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鲁甸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鲁甸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文屏街道系中共鲁甸县委、县人民政府驻地,距昭通市政府所在地昭阳区27公里,距省会昆明372公里,海拔1917米,全境面积85.31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12.4℃,降雨量850毫米,共有耕地34182亩,人均有地0.39亩,文化广场4.1万平方米,新区建设22.8万平方米。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马铃薯,主要经济作物有苹果、烤烟、红梨、核桃等。文屏街道以砚池山、岩洞、马鹿沟、安阁4个行政村和石桥、文昌宫、民富、保健、太阳湖、卧龙、崇文、小冲8个社区为行政区域,共有19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2636户72336人,截至目前,全镇有建档立卡脱贫户1746户5272人。有党组织80个(其中党委7个,10个党总支,63个党支部),党员1390名。

行政区域内县属教育机构有县一中、县二中、县一小、县二小、县三小、职业中学、教师进修学校、党校。教育机构有一所中学,分设高中部与初中部。另有11所完小,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

医疗机构有县医院、中医院、防疫站、保健站及卫生所11个,有医务人员480多人,开设床位380个,另有大型医药超市7个。

鲁甸县城、文屏街道到各行政村已通硬化道路,且危险路段均有必要的防护措施及危险警示标志。

所有村(社区)通10千伏以上的动力电,所有村民小组均均通380伏动力电。所有村民小组均已接通网络电视或户户通,贫困村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村(社区)、小学、卫生室均已开通中国电信光纤网络,所有村民小组均已实现中国移动4G网络及宽带网络全覆盖。

行政区域内饮用水水量、水质、用水方便程度、供水保障率均已达到标准。

砚池街道位于县城东北部,距县政府驻地2公里,市政府驻地16公里,处于鲁甸县环城路以内,是宜居宜业的理想之地。辖2村7社区,有人口12846户52169人,其中:2018年县内搬迁安置776户3511人,2019年承接搬迁安置鲁甸、巧家、彝良、永善、盐津5县8324户35595人,2021年划入阳光社区、联合村、普芝噜村3746户13063人。2018年底,启动卯家湾安置区建设,按照“不是建一个安置区、而是建一座新城”的定位,一次性规划新城区3.31平方公里,安置区占地3700亩,分层次布局6个居住片区,建设安置房66栋,总建筑面积122.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87.9万平方米、公建配套21万平方米。配套建设道路9条10.13公里;4所幼儿园、1所小学、1所九年一贯制度学校;新建1所卫生院、6个社区卫生室;新设一个镇级行政机构、6个社区服务中心、1个派出所、6个文化活动室和物业管理用房等。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步搬迁户分别于2020年3月底、8月底全部搬迁入住,是全国跨县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最多的易迁安置区。
一、自然状况

水磨镇位于鲁甸中部,镇政府驻地距离鲁甸县城57.5公里。全境地形西高东低,境内大部分地区属海拔24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海拔最高点为滴水三锅桩梁子3315米,最低点为岩头村丁家河边1555米,年平均气温9.3℃。自然灾害主要有霜冻、低温、冰雹、风灾。境内河流属横江水系,主要河流有源于滴水村大海子的龙树河,属于渔洞水库源头。其中水磨、新棚、铁厂、黄泥寨、黑噜五个村和嵩屏、滴水、拖麻部分地区属于渔洞水库径流保护区。土壤主要有黄壤、黄棕壤、紫色土、水稻土等。

二、政区概况

行政区划:全镇国土总面积270.94平方公里,辖9村1社区(铁厂社区、水磨村、滴水村、黄泥寨村、黑鲁村、嵩屏村、滴水村、拖麻村、岩头村、营地村)170个村(居)民小组13797户48209人(男性25885人、女性22324人),其中,农村人口46627人,城镇人口1582人。少数民族3346人,其中,苗族1346人(男性675人、女性671人),彝族1946人(男性999人、女性947人),其他少数民族54人。

贫困现状:水磨镇现有人口13827户47983人,经过2018年底动态管理,水磨镇有建档立卡总户数5480户21527人,其中已脱贫2973户12038人(2014年底脱贫423户1707人、2015年底脱贫195户766人、2017年底脱贫782户3238人、2018年底脱贫1551户6246人),返贫户76户321人,未脱贫2431户9168人。

社会保障:全镇共有健康劳动力26151人,农村低保3369户4261人,城镇低保391户445人;五保供养127户132人;优抚167人,孤儿11名,残疾人853人。

