多院,供奉释、道、儒三教诸神,尤以盘龙祖师殿、药师殿、观音殿香火最盛。寺宇四周林木繁茂,以茶花、松柏著名。原有万松寺,现建高大的观海楼,登高可远眺滇池风光。盘龙寺环境极其清幽,每年七月十七日和八月十八日为盘龙庙会,游人众多,是人们休闲览胜旅游胜地。

核桃园

风景迷人的核桃园位于晋宁县双河彝族自治乡,核桃园山谷全是野生核桃树,每到夏天核桃树绿树成荫,是一个极佳的辟暑胜到,还可以真切体会到彝乡的纯朴风土人情,再加上美味的农家乐,那真是一个人间的天堂啊!

“核桃园记”

核桃园初见人烟的历史可追溯到三百年前,其实几户独具慧眼的彝族人家为寻新址迁徙到此,经几方审视、评断,禁不住喜从心来,停下了脚步。

仰首向天,风飞云走,放眼四顾,青山拥怀,鞠腰抚地,酥松肥美,给你倘祥,处处生机,钻山箐,吓跑一群麂子,兔子、老豺狗。攀古木,惊飞一片野鸡,画眉、猫头鹰。涉清溪,招来摇头摇尾大清鱼,登山巅,极目不尽,高山厚地,蓬莱境,清晨看清鸟直冲彩云顶,正午停,遍地绿荫采白驹,黄昏视彩霞更好鸟回巢,入夜赏浩瀚天宇缀银灯。

潜山林可避乱世纷争,出幽谷可取菌粗盐,抗冷暖,搓得麻线做衣,寻山珍赢来休养生息。

天公地母、赐吾千机、先祖击鼓、踏歌欢庆、为求地名,伤透脑筋,忽见箐中核桃树列阵成林,撒落遍地坚果,原住野兽争食,见人即唬,于是有了主意,开口劝“山非你买、树非你栽、天公造物、共享共待、互不侵扰、礼尚往来、核桃园中、彼此善哉,鸟兽听罢,噪附和,核桃园名,由此而来,沿用至今,无人更改”

彝批数十人,从此进驻核桃园,躲进深山成一统,转眼已过数百年建土房几栋,三间四排格局,起炊烟几缕,逐白云苍狗徐徐,牛耕田地马作车,剥取羊皮充坎肩,猪是岁末打牙祭,鸡做下酒头道菜,包谷入瓮,生熟都是金黄色,荞麦酿酒,村中处处窜八仙,彝人勤劳,自主家园,人丁兴旺一年复一年,昔日靠祖传刀耕火种,伐薪戳地下种,雷晌田请天赐水,轮歇地,种年歇年,今拥有水田百余亩,山地千余亩供养村民,栽种水稻、玉米、荞麦、油菜、白云豆和烤烟。

旧时着装,男穿水领黑布裳,无腰无扣大摆裆,女装稍繁,去布帕包头,穿满襟上裳,缝缀银扣银链银麒麟,配上绣花围腰、绣花鞋,谈不上千娇百媚,却也是别样风情,关键是比心灵,赛手巧。

履踏布鞋草鞋,下地赤脚,唯恐踩断地筋,影响收成,耕牛金贵,租用者以工抵钱,自组马帮,驮矿、驮盐、驮烧材、,村中饲养牛马猪鸡,谁家宰杀,见者有份,狗也沾光。

核桃园天地清明,物产丰富,冷暖有度,四季分明,诗云:春染万花丛,夏迎雨夜浓。秋撒落地食,冬吹灶塘红。得天独厚之,怡然自得之,山中彝胞,大福气也。

核桃园山高箐深,山有红山,力克山,大黑山,乔海山和肚脐山,箐有核桃箐,茶花箐,芭蕉箐,毛驴箐,多依树箐,萝卜子箐,夜明珠箐,唱戏命珠箐,山山植被繁茂,箐箐野物杂居。

山箐典故简略,唯毛驴箐典故非提,传闻箐中有张国老过路时,见毛驴口渴,牵其饮水时留下的蹄印,说是毛驴饮足甘泉,高兴的叫到:吃干,吃干。。,兴奋之余踩了一脚在岩石上,才升空远去,仙踪今在。

村中傲事,先祖栽下的杨柳树至今繁茂,春绿秋黄,任人缅怀。村中逸事,有罗锅将军征战造饭遇敌,慌乱间也不舍弃,将罗锅挂于腰间,纵身上马,未及扬鞭,米汤汤疼马0,战马奔驰,冲破敌阵,罗锅将军得胜,因此得名,但另有一说:罗锅将军是驮背。村中还出祁大先生,人杰,确系清朝武官,其人武艺精湛,双手各舞百斤石锁,疾如流星,忽一日不慎脱手飞出,砸伤百米之外一头老狼的左大腿,祁大先生常用的兵器是大刀,锋利赛过美国刀片,砍翻过八国联军,文安邦,武定国,前朝只出武秀才,今天有了大学生。村中遗事,存有清代水规石碑一块,嵌于土主庙墙内,存有清代指路石碑一块,仍在路边,存有百年马鞍一架,居家收藏,另有历代古物若干,持有者收藏。史上也有土主庙一座,雕龙画凤,香烟旺盛,惜于六十年前损毁,无力复原,尚余断壁残墙,另有十二世纪五十年代大战钢铁时建造的土高炉多座,难断是否已古董不提。村中乐事,歌舞为乐唱有山歌小调,男女青年对歌对调互倾心意,伴奏有月琴、三弦、竹笛、吡哩加锣鼓,招之即来,舞者癫狂,红事白事,凡事都来,尤其是传统的秧老鼓,百人敲起,威震千山,百人吼起,山傀丧胆,核桃园村规严谨,最严是山规,祖辈敬山护箐,不敬火神,牛吃庄稼马踩地,造成损害主动赔。彝族同胞个个会唱敬酒歌,歌飞酒香处,必有朋友来,不喝白不喝,喝了还想喝,醉成一滩泥,还说喝、喝、喝……。

