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嵩明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嵩明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明代在黄龙山之阳(南麓)建筑城池,遂以其所处位置和嵩明之首字得名。

明代至民国初年,城内设祟正厢。

1937年,祟正厢改设嵩阳镇。

1950年,城区仍设嵩阳镇,为嵩明县8乡3镇之一。

7月建区,嵩阳镇属杨桥区(一区)。

1958年,杨桥区(一区)恢复嵩阳镇建制,为嵩明县9乡2镇1区之一,与龙街乡合并成立红旗公社。

1961年,红旗公社改称嵩阳公社。

1963年,城区设嵩阳镇,为县辖镇,下辖东、南、西、北街4个生产大队;城郊划归杨桥区。

1982年,嵩阳大队从嵩阳公社划出,单独设立嵩阳镇。

1984年,改公社为倚伴区,辖东村、山脚、回辉、木作、倚伴、寺脚、新春邑、龙院、大营、普渡、大庄11个乡;保留原嵩阳镇为县辖镇,下辖东北街、西南街、晁家村3个办事处。

1987年,倚伴区并入嵩阳镇,原倚伴区所辖乡改称办事处。

2009年,杨桥乡并入嵩阳镇。

2011年,嵩阳撤镇设街道办事处。

2018年,嵩阳街道析置为嵩阳、杨桥两个街道。

杨桥乡在明清时期先后设中和里、弥良里、资善里。

民国年间,先后设杨桥区、资善乡、凤鸣乡、复兴乡。

1950年,设复兴乡、凤鸣乡,7月改设杨桥区(一区)辖1镇10乡。

1958年4月,撤区建乡(镇),杨桥区辖杨桥、布能、龙街和嵩阳镇,10月改乡镇建制为人民公社。

1984年,撤销公社建制,设杨桥区,下辖12个小乡。

1987年12月,杨桥撤区建乡。

2009年7月,杨桥乡并入嵩阳镇。

2018年5月,嵩阳街道析置为嵩阳、杨桥两个街道。

汉朝时,属牧靡县。

唐朝时,属长城郡羊林部。

宋朝时,属崧盟部。

元朝时,属嵩明万户府杨林千户所。

明初,设效古里(小街地区)、日足里(今五条沟、匡郎地区)。

清初,设立龙纳镇,后易名龙集镇,治小街。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改名嘉玲镇,属嵩明县第二区。

1950年初,仍设嘉玲镇,属小街区。

1958年4月,小街区划分为正义(小街)、胜利(保旺)2乡;同年9月,2乡均改为2公社;同年10月,嵩明、寻甸合并为寻甸县,正义公社并入胜利公社,属寻甸县。

1961年7月,嵩明县又从寻甸县分出,恢复嵩明县,正义、胜利2公社回归嵩明县。

1963年2月,正义、胜利2公社合并为小街区(二区)。

1966年7月,撤销区、镇建制,调整公社规模,建立正义公社。

1984年,撤销公社建制,正义公社改为小街区。

1987年,小街区改为小街乡。

1995年12月,由小街乡改为小街镇。

汉朝时,属牧靡县。

唐朝时,属南诏国长州。

大理国时期,属崧盟部。

元宪宗六年(1256年),置杨林千户所,隶嵩盟万户府。

未几,改为设羊林县(治今杨林老城),属嵩盟州。

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裁县,设杨林所。

清康熙年间(1662年至1722年),裁所,地属金马(四营至杨林南槽子)、中和(官庄、四板桥)2里。

民国三年(1914年),里改为乡。

民国二十年(1931年),设杨林镇,属嵩明县第五区。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撤区,设杨林镇、民权乡(大树营、南冲地区)。

1950年,设杨林区(第三区)。

1958年4月,杨林区改为镇(县杨林镇辖);同年10月,改为杨林(东风)公社。

1963年2月,改为杨林区(第四区)。

1966年7月,撤区,建立杨林公社。

1984年3月,杨林公社改为杨林区。

1987年12月,撤杨林区,设杨林镇。

汉朝时,属牧靡县。

唐朝时,属长城郡(长州)羊林部。

宋朝时,属崧盟部。

元朝时,属嵩明万户府杨林千户所、嵩明州杨林县。

明、清朝时,属嵩明州金马里(治杨林)、效古里(治小街)。

民国时期,先后属嵩明县第二区(小街)、第六区(白龙桥)和白龙乡、嘉玲镇(治今小街)。

1950—1953年,属嵩明县小街、杨林2区。

1954年2月,设四营(治四营)、新街2乡(治小新街),分属杨林区、小街区。

1958年4月,撤区;同年9月,撤乡,四营、新街2乡合并为四营公社。

1959年1月,四营公社除小新街地区外,其余划入昆明市明良矿区(12月划回嵩明);同年2月,成立新街公社,管委会驻小新街。

1963年2月,撤销生产大队建制,缩小公社规模,实行区(镇)、社体制,四营、小新街2公社合并为四营区。

1966年7月,四营区划分为四营公社、小新街公社。

1984年,撤销公社体制,改为行区(镇)、乡体制,成立四营区、小新街区。

1987年12月,四营区、小新街区撤区建乡。

2006年3月,四营、小新街2乡合并为牛栏江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