教育、卫生:全镇有初级中学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一所;完小11所;幼儿园1所;村卫生室10所。5个村级集镇(拖麻集镇、水磨集镇、铁厂集镇、营地集镇、滴水集镇)。

三、经济状况

水磨属于农业大镇,是全县粮食主产区和畜牧业大镇。种植业以马铃薯、玉米、荞麦为主。畜牧业以生猪、牛、羊为主,群众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业、畜牧业和外出务工收入。耕地面积91762亩,经土地确权初步统计现有耕地17余万亩;林地面积161863亩,森林覆盖率41.1%。2018年水磨镇创建马铃薯种薯扩繁基地3.2万亩。全镇生产总值2.39亿元,其中农业产值2.142亿元、工业产值0.018亿元、其他产值0.2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707元。

龙头山古称“朱提山”。春秋战国时期,境内八宝村开始采冶白银,兴起于汉代,清朝乾隆嘉庆年间达到巅峰,年产白银50万两。2006年3月,撤并翠屏乡、龙头山乡成立龙头山镇,全镇位于县境西南部,牛栏江北岸,镇政府距县城26千米,北与水磨镇、小寨乡接壤,南与巧家县包谷垴乡、新店镇隔牛栏江相望,东与火德红乡、文屏镇相连,西与乐红乡毗邻。昭(通)巧(家)二级公路、沙(坝)乐(红)通乡油路穿境而过,沿牛栏江公路全线贯通。境内最高海拔2860米,最低海拔910米,立体气候十分显著,多数区域属干热河谷,年平均气温14.9度,无霜期290天以上,年降雨量700—1100毫米。全镇辖2个社区、10个行政村247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228.8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回、彝、苗等7种民族16352户58485人。耕地总面积6.0641万亩,林地面积15.6万亩,森林覆盖率25%。主要粮食、经济作物有玉米、马铃薯、烤烟、大蒜、辣椒,主要经济林果有核桃、青椒。全镇有中学1所、在校学生3104人,完小14所、在校学生6176人。卫生院2个,卫生所12个。2018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5.4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217元,同比增长10.1 %,实现粮食总产2.362万吨,人均有粮403公斤。
小寨镇位于鲁甸县中部,县城西部,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0公里。东靠文屏镇,西倚水磨镇,南连龙头山,北接昭阳区苏家院镇。国土面积96.92平方公里,呈狭长形,南北长约15公里,东西宽约10公里,最高海拔2679米,最低海拔1520米。全镇辖1个社区、3个行政村,26个自然村,107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回、彝、布依等民族6542户22825人。年均气温14.7℃,无霜期289天,年均降雨741毫米,是典型的山区干热河谷气候。有耕地27782亩,人均耕地1.2亩。2018年小寨镇全镇生产总值达到2.35亿元,同比增长8.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681元,同比增长8.87%;粮食产播种面积达3.1万亩,粮食总产量达1206万公斤。2018年底,全镇经济林果种植面积达14.7万亩(其中核桃8.9万亩、花椒2.8万亩、樱桃1.4万亩、红梨等其他林果1.6万亩),蔬菜种植1.5万亩。素有“水果之乡”、“中国樱桃之乡”的美称,在2018年进一步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不断丰富樱桃小镇旅游元素,成功筹办第十三届樱桃文化旅游节,提高“小寨樱桃、樱桃小镇”知名度。
江底镇位于昭通市鲁甸县城南部,是“两省三县五乡镇”的交界处,东与贵州省威宁县玉龙镇毗邻,南与会泽县迤车镇隔牛栏江相望,西与本县火德红镇接壤,北与鲁甸坝子的文屏镇、桃源乡相连。海拔1180-2703米之间,总面积140.95平方千米,辖6个行政村、1个社区共11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1260人,其中女性14720人。居住着回族、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4032人,其中回族2239人,彝族1516 人,苗族242人。

江底小蜜枣、石榴、白土瓜、南皮瓜是远近闻名的土特产品。位于仙人洞村的仙人洞,为石灰岩溶洞,洞内奇景幽深,远近驰名。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江底铁索桥(建于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有建于1944年的江底钢梁桥,建于1979年的江底双曲洪桥,建于2007年的昭待高速公路--亚洲第一公路高桥。四桥反应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技术、经济状况、艺术风格,被誉为公路桥梁博物馆。