麂子溏边对山歌,只闻歌声不见人,单人走进双人出,儿孙满堂益百年。民族节庆,多数节与汉人同,唯有七月火把节,火把节来临,最是万人空巷,举家出动,猪喊倒霉,狗-,箐火映红不夜天,酒杯倒置无一滴,来客都成醉八仙,酒也罢,肉也罢,吃罢,喝罢,男也罢,女也罢,唱罢,跳罢,火把节不进山,非傻即忙。

已有五百年的核桃树王,见证了核桃园的兴衰,新世纪来临,核桃园换了人间,今天的核桃园蓄势待发,明天的核桃园必将成为现实中的桃花园。

躲猫猫

网络名词“躲猫猫”的产生地

源出于2009年2月12日云南省晋宁县警方的用语。

继2008年流行词“俯卧撑”之后,又一个可以致人死命的身体行为。

“躲猫猫”意为捉迷藏,属南方方言,北方则称作“藏猫猫”。不管“躲”还是“藏”,这种游戏显然来自于猫和老鼠捉与被捉的游戏。当这个游戏发生在2009年2月8日下午的云南省晋宁县看守所里时,却引发了一场悲剧:据当地警方说,因盗伐森林被拘押的24岁男子李乔明,和同监室的狱友在天井里玩“躲猫猫”游戏时,遭到狱友踢打并不小心撞到墙壁,导致“重度颅脑损伤”,送医四天后不治身亡。

当地警方的描述展现的是一幅温情的画面,与人们头脑中看守所的概念大异其趣。几个狱友像孩子一样“躲猫猫”,这个因模仿孩子喜欢叠词的口吻从而散发出亲昵气息的游戏名称,为阴暗和暴力象征的看守所添加了一抹温情脉脉的人文主义关怀,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饱受诟病的中国式看守所和监狱的恶劣形象。然而不幸的是,这种修正随即遭到了颠覆,伴随着一条年轻的、身强力壮的生命的离去。“躲猫猫”这一游戏在展示普宁县看守所的人情味儿之外,同时雄辩地证明了一个道理:游戏也可以杀人。

如今又轮到了“躲猫猫”。当地警方进一步自圆其说:“由于死者抓到同监狱友普某某,而引其普某某不满,最终两人发生争执。争执中普某某先踢了死者一脚,随后又朝其头部击打一拳,死者由于重心不稳摔倒后,头部与墙壁与门框夹角碰撞,最终受伤。”然而“据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李建明医生介绍,尽管人类的颅骨十分脆弱,然而要对一名成年男子造成如此大如此致命的伤害,一定要有巨大外力才可能导致,而‘一般的不小心摔倒或撞击中,人有自我保护意识,很难造成这样大的伤害’”。如此说来,则只能归结为李乔明很不幸地先天携带有比常人更脆弱的颅骨,一次轻松游戏中的碰撞就足以致死。“躲猫猫”的美学语义如此轻易就遭到颠覆,幻变而为暴力。

北京小贩被城管追逐,-“跨栏”后骨折;俯卧撑;“躲猫猫”……越来越多的体育项目和游戏进入死亡地带,变成了一场场死亡事件的关键词,同时伴随着疯狂的流行和疯狂的谎言。人们身体的任一部位都成为死亡不可预测的因素,等待着一次匪夷所思的“诱发”。

如果李乔明之死没有新解,那么,“躲猫猫”就与此前流行的“打酱油”、“俯卧撑”一样,成为又一个流行热词,因为,在“躲猫猫”的背后,同样深含着吊诡的语义,有关机关一定在掩饰着什么-,伴随这个流行词,民众对公权机关将失去信任,甚至导致执法机构声誉的岌岌可危。

 富民县位于昆明市西北部,距昆明23千米。东与嵩明、寻甸相邻,北与禄劝山水相连,西与禄丰、武定接壤,南靠西山区。面积993平方千米。总人口14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永定镇永定街88号,邮编:650400。代码:530124。区号:0871。拼音:Fuminxian。 地势南高北低,境内盆地山岭相间,河谷和盆地面积占总面积的12.5%。最高海拔为2817米,最低海拔为1455米。气候为典型的低纬度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8℃,无霜期245天,全年日照2287小时,年平均降雨量846.5毫米,蒸发量2032.5毫米。

行政区划

富民县辖2个镇、5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永定镇、大营镇、罗免彝族苗族乡、赤鹫乡、东村乡、款庄乡、散旦乡。

历史沿革

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建富民县,属中庆路。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属云南府,民国时期直属云南省。1950年武定专署辖之,1953年随武定专署并归楚雄州,1958年划归昆明市辖。

建县时,县城设今旧县村。明朝万历二年(1574)移置螳螂川北岸(今址),后因水患,于万历十年(1582)迁至土主峰三里许(今旧城村),因饮水不便,在万历四十二年(1614)仍将县城迁还螳螂川北岸旧址,垒土为垣,取名永定。

2000年,富民县辖2个镇、7个乡:永定镇、大营镇、东村乡、款庄乡、赤鹫乡、罗免彝族苗族乡、勤劳乡、散旦乡、者北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40046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永定镇28076大营镇19057勤劳乡13196者北乡11567罗免乡9015赤鹫乡9298东村乡13188款庄乡20727散旦乡15922

2003年底全县辖2镇7乡,73个村委会,562个自然村,全县总人口13.7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8456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8.87人。

