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甸古称罗斛,地势北高南低阶梯状下降,略呈簸箕口朝南地形。状似古代旧量器斛,故而得名罗斛。兴指兴旺,斛兴街道寓意罗甸兴旺发达。2015年1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罗甸县龙坪镇析出斛兴街道。 斛兴街道是贵州省黔南州罗甸县所辖的一个街道办事处,是罗甸县县城所在地。 2015年1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罗甸县龙坪镇析出斛兴街道,辖城东社区居委会、城西社区居委会、河滨社区居委会,办事处驻环城路移民局原办公楼四、五、楼。 |
龙坪镇地处罗甸县城所在地,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辖20个行政村以布依族为主的共18个民族7370余户3.8万人。全镇国土面积189多平方公里,土地面积30.07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0767亩(田5722亩,土5045亩),宜林面积10.7万亩;宜牧面积5.2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3%。全年平均气温19。6℃,无霜期达335天,素有“天然温室”之称,早菜生产是全镇的主要经济之一,交通便利,矿产、土地、水资源丰富,镇内共有93个工矿企业,710个体工商户,工农业消费市场前景可观。2003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3033万元;粮食总产量达6620吨;乡镇企业总产值达60290万元;工业总产值为51009万元;财税收入428万元;人均纯收入为1784元;人均占有粮328公斤.。 |
边阳镇距省城约124公里,距县城约42公里。边阳原名漂洋,是罗甸县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商贸重镇,与平塘、长顺、紫云、惠水四县相邻,素有贵州省“四大旱码头”之称。全镇辖16个村,116个村民组,4190余户,总人口2.1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40人,国土面积128.9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44万亩。2001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045万元。人均纯收入648.80元,人均占有粮218公斤。近几年来,边阳镇党委、政府结合实际绘制蓝图,以迎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按照调整产业结构为中心、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农业增收为目标的指导思想,抓住农业综合开发这条主线不放松,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调整。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初步把低水平的传统农业格局调整为具有市场优势的特色经济格局,为边阳镇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
沫阳镇素有“早熟蔬菜之乡”的美誉,位于罗甸县东面,距离县城15公里,东面与广西天娥县隔河相望,西南与茂井镇、八总乡为邻,北面与云干乡、董当乡接壤。全镇总面积131.3平方公里,地形地貌以土山为主,平均海拔500米,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年平均气温23摄氏度以上。全镇辖12个村,1个居委会,87个村民组,54个自然寨,3245户,15270人,是以布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集居镇,布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5%以上。现在耕地资源地面积8443亩,其中:田6539亩,土1904亩,非耕地资源达5万亩以上。
-历史沿革 民国四年(1915年)在沫阳始设区治所为中二区;民国21年(1932年)易名为第四区;民国32年(1943年)撤区建置,废联保,设乡镇,改设为沫阳区署,1953年沫阳属冗院乡;1963年恢复区建置,设为沫阳区;1990年设区,为沫阳区;1992年撤区设镇,为今天的沫阳镇。 -经济建设 沫阳镇按照“稳粮、兴牧、扩菜、强基础”的思路,通过全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全镇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07年,全镇工业总产值2310万元,农业总产值 2 925万元,地方财政收入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18元。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实现了户户通电,90%的组通公路,人畜饮水困难基本得到解决,电视覆盖率达90%以上,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面积达1.3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3000余人。沫阳镇境内,土地肥沃,有适宜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大片土地,这里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气候宜人,蕴藏着无限的发展潜力;是罗甸到州府都匀的必经之地;清澈见底的沫阳河婉延穿过镇区;是进出省级名胜风景区大小井的“窗口”。是片期待开发的热土。-。 |