耕地面积2372.13公顷。农作物种植面积5593公顷,其中粮食作物3996公顷,粮食产量17098吨。种植烤烟262公顷,产量69.82万千克。年内,牛出栏5728头,存栏14530 头;肥猪出栏38278头,生猪存栏31290头;羊出栏8172头,存栏13921头;家禽出栏11253头,存栏77122头;大牲畜(除牛外)出栏449头;农村经济总收入146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831元,各村均通电、通公路、通有线电视,3个村通自来水。光纤网络、4G网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火德红镇位于鲁甸县西南部,与会泽、巧家两县隔牛栏江相望,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21.5公里。全镇有国土面积90.96平方公里,辖5个村1个社区,107个村民小组,6316户23357人,居住着汉、回、彝、苗、布依五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576人;有耕地面积2070.33公顷。全镇北高南低,山高坡陡,最高海拔2496米,最低海拔1100米,海拔相差1396米,属典型立体气候。年平均气温14℃,平均降雨量约800mm,无霜期200天左右。2018年,全镇实现经济总收入1.12亿元,同比增长8.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亿余元;粮食总产量达730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312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6368元,同比增长8%。
龙树镇位于鲁甸县北部,国土面积112.3平方公里,距县城36公里、昭通市区51公里,是古时滇、川凉山地区之间和现今周邻10余乡镇的枢纽,素有“旱码头”之称。2017年,市委、市政府重点建设项目——国道G356线建成通车,全镇已融入昭鲁半小时经济圈;昭璞绿道穿境而过,配套设施有房车宿营地和农乐生态园。

全镇属混合丘原地区,平均海拔2180米,年均气温10.9℃,年降雨量1047.5毫米,日照总时数1702小时。昭通市最重要的饮用及灌溉水源——渔洞水库主要水系龙树河越境而过,全镇均为径流保护区。

全镇辖4个社区3个行政村11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0351户,总人口40097人,主要居住有回族、彝族、苗族共3个少数民族,人口689人,少数民族人口占1.72%。有干部职工58人,党组织38个,党员670名。

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041户15770人,2014年至2018年脱贫出列3158户12338人,未脱贫883户3432人,贫困发生率由39.32%降低至8.56%,2018年1016户3770人实现脱贫出列。2017年龙树社区、照壁村脱贫出列,龙翔社区等5个深度贫困村计划于2019年脱贫出列。

近年来,龙树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为目的,不断推进村集镇和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全镇共建成村集镇7个。其中照壁集镇以2013年美丽乡村特色旅游小镇建设为契机,通过统筹易地扶贫搬迁、地震恢复重建、移民避险解困、美丽乡村等项目建设集镇规模不断扩大,按照国道G356线建设规划,将在集镇旁进行服务区建设。

二是大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目前全镇农村危房改造已完成90%左右,今年底全镇安全住房工程将全面完成。

三是全镇已实现村村通硬化路,村组公路硬化率超过85%;供水管网初步成形;移动通讯全覆盖、广播电视村村通。

2018年来,镇党委、政府紧扣精准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建设主题,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镇村综合治理,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相结合。以土地有序流转为契机,积极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推进马铃薯、牡丹、苹果、蓝莓、新型烤烟等优势产业培育,提升冷凉蔬菜、生猪、山羊黄牛养殖等传统产业,不断扩宽群众致富增收渠道。2018年全镇生产总值达2.53亿元,粮食产量达2.42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6000元,比上年增长5.2%。

今后一段时期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立足我镇处于渔洞水库径流区的实际,积极争取实施一大批径流区保护项目,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集镇、村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围绕昭大线建设,通过项目整合,努力争取建设昭大线生态经济产业示范带,让国道建设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以石龙河景区开发为切入点,利用国道G356线服务区建设的优势,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谋划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推进高原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开发,围绕脱贫攻坚目标,引进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土地有序流转力度,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以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达至民生保障,确保与全县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新街镇位于鲁甸县城西北部,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56公里,国土面积112.87平方公里。东与昭阳区苏甲乡布初村相连,南与鲁甸县龙树镇照壁村相接,西与昭阳区大山包镇相靠,正北与昭阳区大寨乡相偎,东北面与永善县码口乡相望。新街镇辖新街社区、酒房、闪桥、坪地营、转山包1社区4村民委员会94个村民小组6455户22006人,其中:女性10011人;居住着汉、彝、苗、回、布依、傈僳等民族,其中少数民族662人。新街镇属于渔洞径流保护区,是昭通至大山包国家旅游区和通往昭阳区西凉山片区的中心驿站和鲁甸的北大门。新街镇交通便利,国道G356大山包一级公路至于新街集镇,新街至四川金阳县通阳大桥二级公路正在修建。新街镇地势总体上西高东低,东部和西部均为绵延的大山,呈丘陵状,中间龙树大河穿境而过,最高海拔2976米,最低海拔2078米,海拔高差898米,属典型的立体气候,全年最高气温28℃,最低气温-5℃,平均气温12℃,相对温差33℃,日照时间1250小时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无霜期210天。新街镇没有工业,风景秀丽,森林覆盖率达41%,形成了青山环抱的生态格局,有美丽的毕家沟、转山包家庭农场、殷家碑海子湿地、市级文物新街龙氏驿站、酒房驿站等景点景观。新街镇土地资源、水资源丰富,近年来,新街镇党委、政府按照“依托土地引特色、突出特色建基地、培育基地扶龙头、抚育龙头促增收”的发展思路”,狠抓土地流转这一根本,构建政府推动、企业带动、科技驱动、协会促动、群众主体“五位一体”的现代产业化发展格局,建成了一批高原特色农场品种养殖基地,有高原生态农特产品黄牛、山羊、生猪、土鸡、蓝莓、刺脑苞。2018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4349亿元,同比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207元,同比增长8%。
一、地理位置