2006年,调整后,撤销勤劳乡和者北乡,将勤劳乡所辖西山、仓前、永安、黄坡、元山、松林、麦场7个村委会划归永定镇管辖,所辖旧县村委会划归大营镇管辖;将者北乡所辖南营、北营、龙马3个村委会划归永定镇管辖,所辖河东、白石岩2个村委会划归大营镇管辖,所辖者北、高仓2个村委会划归罗免彝族苗族乡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永定镇管辖原永定镇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和原勤劳乡的西山、仓前、永安、黄坡、元山、松林、麦场7个村委会以及原者北乡的南营、北营、龙马3个村委会,镇政府驻地不变;大营镇管辖原大营镇的行政区域范围和原勤劳乡的旧县村委会,原者北乡的河东、白石岩2个村委会,镇政府驻地不变;罗免彝族苗族乡管辖原罗免彝族苗族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和原者北乡的者北、高仓2个村委会,乡政府驻原者北乡政府驻地。富民县辖2个镇、5个乡:永定镇、大营镇、东村乡、款庄乡、赤鹫乡、罗免彝族苗族乡、散旦乡。

乡镇简介

(根据当地政府网站有关内容整理,原出处统计数据截止时间不详。本站缺2006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各乡镇新数据)

永定镇:距昆明24千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02°13′-102°47′,北纬25°08′-25°37′,东邻大营镇,南连勤劳乡和西山区,西与禄丰县接壤,北靠者北乡。海拔1679米。面积61平方千米。全镇辖8个村委会、2个社区,共68个自然村、7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7085人,其中居民10584人。镇政府驻前街108号,邮政编码650400。

大营镇:位于富民县城东北部,距县城2千米,距昆明21千米。东接西山区,南连勤劳乡,西以螳螂川为界与永定镇相望,北靠者北、赤鹫两乡。全镇总面积128平方千米。辖8个村委会,48个自然村,81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18673人,其中农业人口15931人,少数民族1363人。镇政府驻大营。

者北乡:位于富民县城西15千米。总面积75平方千米。辖7个村委会,51个自然村。户数4001户,其中农业人口3194户,总人口12177人。乡政府驻者北街139号,邮编650401。

罗免彝族苗族乡:乡政府驻罗免村委会大罗免村,邮政编码650401。

赤就乡:位于富民县城北部,距县城20千米,海拔1660―2673米,总面积167平方千米。辖10个村委会,54个自然村,6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867人。

款庄乡:乡政府驻马街集镇,邮政编码650404。

东村乡:邮政编码650405。

散旦乡::位于县城东北19千米,距昆明33千米;与嵩明县和西山区厂口乡(后划归五华区)接壤。面积101平方千米,人口10551人,少数民族956人。辖6个村委会。乡政府驻散旦街87号,邮政编码650403。

勤劳乡:乡政府驻大西山村,邮编650400

历史经济

富民县地处滇中,位于云南省会昆明市西北部,距昆明23公里,自古为川藏、滇北入滇中重镇昆明之要津,素有“滇北锁钥”之称。

富民,土壤肥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一年两熟,以水稻为主,自食有余,故称“富民县”。古乃益州郡属地。境内群山环绕,河山纵横,螳螂川蜿流其间,山奇水秀,人杰地灵,人文自然景观异彩纷呈,其地处滇中北部,交通便捷,108国道穿境而过,县乡公路四通八达。

全县拥有土地面积993平方公里,是昆明市郊县。东与嵩明、寻甸相邻,北与禄劝山水相连,西与禄丰、武定接壤,南靠西山区,地势南高北低,境内盆地山岭相间,河谷和盆地面积占总面积的12.5%。海拔高差大,山多平坝少。最高海拔为2817米,最低海拔为1455米,高差达1362米。主要山岭有玉屏山、望海山、老青山、大青山、尖山、大黑山等。主要河流有螳螂川、龙泉河、大营河、木板河等。气候为典型的低纬度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8℃,无霜期245天,全年日照2287小时,太阳辐射值为10746—123830卡/cm2,年平均降雨量846.5毫米,蒸发量2032.5毫米,相对湿度72%。土壤由棕壤、红壤、紫色土、水稻土四类土壤组成,分别占面积的1.7%、68.9%、15.5%、4.8%,分7个亚属16个土属25个土种。

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建富民县,属中庆路。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属云南府,民国时期直属云南省。1950年武定专署辖之,1953年随武定专署并归楚雄州,1958年划归昆明市辖。自建县至今已有700余年,在这块地沃物丰,民风淳朴的土地上,世代居住着汉、彝、苗、回、白等25个少数民族。2003年底全县辖2镇7乡73个村委会,562个自然村,全县总人口13.7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8456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8.87人。

自建县以来,县城屡有变迁。建县时,县城设今旧县村。明朝万历二年(1574)移置螳螂川北岸(今址),后因水患,于万历十年(1582)迁至土主峰三里许(今旧城村),因饮水不便,在万历四十二年(1614)仍将县城迁还螳螂川北岸旧址,垒土为垣,取名永定。县城永定镇距昆明23公里,交通便利,昆禄二级公路穿境而过,经济繁荣,教育、文化、体育、卫生设施齐全,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螳螂川水穿城而过,把县城一分为二,景优市繁是省内少有的江城古镇。

富民县盛产稻谷、玉米、小麦、烤烟、油菜、板栗、药材等粮经作物。生态环境优良,先后被列为省市生猪、禽蛋、板栗、优质大米生产基地和“菜篮子”工程基地。境内有丰富的水利和矿产资源,水力蕴藏量为13.3万千瓦,钛、铝土、硝盐储量居全国前列,开发前景广阔。县域工业已形成钛-、磷盐化工、电力、冶金、建筑建材、食品加工为主的工业群体,一批县乡骨干企业迅速崛起。 

2004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7.81亿元;工业总产值9.7亿元;财政收入939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14元。