逢亭镇位于罗甸西部,距县城29.5公里,国土面积164.5平方公里。是罗甸西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以冶金工业、电力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工业重镇。全镇17个村71个组86个自然寨4182户16166人,其中农业人口14749人,少数民族占全镇总人口数的70%左右。共有耕地面积9724.65亩,其中田面积4987.8亩,土面积4736.85亩,森林覆盖率达36.8%。全镇共有12所小学,1所中学,1所卫生院,村级通电率达100%,实现村村通简易自来水,境内矿产、水能资源丰富,水晶矿、硅矿品位居全省之冠,现已探时的硅储量约1949.8万吨,被誉为“中国水晶之王”的巨型水晶出在逢亭床井,现存于北京博物馆。境内两个电站(雷公滩电站和石门坎电站)、两个茶场(上隆茶场和纳见茶场)、两个冶炼厂(铁合金厂和碳化硅厂)落户逢亭,是以冶金工业、电力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重镇。同时具有十分迷人的亚热带自然风光和源远流长的布依族、苗族传统文化,尤其是苗族的芦笙舞、花棍、画眉跳格桥等享誉黔地,苗族服饰制作工艺被列入全州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罗甸西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07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8326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816万元,农业总产值351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2151元,财政收入18.82万元,儿童入学率达99.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十五”以来,该镇综治工作多次被评为治安模范镇和先进集体,民政工作被评为先进乡镇,水土保持工作被州授予“水土保持先进单位”,文化工作被州评为“先进文化乡镇”,团、妇、征兵等项工作均获省州好评,白家坡被省誉为“文化艺术之乡”。
|
"罗悃镇位于罗甸县南部,距县城约26公里,距离红水河码头约46公里,是册山公路的必经之路。全镇地域面积114多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6万亩(田4270余亩、土7410余亩),辖14个行政村66个村民小组38个自然寨,总人口1.3万人,其中布依族占总人口95%以上,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革命老区。
罗悃镇地处边远山区,这里的人民勤劳而又勇敢,凭着自己的双手,运用农业技术,栽培早熟蔬菜、果树等作物,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入。相信在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共创罗悃镇美好明天。 |
茂井镇源于八茂区茂井乡后称,1991年建并撤后高圩乡和茂井乡合并为茂井镇。茂井镇位于罗甸县城东南部,八达村属镇政府所在地,距离县城24公里,总面积189.6平方公里,东与大亭乡相接、西与八总乡相连、南与班仁乡和凤亭乡接壤、北与沫阳镇相邻,地势东南部高,北部与西部低,地表水丰富。镇政府所在地位于八达河与蒙江河合处,三面河水绕山村,四面群山抱绿水,八达街道上海拔297米,为全县各乡镇所驻地海拔最低的一个镇,镇南白牙山海拔931米,西部交蒙山海拔1091米,镇境内最高海拔为1350米。东经106°52′30″,北纬25°20′,
气候炎热,年平均气温20.5℃,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10.8℃,有“天然温室”之称。无霜期340天,年降水量1150毫米,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主要土特产有油桐、脐橙、竹笋、蔬菜、弯蕉。 茂井镇辖12个村,86个组3010多户1.42万人。耕地面积1.36万亩(田5800亩,土7800亩);荒山广阔,适宜种植和养殖业的发展;拥有两个市场,场天客流量达6000余人。全镇12个村除东山、油西两村未通公路外,其余10个村“村村通”公路。电视覆盖率达88.3%。 2003年农业总产值1397万元,财政收入30万元,粮食总产量5166吨。农民人均占有粮362.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564元。 |
红水河镇地处黔桂两省区四县水陆交汇的红水河畔,距四个县城均在80公里左右,是罗甸及至贵州的南大门、大西南出海通道的重要出境口,是与沿海发达地区连接的丝绸之路和黄金要道。全镇总面积128多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33个村民组1600多户7100多人。2001年农民人均吃粮370公斤,人均纯收入1150元。非耕地资源10余万亩,可谓地广人稀,境内属典型的南亚热带雨季河谷季风湿润气候区,平均海拔370m,终年无霜,主要特产有香(芭)蕉、荔枝、龙眼、甘蔗、早熟蔬菜、西瓜、黑山羊、“芝麻剑”鱼等,近年来,红水河镇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认真抓基础设施、城镇建设,为招商引资创造优良环境,集镇高楼鳞次栉比,独具江南小镇特色。 |
木引乡位于罗甸县西北部的麻同腹地,距县城约52公里,北靠董王,西邻紫云县的宗地乡和大营乡,东隔蒙江与交砚乡遥望,南连纳坪乡和逢亭镇。全乡辖18个行政村,108个村民组,共有265个自然寨,4720余户,总人口2.01万人,其中农业人中1.96万人,少数民族人中占78%。总面积151多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56万亩,其中土面积9760亩,田面积5927多亩。是罗甸最大的乡。
木引乡是罗甸县的极贫乡之一,全乡现有9个一类贫困村,5个二类贫困村,3个三类贫困村。9个一类贫困村中有4个村未通公路。全乡高中或中专以上文化的有176人,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的有614人,初中以上文化人中占总人口的3%。文化落后,思想观念守旧,人口素质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全乡经济社会发展较为缓慢,农民的主要收入是粮食和畜禽养殖以及外出打。2003年财政总收入39万元,粮食总产量5200吨,农民人均收入1423元。 |
简介
大关精神的发源地一一云干,位于罗甸县城东北部,距离县城11公里,东连沫阳镇,南临龙坪镇,西与板庚乡和边阳镇相邻,北同栗木乡接壤,总面积105.7平方公里,地 势北高南低,平均海拔800米,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升,属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全乡辖幸福村、八木村、云盘村、道角村、中交村、中心村、干里村、大关村、打拥村、永进村10个行政村92个村民小组2818户,总人口12283人,居住着汉、布依、苗等民族,少数民族占32%,现有耕地9372亩,其中田4030亩,土5342亩。 -资源优势 1、云干乡距罗甸县城仅有11公里,城乡公交车直达云干;属三等级公路的大关沥青路从乡境内横穿而过,向北通往省城贵阳,向南通往黔南州府都匀,交通便捷。 -生态旅游 一、大关村位于罗甸县城北部,北连平塘打岱河天坑、毛坪原始次森林,西与三叠纪板庚滩相邻,东北与省级风景名胜区大小井接壤,南与即将形成龙滩库区水域相通,距县城16.8公里,年均气温16.6℃,素有 “天然氧吧”、“避暑纳凉天然圣地”之称。 |