梭山镇位于鲁甸县境西北部,是全县最边远的贫困山区镇,交通状况较差,信息闭塞,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基础设施建设差,贫困面大,整体贫困程度深。位于两省、三县、八乡(镇)交汇的牛栏江畔。地处鲁甸县西北部,距县城86公里,对面与巧家县小河、红山两镇隔江相望,南与四川省金阳县对坪乡、昭阳区炎山、田坝、大山包镇毗邻,东南与水磨、乐红镇接壤。镇政府所在地海拔为1395米,全镇东北区域高,西南地段低,气温差异较大,全镇可分为高寒冷凉地区、二半山区、燥热河谷地带三部分。镇境内山高坡陡,立体气候十分突出,最高海拔3356.2米,最低海拔568米,均属于全县最高海拔和最低海拔点。

二、自然资源状况

梭山镇国土面积136.2平方公里,第二轮土地延包时共有耕地面积17040亩,2003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时修路占地、泥石流等原因造成土地面积减少1007.49亩,现有耕地资源16032.51亩。2018年底,我镇粮食总产量达15795吨,人均有粮达到455公斤。全镇经济总收入21156万元,人均纯收入6103.6元。辖梭山、新田2个居民委员会和黑石、密所、查拉、挖水、黑寨、埂底、妥乐、甘田8个村民委员会(54个自然村),180个村民小组,全镇总户数6777户34661人,全镇居住着汉、彝、苗、回、壮五种民族(其中,苗族110户562人、彝族429户1762人,彝族占全县彝族人口的三分之一)。

全镇粮食主产为玉米、水稻、洋芋、小麦;经济林果有花椒、油桐、女贞果、核桃;经济作物有甘蔗、魔芋。

三、民族风俗

梭山镇人文历史悠久,少数民族有着自己传统节日和独特的民族风俗,其中,以彝族“火把节”为代表的民族风俗在我县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性,少数民族居住在二半山以上,多少年来一直保留着他们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民族习俗,每年都隆重地举办他们自己欢快的节日。

四、资源优势

梭山镇的地理位置和地质特征相对较为特殊,在我县境内包揽了海拔的最高和最低点,行成了三级气候的自然走向,在河谷地区有“西南大峡谷”美誉之称的牛栏江大峡谷;二半山区有“西南第一大溶洞”美誉之称的黑石大洞;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相对较好,过去我镇被美誉为“小香港”之称。镇内林果资源丰富,小红甘蔗、梭山青椒、核桃和黄果。也有甘田村温泉旅游资源、黑石大洞,矿产资源有煤炭、铁矿等和莹石矿。

五、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加大了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农业优势产业得到进一步开发,畜牧产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支柱产业呈现多元化发展,着力培育干果、蚕桑、瓜果蔬菜产业,逐渐改变以往农户收入来源单一的局面。一是畜牧产业不断壮大,2018年年底牲畜存栏7.926万头(匹、只),畜牧业总产值5300余万元;二是经济作物种植稳中有增。河谷区域的甘蔗实现规模化种植,种植面积达1200亩,产值达近千万元;三是经济林果产业发展迅速。到2018年年底,全镇花椒种植面积达4.52万亩,由于受灾害影响造成减产,花椒产量86万公斤,产值6020余万元,核桃种植面积达1.5万亩,产值1800余万元。