近年盛产大树杨梅和樱桃,野生菌特别是鸡枞也很有名。

宜良县有悠久的历史,西汉元封二年设昆泽县,属益州郡,蜀汉时期属建宁郡,西晋属晋宁郡,隋属昆州,唐初设新丰县,隶郎州,南诏时期西爨西迁后,乌蛮罗裒部筑城居住,称罗裒龙,属拓东节度辖,宋大理时期属善阐节度,元宪宗六年设大池千户,属嵩明万户,至元十三年升大池为宜良州,二十一年改州为县,属中庆路。明、清沿称宜良县,属云南府。民国时期废府一级政区,县直属省管辖。1950年设宜良专区,县为专署驻地。1954年撤宜良专区,县改属曲靖专区所辖。1983年10月划入昆明市。现在的宜良已是一个辖5镇4乡,133个村民委员会,4个居民委员会,101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达41万人的农业大县。2006年,县域生产总值完成45.3亿元,工业总产值完成27.05亿元农业总产值完成20.71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3.678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08元。

宜良交通便利,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宜良县位于云南省中部,距省会昆明55公里,属昆明市的近郊县。东邻陆良、石林县,北与马龙、嵩明接壤,西连呈贡、澄江县和官渡区,南接弥勒、华宁县。宜良是现代新昆明城市布局规划的卫星城和次级城市,离中心城市正处于45分钟经济圈内,交通便捷,四通八达,是昆明通往滇东南的交通要塞和商品聚散地。昆河铁路、南昆铁路、昆石公路、昆九公路横穿全境,新建的昆石高速公路通车后,从宜良只需40分钟就能到昆明。全县9个乡镇全部修通柏油公路,90%的村庄都有乡村公路。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把城市和小城镇当作资本来经营,在规划、建设、管理和经营等方面大胆创新,城市重点工程和小城镇建设工程相继完工,城乡绿化、亮化、美化、彩化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县水、电、路、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乡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宜良县是昆明市的近郊农业大县,历史上有“滇中粮仓”美誉,具有良好的地理和自然气候环境,土地肥沃,山明水秀,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商贸繁荣,自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凿渠引灌阳宗海水后,始奠“滇中粮仓”之基,清咸丰、同治时期,遂有“滇中粮仓”美誉。现在是国家商品粮、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全国烟叶收购先进县、五大养鸭县之一、全省农业机械化推广十佳县、滇中现代化农业示范县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十佳县,昆明市优质水稻、烤烟、蔬菜、板栗、生猪、鸭子、奶牛、养鱼、花卉基地县。

宜良县地势北高南低,中部平坦,山地、谷地与坝子相间分布为地貌总特点。东西最大横距51.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85.3公里,土地总面积1886平方公里,其中盆地、谷地占11%,山地占88%,水域约1%。坝子有宜良、凤鸣、草甸、马街等4个,宜良坝子在全省坝子中排序第30名。宜良县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率达93.%。60%的耕地、78%的灌溉水田集中于中部汤池、蓬莱、北古城、草甸、南羊、狗街等6个乡镇。全县土地资源有限,人均占有土地7.66亩,低于全国和全省水平。全县总耕地面积19204顷,其中水田11074公顷、地8130公顷,农村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82亩。

宜良县内气候温和。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6.3℃,年平均日照2177.3小时,年平均降雨量912.2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5%,全年无霜期260天左右,非常适合动植物的生存和生长。

宜良县动植物种类繁多。县境内常见野生动物近100余种,主要有禽类、兽类、鱼类、蛇虫类等。常见野生植物达1300余种,有地衣、藻类、菌类、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庭园花卉、药用植物等,其中有常见树种100余种,主要是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树种。全县有林地面积95.69亩,森林覆盖率达46.2%。

宜良县水资源丰富。全县年产水5.73亿立方,其中地表水4.68亿立方,地下水1.05亿立方,年入境窖水19.96亿立方,年水资源总重量达25.64亿立方。县境内有大小河流36条,属珠江流域水系,经流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南盘江、贾龙河、麦田河、獐子坝河,摆衣河、巴江等。水能蕴藏量达25.2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约10万千瓦。境内还有丰富的地下热水资源。另有天然湖泊阳宗海,总面积31.9平方公里,蓄水6亿多立方米;塘坝水库500多个,年蓄水5亿立方米;南盘江龙头水库——柴石滩水库可蓄水5亿立方米。

宜良县地下矿藏丰富。金属矿藏主要有铁、铜、铅、锌、钴等,其中铁矿居首位,储量为364万吨,品位达51.07%。非金属矿藏有煤、磷、香晶石、石灰石、建筑沙、陶土等,其中煤、石灰石储量最多。煤地质储量4.49亿吨,工业储量达3.43亿吨。

宜良县电力资源充足,电网设备齐全。境内有110千伏输电线路1条,35千伏输电线路4条,220千伏降压站一座,110千伏降压站三座,另有年生产电力1400万度的小电站20多座,装机40万千瓦的阳宗海发电厂扩建一期工程已经开始运行发电。新建柴石滩水库坝后电站装机6万千瓦,年发电1.6亿度。

宜良商品经济发达,土特产品丰盛。历史名茶宝洪茶,白毫丰满,香味浓郁;风味独特的烤鸭,质优味美;还有粒大味佳的板栗;清香甜脆的油枣;红宝石般的大米石榴;以及优质绿茶、云参、红椿等享誉省内外。