八总乡位于罗甸县东南部,与龙坪镇、沫阳镇、茂井镇、凤亭乡毗邻,地域面积101多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6100多亩,其中:田2830余亩,土3270余亩。乡政府驻地距县城仅8公里,全乡辖10个行政村37个村民组,25个自然寨,共有1700余户8050多人,系百分之百的布依族散居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乡内年平均温度19.6℃,年均降雨量1100mm—1300mm,海拔350m—820m,无霜期330天,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全乡通公路村8个,通有线闭路电视村8个。 |
栗木乡位于罗甸县北部,距县城约39公里,总面积为106多平方公里,辖境东西长17.05公里,南北长14.05公里,周长16.9公里,境内最高点为1284.4米,最低点为700米,乡政府所在地高程为840米,东经106°45′45″,北纬25°37′02″,年平均气温17.5℃,年降水量1200mm,全乡土石山兼有,石山区比重较大,属喀斯特地形地貌的有6个村55个组,这55个组土地都比较贫瘠,水资源比较缺乏。
全乡共辖10个行政村,100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3780余户1.7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2万人,初中文化程度8870多人,高中或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的有3528人,全乡共有适龄儿童2080多人,其中在校2060多人;人均占有耕地1.13亩,人均占有粮450公斤;全乡90%以上的组已通公路;2003年人均纯收入为1374元,主要经济来源于畜牧业、老务输出、经果林、早熟蔬菜四大支柱产业。 |
罗沙乡位于北部,素有罗甸“北大门”之称,101省道线纵贯全境南北。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约48公里,离省城贵阳约118公里。乡境东面与平塘县接壤,南面与本县的边阳镇、交砚乡相连,西面与本县董王乡隔河相望,北面与惠水县、长顺县相邻。国土面积95.76平均公里,平均海拔890米,有耕地面积1.32万亩,辖9个行政村98个组3210余户1.44万人。是一个土山、石山各占一半的农业乡,近几年来,在国家的优惠政策的扶持下,罗沙乡实施了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帮扶,农技推广、社会救助、退耕还林(草)等重大工程,在山、水、林、田、电、路、气、房的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迈出了坚定的步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全乡社会、经济、文化事业有了很大进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2003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2068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245万元,工业总产值823万元,人均占有粮354公斤,人均纯收入1448元,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3%。 |
罗甸县交砚乡是黔南州的二类贫困乡之一,地处罗甸县西北部,距县城56公里,全乡占地108多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75个村民组,全乡2350余户共1.03万人,耕地面积7432多亩,其中田2741多亩,土4691多亩。由于地处边远,加之土地贫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文化十分落后。
目前全乡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大部分村的群众还自发修建了通组公路;小辣椒、板栗、核桃等作物逐步形成规模,每年成批量的向外输出,同时还协调资金建成了两个规模达60多头“二元杂”仔猪繁育场和一个规模达20多头的商品肉牛养殖场,并逐步把走多元化、规模化的示范效应扩散到全乡;社会治安方面,社会风气有明显的好转,群众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犯罪现象得到有效控制,给外界的印象越来越好,干群关系融洽,社会安定团结,投资交砚、支持交砚的人越来越多,群众求发展、求致富的愿望越来越强。 2003年12月29日,黔南州最大的水电站——交砚乡告牙村双河口电站正式开工,总投资7.5亿,总装机容量12万瓦。这是交砚依次历史性的巨变,也给投资交砚、支持交砚发展的朋友带来无限商机。 |
董王乡位于罗甸县西北面,距罗甸县城约64公里,西面与紫云县接壤,北面与长顺县、惠水县交界,东面与罗沙乡隔河相望,南面与交砚乡隔河相依。该乡居住区是全县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强烈的地区。岩山面积占全乡地面积的80%以上。土地贫脊,严重缺水,是罗甸五个麻山乡之一,2001年被省定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一类重点乡,10个村中有6个一类重点村。全乡平均海拔为839米,最高海拔为1172米,最低海拔为506米。平均气温为16.3℃。
全乡总面积85多平方公里,其中承包耕地面积7520多亩,土地承包到户后,所开耕地面积2858亩,现有林木面积2200亩,荒山、荒坡面积2899亩,其中可开发荒山、草坡面积2899亩。 全乡辖10个行政村,50个村民组,2100多户,8910余人,其中少数民族7923人,占总人口88.9%。全乡下辖10个村,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00.2元,人均吃粮284公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