乐红镇位于鲁甸县西部,距离县城57公里,总面积127.18平方公里,最高海拔3070米,最低海拔770米,山高坡陡,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2℃,年降雨量967毫米,地质灾害频发。全镇耕地面积34820亩,森林覆盖率40%。共辖7村1社区、190个村民小组,关溜村已脱贫出列。全镇户籍人口11346户38660人,其中建档立卡户3409户14064人,2018年脱贫出列575户2278人。全镇有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室8所,中学1所,小学11所,学前教育3所,共有在校生49106人(其中学前教育384人)。2018年,全镇实现农业收入4968万元,林业收入5195万元,畜牧业收入7063万元,劳务收入10475万元。2018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8988万元,同比增长1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48元,同比增长10%。
桃源回族乡位于鲁甸县东南部,距县城4.5公里,地处两省三县区结合部,国道213线、昭待高速公路从境内穿过。乡内最高海拔2475米、最低海拔为1910米,年平均气温12.2℃,年降水量为900毫升。全乡国土面积60.37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2个社区,113个村民小组,境内居住着回、汉、彝三种民族。2018年末总人口11089户41861人,其中劳动力人口23049人。全乡回族39288人,占总人口的94%,彝族85人,汉族2488人。 2018年,全乡经济总收入4.5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852元,粮食总产量达1002.93万公斤,人均有粮243公斤。人均耕地0.79亩。乡内有集镇2个,中学1所,中心校1所,村完小9所,幼儿园2所,乡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7所,依法登记注册的清真寺37所。农作物种植以烤烟、水稻、玉米、马铃薯为主,其中烤烟是我乡的支柱产业,畜牧、林果产业发展潜力大,劳务输出前景看好。

民族文化浓郁: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4%,所占比例在全省回族乡镇中名列前茅;信仰伊斯兰教群众众多,属于典型的回族聚居乡;境内有具有280余年悠久历史、巧夺天工、名扬省内外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拖姑清真寺,有独具特色的回族绣花、舞蹈、传统刺绣等民间艺术,有糯米粑粑、糍粑、丝窝糖、手搓荞面汤等回族风味小吃和桃源牛干巴等特色食品。

区位优势明显:地处昭鲁坝区,国道213线、昭待高速公路及其到鲁甸县城连接线从境内穿过,交通便捷。

产业特色突出:是全市优质烟叶主产区,烤烟种植面积年均在3万亩以上,2018年烤烟种植面积31865亩,完成收购任务866.528万斤,均价达27.06元/公斤,总产值达1.17亿元,烟叶生产水平逐年提升,烤烟年产值占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5.8%左右。另外,乡集镇有占地30亩的滇东北最大的活畜交易市场作为平台,逢赶集日,牲畜日交易量上千头,畜牧产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发展前景广阔: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云南桥头堡建设和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等扶持政策的落实,我乡在巩固发展烤烟支柱产业的同时,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壮大化工、建材、畜牧、果蔬、劳务、农特产品加工、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具有光明的前景和良好的基础。

茨院回族乡是1988年区乡体制改革后新建乡之一,位于鲁甸县城东北部,昭通市政府所在地的西南部,昭阳区、鲁甸县结合部,与昭阳区的永丰镇、苏家院乡以及鲁甸县的桃源乡、文屏镇、小寨乡毗邻,全乡东西横距15.7公里,南北纵距12.2公里,国土面积42.51平方公里,辖6个村(居)民委员会,30个自然村,75个村民小组,居住着回、汉、彝、苗等民族。全乡总人口10866户31009人,少数民族占30.9%,其中回族8967人,占28.9%,彝族540人、苗族22人,布依族4人、哈尼族17人,白族7人,人口密度729人/平方公里。主要有烟草生产、农副产品深加工、化工、建筑建材、冶炼、肉牛养殖六大产业。2018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8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756元;2018年工业总产值18.6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家,创造产值17.9亿元,比上年增长7.5%。

昭鲁快捷通道建成后,茨院回族乡东距昭通中心城区19公里、西距鲁甸县城7公里,昭通市警校、市检车线、昭通驾校、市戒毒所、两个武警中队等6家市直单位驻茨院,昊龙水泥厂、兴煜公司、搅拌站、管桩厂、宏盛铁塔、桐油厂等25家企业带来大量就业岗位和流动人口,带动就业3500人,每年为当地农民带来8000余万元收入,为茨院注入经济资本,随着工业上山示范园区的不断深入推进,新型建材建成,高投产业园区落地开工,工业产值比重不断增加,茨院回族乡城镇化不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