宜良旅游资源丰富。地处昆明石林的黄金旅游地段,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其中有地上看石林、地下游九乡之美称的国家级风景区九乡地下喀斯特溶洞群;有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阳宗海省级旅游度假区及国际标准的高尔夫球场;有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会议为一体的小白龙森林公园;有四季花常开、叶常绿的万家花园;有别具一格、独领-又具浓郁乡土气息、田园风光的岩泉寺和万福寺;有三星级新世纪大酒店、双禄大酒店、建荣大酒店等50多个旅游企业,旅游业已成为宜良县新兴的旅游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宜良县委、县政府在省、市委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紧紧依托省会中心城市,抓住中国加入WTO、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圈的构建、西部大开发、现代新昆明建设、宜良作为昆明次级城市建设五大历史机遇,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从县情出发,把握经济规律,结合本县工作实际,紧紧围绕建设现代新昆明和建设宜良次级城市的发展战略,确定把宜良建设成为“生态环境美、经济实力强、服务功能全、文化品位高的现代新昆明的农副产品供应地和旅游观光的后花园”和“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工业经济稳步发展、商贸旅游兴旺发达、城市管理规范有序、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协调发展”的目标。坚持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旅游活县、科教兴县、环境立县;突出实施城镇化带动和科技兴县两大战略;打造宜良“春城湖畔高尔夫球场”、“宜良九乡风景区”、“宜良烤鸭”和“柏联SPA温泉”四大品牌;调整好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等三大结构;建设现代新昆明运动休闲旅游度假基地、现代新昆明市农业基地、现代新昆明以食品加工制造业为重点的工业基地、现代新昆明次级物流基地等四大基地;布局县城商贸文化服务区、北古城工业开发区、阳宗海旅游度假区、九乡与柴石滩风景旅游区、河谷平坝高效农业区、山区半山区生态农业区等六个特色经济区;抢抓机遇,趁势而上,埋头苦干,加快发展,奋起直追,重振雄风,再创宜良明天的辉煌。

石林,素有“天下第一奇观”之称的石林风景区。坐落在昆明南边的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距昆明城86公里。景区由大、小石林、乃古石林、大叠水、长湖、月湖、芝云洞、奇风洞7个风景片区组成。全县共有石林面积400平方公里,是一个以岩溶地貌为主体的,在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风景名胜区。

所谓岩溶地貌,也叫喀斯特地貌,是指地表可溶性岩石(主要是石灰岩)受水的溶解而发生溶蚀、沉淀、崩塌、陷落、堆积等现象,而形成各种特殊的地貌——石林、石峰、石芽、溶斗、落水洞、地下河,以及奇异的龙潭,众多的湖泊等,这些现象总称喀斯特(因南斯拉夫西北部喀斯特高原最典型,故名)。我国的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四川等省、区都有分布,其中发育得最好、最美的石林当属昆明路南石林首屈一指。1966年,中国第2次喀斯特学术会议建议将“喀斯特地貌”改为“岩溶地貌”,故在中国又叫岩溶地貌。

石林风景名胜区范围宽,石林集中。其象生石之多,景观价值之高,举世罕见。周围还有九乡、阿庐古洞、白龙洞等已开发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加之气候四季如春,舒适宜人,是一个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好地方。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2004年2月13日,石林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之一。

彝族服饰、路南卤腐、宜良烤鸭、油炸蜂蛹是游览石林值得购买或品尝的特色产品。彝族的歌舞也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文化内涵。

石林位于昆明市东,是世界罕见的风景名胜,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在路南广达4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遍布着上百个黑色大森林一般的巨石群。有的独立成景,有的纵横交错,连成一片,占地数十亩,上百亩不等。最典型的一片叫李子营石林,只见奇石拔地而起,参差峰峦,千姿百态,巧夺天工,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一奇观”。

在距今约三亿六千万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纪时期,路南一带还是滇黔古海的一部分。大约二亿八千万年前的石炭纪,石林才开始形成。大海中的石灰岩经过海水流动时不断冲刷,留下了无数的溶沟和溶柱。后来,这里的地壳不断上升和长时间的积淀,才逐渐变沧海为陆地。海水退去后,又历经了亿万年的烈日灼烤和雨水冲蚀、风化、地震,就留下了这一童话世界般的壮丽奇景。远远望去,那一支支、一座座、一丛丛巨大的灰黑色石峰石柱昂首苍穹,直指青天,犹如一片莽莽苍苍的黑森林,故名“石林”。

石林的主要游览区李子营石林,面积约12平方公里,游览面积约1200亩。主要由石林湖、大石林、小石林和李子园几个部分组成,游路5000多米,是石林景区内单体最大,也是最集中、最美的一处。进入景区内,但见石柱、石壁、石峰千姿百态,争奇竞丽。有的石柱高达40—50米,乍一看,正如一首轶名的打油诗所云:“远看大石头,近看石头大。石头果然大,果然大石头。”但这里的石头与众不同,它是一幅绝妙的画,每天吸引着-的游人前来驻足观赏;它是一首优美的诗,古往今来有无数骚人墨客把它咏叹吟哦;它又是有灵性和生命的;有双马渡食、孔雀梳翅、凤凰灵仪、象距石台、犀牛望月;有唐僧石、悟空石、八戒石、沙僧石、观音石、将军石、士兵俑、诗人行吟、母子偕游、阿诗玛等无数象生石,无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除了动物外,还有许多酷似植物,如雨后春笋、蘑菇、玉管花等。有一处“钟石”,能敲出许多种不同的音调。整个李子营石林就是一座巨大的自然石景艺术宝库,任凭游客去观察,去发现,去自由驰骋地想象。景区内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移步易景,使人如入迷宫仙境,游者莫不流连忘返,赞不绝口。景区内建有狮子亭、望峰亭、石台、石凳等供人小憩。

早在明代,石林即已成为名胜,但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政府才组织有关单位和人员认真进行勘察、设计、施工、修筑游路和外面的公路、宾馆、饭店、商场等,给一些象生石取了名,石林才逐渐名扬五洲,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游览石林也可以从距石林6公里的“石航”乘直升飞机鸟瞰,又别有一番情趣。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火把节,石林四周的彝、汉等各族群众都要从四面八方汇聚到石林欢庆佳节。人们在白天举行摔跤、爬杆、斗牛等比赛活动,夜晚则燃起熊熊黄火,耍龙、舞狮、表演民族歌舞。阿细跳月、大三弦舞则是最受欢迎的传统节目。成千上万的中外宾客尽情狂欢,通宵达旦。神奇的自然景观和优美的人文景观相结合,更使石林锦上添花,撼力倍增。

嵩明县总面积1442平方千米。总人口34万人(2004年)。

嵩明县辖5个镇、2个乡.

