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李楼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李楼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据清末此地屡遭洪水侵害,人们为祈除洪水灾害,建庙宇于土岗之上,人称“洪庙岗”,1950年,人民政府领导人民治理水患,不再有洪水,后来因红色为喜庆色彩,故称红庙岗,后以此为社区名,称红庙社区。
传说明朝时李姓从山西大槐树迁移而来,落户酂阳酂南村(李家营子)汉江边。那时汉江年年涨大水,年年淹,收的粮食少之又少,为此很苦恼。有一年李姓来到李家庄(李楼),看到土地肥沃,决定迁到此处耕作。李家入住后,开荒种地,勤耕细作,粮食年年丰收,生活富裕,手头也有了积蓄,在此为儿女们盖了六栋楼房,每家木楼三间二层,楼房雕梁画柱,古色古香。门前置有石磨,家中置有纺线车、木器织布机等。那时楼房很少,村民们很远就看见有六座楼房耸立,过往的人们都叫李家楼,简称李楼。
传说清朝乾隆年间,老河口城东马头山下南端,有一周姓郎中娶妻结婚十几年无子,有一天其妻子晚上看到水塘中央金光一闪一闪,而且雾气缭绕,有一条金黄色的大蛇,有人说这是黄龙现身是好事。于是人们自发到塘边烧香、祈祷、许愿。周氏夫妻求子心切,也带上香、烛等贡品到塘边祭祀,说出了多年无子的痛苦,并许愿如周家得子就为黄龙建庙塑身终生祭祀。后来周妻果然怀孕,十月分娩,果得一子,周氏夫妻非常高兴,遂兑现承诺在池塘边修建庙宇,于清朝乾隆14年(1750)庙宇建成,命名为黄龙庙,后村以庙得名命名为黄龙庙村。
相传明朝,为防土匪骚扰,当地黄姓人筑起土寨,内有十八把大链械(即十八勇士使用的兵器),得名黄家寨。
清朝雍正年间,此地出了一个方姓状元,官至三品,返乡重修故居,后人世代建房紧邻状元故居,就逐渐形成一个地域文化深厚的村落,得名方家营,简称方营。
清朝初年,一个叫李必位的率家人定居此地,后形成村居,得名必位岗。
明末,杨氏家族因避战乱来此居住,因居住在张集通往谷城县的道路两侧,曾一度形成街道集市,故称杨家道子。
明初,刘氏家族由山西迁至此地居住。后兄弟中的一支南迁新地,形成两个村落,本地房屋多座北朝南,故称南为前,人们将原地称为后刘营,新地称为前刘营,后将前刘营、后刘营合称为刘营。
传说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一财主经常吃喝嫖赌,挥霍金钱,家业逐渐衰败。那时候人们很迷信,他以为是神降灾难,于是请戏班唱唱大戏,消灾降福。可戏班一到就下雨,戏班一走,天马上放晴,半个多月一场戏都唱不成,如此反反复复。后来戏班的班主对财主说睡觉时梦见“火星爷”催他们走。于是财主决定烧香祭祀苍天,一心要完成这桩唱戏的心愿。后来天终于放晴,戏才唱完。可财主经过几番折腾,家财败尽,只好把一院房子卖给了地方民众(地方上户户集资买的此房),大家就把此房改建成了庙宇,改建庙宇时提及火星爷,决定供奉火星爷,称为火星庙,村也以此庙宇得名。
明洪武年,黎氏家族由云南、张氏家族由山西洪桐先后迁至此地定居,河南都司通往谷城的官道和仙人渡、杨集等通往光化县城的官道在此地交叉,清道光至光绪年间,县政府在此地打井水一口,并植柳树放石凳,以供过往行人客商休息,设置收税卡子,因此地地处黎氏家族居民点,故称黎家卡子。
明朝实行人口大迁徙,何氏家族由山西迁居至此,后逐渐形成村落,称为何营村。因本地房屋多座北朝南,故称南方为前何营,北方为后何营。
民国15年(1926),李氏家族由城区迁至白果树沟入汉江处,因地处河边,土地肥沃,逐渐形成村落,得名李家河,人们习惯叫李河村。
明朝初年,亢氏家族由山西洪桐县迁至此地,见此地地处汉江边,土地平整肥沃,易于耕作,便定居于此,形成村落,后人称亢家营。
明朝年间,陈氏家族从山西大槐树迁居到此定居,形成村落。位于汉江边,国方便两岸群众交往,陈姓族人在江边没渡口摆渡,得名陈家埠口。
明初,邓杨两家由山西洪桐县迁此定居,人称邓杨岗;后杨姓分居其他地方,仅剩邓家,故称邓家岗,简称邓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