县人民政府驻嵩阳镇,邮编:651700。代码:530127。区号:0871。拼音:Songmingxian。

行政区划

嵩明县辖5个镇、2个乡:嵩阳镇、杨林镇、小街镇、牛栏江镇、滇源镇、杨桥乡、阿子营乡。

历史沿革

又名崧盟,因古代各部族曾会盟于此而得名。一说因蜀汉时诸葛亮南征,与当地部族会盟于秀嵩山麓,故名。又据《元史》:“嵩明,治沙扎卧城,乌蛮东氏所筑。白蛮强盛,汉人徙云,盟誓于此,因号嵩盟。今州南有土台,盟会处也。汉人立长州,蒙氏改长州为嵩盟部,段氏因之。”以部落为名。

2000年,嵩明县辖3个镇、6个乡:嵩阳镇、杨林镇、小街镇、杨桥乡、四营乡、小新街乡、白邑乡、阿子营乡、大哨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3051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嵩阳镇65642小街镇60328杨林镇51652杨桥乡39683四营乡30098小新街乡19865白邑乡30007阿子营乡29706大哨乡3533

2001年,全县辖3个镇、6个乡:嵩阳镇、杨林镇、小街镇、杨桥乡、四营乡、小新街乡、阿子营乡、白邑乡、大哨乡。

2006年,撤销大哨乡和白邑乡,设立滇源镇,新设立的滇源镇管辖原大哨乡和白邑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镇政府驻原白邑乡政府驻地;撤销小新街乡和四营乡,设立牛栏江镇,新设立的牛栏江镇管辖原小新街乡和四营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镇政府驻原四营乡政府驻地。

地域经济

嵩明是云南省昆明市辖近郊县,踞牛栏江、盘龙江、南盘江"三江之源",地处滇中腹地,为云南省北部的交通枢纽,是未来新昆明国际机场所在地,县城距昆明43公里,下辖嵩阳、杨林、小街、杨桥、四营、小新街、白邑、阿子营、大哨9个乡镇,106个村委会。全县人口33.96万人,主要民族为汉、回、苗、彝。全县国土总面积1357.29平方公里,为云南第七、昆明第二大平坝。近几年,全县紧紧围绕提高综合经济实力为核心,以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口,以改善发展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为重点,以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环境创新为动力,在工业强县、农业稳县、科教兴县和非公经济富县上有突破性进展,县域经济基本实现了健康有序地发展。到2003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3187万元(可比价),其中,第一产业完成44891万元,第二产业完成55698万元,三产业完成42598万元。地方财政收入达92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98元。县域经济基本形成以农业为基础,县乡工业为主导,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良性格局,为努力实现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嵩明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十分明显:一是拥有立体便捷的现代交通,不仅距离昆明主城近,而且具有“四线出省”(贵昆铁路、320国道、213国道、嵩待高速)“五路通昆”(贵昆铁路、昆曲高速、213国道、320国道、7204线)的便捷交通优势,境内乡乡通柏油路,60%以上的村子通水泥路,随着新昆明国际机场在境内的建设和几条高等级公路的拟建,嵩明作为昆明主城门户、西南最重要的内陆大码头的功能日益凸现。二是拥有宽阔平旷的土地资源,坝区、缓坝区丘陵区集中连片,未利用土地达20574.40公顷,田畴平阔、土地肥沃、山川秀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和主城50公里以内任何地方不可比拟的自然条件。三是生态环境良好,可以说是“天蓝、水碧、山青、树绿、花鲜、果甜”,典型的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混合类型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4oC,无霜期222天,森林覆盖率为44.6%,环境空气质量达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地区所规定的一级标准。四是嵩明自古以来就有“滇中粮仓”、“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烤烟生产重点县、云南省商品猪基地县等,也是鲜切花、干花生产大县,各种农产品深得国内外商家的赞誉。五是积累了深厚的人文资源,2000多年的农耕文化,演绎出灿若星河的古迹文物。县城北面凤凰窝汉墓群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证实嵩明是滇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蜀汉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与孟获结盟的“古盟台”至今尚存;明代著名医药学家、音韵学家、诗人兰茂的一首《早梅诗》将中原音韵引入南疆,开云南普通话之先河,比《本草纲目》还早120余年的《滇南本草》,更是誉满全滇,流传百世。嵩明花灯源远流长,绚丽多姿,被誉为红土高原上的一朵艳丽的山茶花。积累深厚的人文资源和崇尚教育、文化的社会风尚,传承着别具特色的地方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审美情思,有“龙狮之乡”、“花灯之乡”的美名。

兰茂(1397~1476)明代医药家。字廷秀,号芷庵,别号和光道人。昆明市嵩明县人。生性聪颖,勤奋好学,少通经史,旁及诸子百家,终身隐居杨林乡里,采药行医,潜心著述,设馆授徒,人称"小圣"。著有《玄壶集》、《鉴例折衷》、《经史余论》、《韵略易通》、《止庵吟稿》、《安边策条》、《声律发蒙》、《医门挈要》、《滇南本草》、《性天风月》、《通元记》、《山堂杂稿》等传世之作。其中《滇南本草》共载药物544种,附方剂500多种,为中国现存本草书籍中成书较早的一部。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是云南省昆明市辖郊区县。位于昆明市北部,东北接东川市,东临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南连富民县,西、西南和武定县毗邻,北隔金沙江与四川省的会理、会东两县相望。自治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屏山镇,位于县境南端、掌鸠河西岸的秀屏山麓,海拔1679米,年平均气温15.6℃,距昆明市区90公里。禄劝东西宽69公里,南北长105公里,总面积4249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8.4%。1990年末,境内居住着彝、苗、汉、傈僳、傣、壮、哈尼、回等24个民族共422075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29.3%。

自然地理

禄劝地处南北向切割的横断山脉中段及滇池断陷带上,地形较为复杂。绵亘耸立的群山与深邃的江河溪涧相间,地表被纵横交错的溪河切割,南部较完整,中部和北部较破碎。最为明显的是自南向北而流的普渡河与自北向南而流的掌鸠河,把县境切割为三大块,形成很多断裂带。东部和东北部的翠华、中屏、九龙、转龙、乌蒙、雪山、则黑、马鹿塘等地区,地壳运动剧烈,地震和滑坡频繁。

境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自东北向西南呈阶梯状缓降。雄峙东北的乌蒙雪山主峰马鬃岭为最高点,海拔4247米;普渡河与金沙江汇合处的小河口为最低点,海拔746米,相对高差3501米。由于地势高低悬殊,气候呈垂直变化,形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但全县仍然是雨量适中,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在崇山峻岭之间,依次分布着相对平缓的台地和冲积带,称“坝子”,是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

自然资源

广阔的山林和土地上,有裸子植物130多种,被子植物127种。用材林有云南松、华山松、云南油杉、冷杉、旱冬青、白杨、桉树、樟树、椿树等;经济林有油桐、油橄榄、山碴、花椒、苹果、桔子、板栗、核桃等;绿化防护林有梧桐、柳树、圣诞树、竹等;薪炭林有栋类及其他杂木树。其中,有属国家二级保护的苏铁、急尖长苞冷杉和三级保护的黄杉、三尖杉、大王杜鹃等珍稀树种。野生动植物药材有2000多种,名贵药材15种,属国家重点药材品种有254个。野生食用菌品种繁多,松茸、牛肝菌是出口创汇的主要菌种。

矿藏比较丰富。主要有铁、铜、铅、锌、银、钛、硫铁、磷、芒硝、石棉、石膏、石灰石等。其中,以铁、铜、铅、锌、钛、硫铁、磷和芒硝分布广、储量丰富。根据地质矿产部门初步勘探,钛矿是特大型。

禄劝水能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的潜力较大。除纵贯县境的普渡河、掌鸠河外,径流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1条,加之降水量充沛,年降水量达42.24亿立方米,地下水年径流量为63472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为89.8万千瓦,可供开发利用的为22万千瓦,已开发利用10829千瓦,仅占可开发利用的4.9%。

旅游资源

位于县境东部的乌蒙轿子雪山,“石氏柱千初,峻岩峥嵘,云蒸霞蔚,上顶白雪,下接普渡(河),一山四季”。以“奇峰绝壁”、“云海佛光”、“七彩悬瀑”、“惠湖积雪”、“万亩杜鹃”、“高山草甸”和虫L枝盘曲、姿态各异的“枯树林”、冷杉林等山、石、水、雪、雾、树、花组成的独特自然风光,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省内外游客。1989年经昆明市政府批准列为自然保护区。1993年列为云南省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

千百年来,生息繁衍在禄劝这块神奇、美丽的上地上的各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开发和建设禄劝,并在山山水水之间,留下了许多文物胜迹。其中以营盘山新石器遗址、三台山高浮雕摩崖造像、契字岩彝文摩崖石刻最有价值。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地处云南省东北部,是滇东北之要冲,贵昆铁路,昆曲、嵩待高速公路从县内经过,境内乡乡通了油路,交通十分便捷。寻甸县属昆明市辖县,全县辖16个乡(镇),173个村委会,总人口50.5万,居住着汉、回、彝、苗等16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1万人,占21.8%。

全县国土面积3598平方公里,境内有大小山峰90多座,属梁王山系,最高海拔3294米,最低海拔1480米,有大小河流20多条,一个天然湖泊清水海,全县水资源总量21亿立方米,水资源十分充沛。气候温和,为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5℃。寻甸矿藏资源丰富,主要有褐煤、磷矿、硅藻土、铅锌、重晶石等,蕴藏有优质褐煤3.5亿吨,磷矿2.1亿吨,硅藻土4亿吨。寻甸的名优土特产主要有清真牛干巴、板栗、蜂蜜等,农产品有玉米、稻谷、洋芋、荞子、大豆、烤烟、油菜、小麦、大麦、蚕豆、芸豆,其中烤烟、芸豆、洋芋等在国内外均占有一定市场。清水海引进北欧先进养鳟模式,培养出红肉彩虹鳟鱼,其品质可与北欧鲑鳟鱼相媲美。

寻甸共有22个党委,6个县直党委,分别为县直机关党委、公安局党委、教育局党委、经济商务局党委、烟草公司党委、供销社党委,16个乡(镇)党委。11个党组、43个党总支、559个党支部、1571个党小组。据2006年2月20日统计,全县共有党员19084名,其中,在职党员5294人,占27.7%;非公党员240人,占1.3%;农村党员12084人,占63.3%;60岁以上党员5337人,占28.1%;女党员3265人,占17.1%;少数民族党员4029人,占21.1%。

自2004年以来,寻甸共创建“共产党员示范窗”58个,“共产党员先锋岗”75个,“云岭先锋流动红旗”六面。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第一批参学单位61个,第二批参学单位为325个,第三批参学单位为176个。2005年,塘子镇党委被省委组织部评为“五好”乡镇党委、河口乡双龙村党支部被评为“五好”村党支部、县林业局被评为基层满意的涉农部门、凤仪乡畜牧兽医站被评为群众满意的乡镇站所。农业局党总支、先锋乡党委被评为昆明市先进党组织,县财政局马为良、塘子镇团结村委会支书汤炳祥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艾树祥、卯应征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

旅游资源

寻甸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河口乡撒米罗溶洞群经比利时洞穴专家和国内专家考察,给予“西南第一洞”的美称,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游览价值;滇东北最大的天然湖泊高原明珠清水海,四面青山、草山环抱,是昆明理想的水源地;塘子镇有钟灵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诸葛亮南征遗址关索岭、会盟碑等遗迹;河口北大营万亩草山别具浓郁的澳洲情调,让许多游客惊叹不已;七星的凤龙湾景区绵延10多公里,有盼归山、小三峡、大滴水瀑布群等景点,山水环抱,景色迷人;长征时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和贺龙率领的红二方面军二、六军团先后经过寻甸,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正实施红色旅游开发。

科教文卫

寻甸长期保持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1994年和199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光荣称号,全县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民族团结蔚然成风。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显著增强,教育、科技、文体、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经济发展

“十五”期间,寻甸县委、县政府致力于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走“农业富民、工业强县”的发展路子,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全县经济快速发展,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社会稳定。通过实施“三化一调整”的发展战略(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全县经济迅猛发展,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累计签约项目22个,协议引资32亿元,启动实施项目10个,引进云南南磷集团、四川龙蟒集团等外来投资企业9户,200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64亿元,比上年增长89.1%,工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十五”时期,全县生产总值由9.5亿元增加到17.3亿元,年均增长10.4%,超过了“十五”预期增长目标。其中:一产业年均增长5.6%,二产业年均增长20.9%,三产业年均增长10.7%。三次产业结构由44.6:14.7:40.7调整到36.6:24.4:39。地方财政收入由7421万元增加到9830万元,年均增长5.8%。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9亿元,是前五年的2.5倍,年均增长29.8%。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粮食连年获得好收成,烤烟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畜牧业快速发展,产值由2.4亿元增加到4.9亿元,年均增长13.4%,冻精改良等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农机化程度由20%提高到30%。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凸显,煤电磷一体化、农副产品加工、制药、建材等产业初具规模,工业总产值由3.98亿元增加到9.64亿元,年均增长22%,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8.4%提高到17.9%。旅游业发展迅速,累计接待游客6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628万元,年均增长21.9%。所有制结构有新的改善,非公经济占GDP的比重由32.8%提高到46.1%。

发展规划

“十一五”发展时期,寻甸将继续坚持“农业富民,工业强县”、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路子,抓住建设现代新昆明“外延辐射”、“周边效应”机遇,发挥县域土地、水、生物等资源优势,重点培植粮、烟、畜、薯、果等特色农业,积极培育蔬菜、花卉产业,把全县建成现代新昆明“重要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实现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转变。依托资源,抓住昆明市加快北部五县区发展机遇,做强做大“煤—电—磷化”和“硫磷一体化”两条产业链,提升工业化总体水平,把寻甸建成现代新昆明“新型重化工和能源基地”。依托优越区位和旅游资源、生态资源优势,加速第三产业发展,壮大旅游业,把寻甸建成现代新昆明旅游经济圈中的新亮点。

昆明国家高新区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全省首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全国首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之一。园区管理面积93.3平方公里,由东、西区及民办科技园三个片区组成。西区位于五华区黑林铺片区,面积约5.77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为:以创新型产业用地(M4)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企业总部及产业创新创业中心;东区位于呈贡马金铺片区,面积约86.88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为:健康产业、新材料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民办科技园面积约0.719平方公里。

近年来,高新区紧扣“全面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创新型特色园区”功能定位,正努力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十三五期间,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606亿元,累计完成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2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幅11.2%;累计完成规上固定资产投资410亿元。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批准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试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稀贵金属、生物医药)”“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等。

建区以来,高新区一直秉承“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持续提升创新能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逐步形成了以生物医药大健康、稀贵金属新材料(两主产业)为特色引领,数字经济及现代服务业(两辅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格局。

(一)在生物医药领域,按照“以天然药、化学药及现代中药(民族药)、疫苗、细胞及基因工程(再生医学)、多样性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医疗器械及相关健康服务为主的生物产业”的思路,建成“基因科技园”“细胞产业园”“新型疫苗产业园”等专业园中园。

(二)在稀贵金属新材料领域,按照“重点发展以贵金属、稀散金属、特种金属开发和精深加工,前沿新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的思路,建设“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园”,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稀贵金属产业集群。

(三)在数字经济领域,按照“辅助发展基于5G技术应用的智能制造、软件研发及产业化、半导体及芯片研发制造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数字经济产业”的思路,聚集闻泰科技、南天电子等信产科技企业,建成闻泰昆明智能制造产业园,实现5G手机昆明高新造。

(四)在现代服务业领域,按照“辅助发展以高新技术研发、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的思路,围绕企业研发孵化、技术转移、金融服务等方面,聚集一批专业服务机构入园。

1992年5月20日,经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政府同意,昆明市政府决定在昆明市东郊牛街庄建立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1993年3月15日,云南省政府批准昆明经开区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98年11月13日,云南省政府批复同意昆明经开区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0年2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昆明经开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8年3月,昆明市政府决定将官渡区阿拉彝族乡(阿拉街道)、呈贡县洛羊街道办事处划归昆明经开区托管,昆明经开区进入了实体化管理时期,管辖范围156.67平方千米。

至2020年底,昆明经开区是云南省唯一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综合保税区、国家出口加工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国家绿色园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园区,已成为云南省最大的新型工业化基地、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平台、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和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