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南城街道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南城街道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1996年9月27日成立;2006年4月29日,设立鸿福村委会;2006年5月24日,按改制后变更为鸿福社区居委会,沿用至今。

明代属东莞县恩德乡第十部;清代属缺口司;民国属第一区署篁村乡;1949年后属第二区篁村乡;1977年从篁村生产大队分出,成立元美生产大队,归并第一区(附城区)管辖;1983年儿元美村;1984年与篁村镇(原居民大队)全并后属村一级;2005年由原来的元美管理区和居民管理区合并而成元美社区居委会,沿用至今。

在1951年2月立乡称为胜和乡人民政府;1958年10月改为胜和农场;1961年改称为胜和大队;1983年9月又改称为胜和乡;1987年10月改称为胜和管理区;1999年改为胜和村民委员会;2005年5月命名为胜和社区居委会,沿用至今。

北宋淳化年间(990-994年)从福建莆田迁入东莞博厦,至第七代分支到大王村,元代另分支居亨美,设有三坊:新荣坊、文林坊和济美坊;1977年由篁村生产大队分离出来,成立亨美生产大队;1983年称亨美乡;1987年9月称亨美管理区;1999年9月称亨美村民委员会;2005年命名为亨美社区居委会,沿用至今。

原是篁村生产大队辖下的自然村,1977年伙从篁村分离出来,成立三元里生产大队;1983年9月称三元里乡;1987年9月称三元里管理区;1999年设村民委员会;2005年命名为三元里社区居委会,沿用至今。

原名邵村,后改今名。

1950年12月至1952年12月,全县分9区3镇,篁村乡隶属第二区(1951年2月,篁村拆分为篁村、胜和两个乡);1953年1月,隶属第一区;1955年9月农村行政区改用地名称呼,隶属附城区;1957年12月全县撤区并大乡,隶属篁村大乡;1958年9月废除大乡制,建立人民公社,改称篁村生产大队,隶属附城人民公社;1961年6月成立篁村人民公社,隶属篁村人民公社;1963年3月撤销篁村人民公社并入附城公社,隶属附城公社;1966年3月重新成立篁村人民公社,隶属篁村人民公社;1977年3月篁村生产大队拆分为篁村、元美、亨美、三元里四个生产大队,篁村生产大队辖英联、下墩、田一、田二、石龙塘、南村、松柏塘、头圩8个生产队;1983年9月撤销生产大队,改称乡政府,隶属篁村区公所;1987年10月成立篁村区办事处,全市撤乡成立管理区,改称篁村管理区,隶属篁村区办事处;1995年撤销管理区成立村委会,称篁村村民委员会;2005年村民委员会改为居委会,命名为篁村社区居委会,沿用至今。

原名英村,后改今名。

明代时属因德乡第十部,清代时属缺口司;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属第一区平远乡;民国三十五年(1946)属第一区赤屏乡;1949年后属第二区周平乡、立白石乡(白马,石鼓,袁屋边);1953年5月划归第十二区(厚街区);1958划归属附城人民公社周平营;1961属篁村人民公社成立新基生产大队;1983年属篁村区公所,称新基乡;1987年属篁村区办事处,称新基管理区;1999年称新基村委会;2005年命名为新基社区居委会,沿用至今。

原名周家村,其后周姓迁徙流散殆尽,翟姓人口繁衍众多,后被为翟家村。

明代时属因德乡第十部,清代时属于缺口司;清代雍正九年(1731年)缺口镇压巡检司署设在周家村(后迁厚街);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属第一区署,称周溪乡,辖翟空村、石鼓、赵屋村(今万江);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称赤屏乡,辖翟家村、新荃、表屋边、白马、石鼓、赤岭、横岗、绒旗墩、上屯、企山头、沙岗厦、宝塘厦、伦品涌等村;1949年后属于第二区,是区人民政府驻地(后迁金桔岭)称周平乡,辖周溪、新荃、表屋边、白马、石鼓等村;1958年9月属于附城人民公社称周平营;1961年6月属于篁村公社称周溪生产队;1983年9月称周溪乡;1987年9月称周溪管理区;1999年称周溪村委会;2005年命名为周溪社区居委会,沿用至今。

1949年10月-1958年9月为周平乡人民政府袁屋边村;1958年10月人民公社成立,村改称为生产大队,划归原街人民公社;1961年6月-1983年为篁村人民公社袁屋边生产大队;1984年-1999年10月为袁屋边管理区;1999年11月-2002年10月为袁屋边村民委员会;2005年村改居,命名为袁屋边社区居委会,沿用至今。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属第一区平远乡;民国三十五年(1946)属第一区赤屏乡;1949年后属第二区周平乡;1952年冬从周平分出,成立白石乡(白马,石鼓,袁屋边);1953年5月划归第十二区(厚街区);1957年划归篁村大乡;1960年7月成立白马生产大队,属附城人民公社;1961年6月属篁村人民公社;1983年属篁村区公所,称白马乡;1987年9月属篁村区办事处,称白马管理区;1999年8月,撤销管理区建制,设立白马村委会;2005年命名为白马社区居委会,沿用至今。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属第一区平远乡;民国三十五年(1946)属第一区赤屏乡;1949年后属第二区周平乡;1952年冬从周平分出,成立白石乡(白马,石鼓,袁屋边);1953年5月划归第十二区(厚街区);1957年划归篁村大乡;1960年7月成立石鼓生产大队,属附城人民公社;1961年6月属篁村人民公社;1983年属篁村区公所,称石鼓乡;1987年9月属篁村区办事处,称石鼓管理区;1999年9月称石鼓村民委员会;2005年命名为石鼓社区居委会,沿用至今。

1949年10月至1956年11月,为篁村区蛤地村;1956年至1983年9月,为篁村区蛤地乡;1983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蛤地管理区;1999年11月至2002年10月,为蛤地村民委员会;2003年5月,命名为蛤地社区居委会,沿用至今。

民国二十三年(1932年)属第一区清平乡;民国三十五年(1946)属第一区濂平乡;1949年后属第二区杨西乡;1952年冬从杨西乡分离出成立西平乡,归并第一区(附城区)管辖;1953年5月划归第十二区(厚街区)榕龙乡;1957年12月属篁村大乡;1958年9月属附城人民公社榕龙营;1961年6月属徨村人民公社称水濂生产大队;1983年9月属篁村区公所称西平乡;1987年9月属篁村区办事处,称西平管理区;2005年命名为西平社区居委会,沿用至今。

古称彭峒,后改称水帘,后又改称水濂。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隶属东莞县第一区的清平乡(又称“十乡”);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隶属濂平乡,下辖大雁塘、榕树界、九里潭、瓜田岭四个自然村;1949年10月,属杨西乡人民政府(又称杨西十乡);1952年,隶属于东莞县第二区,改称榕龙乡(又称水濂乡);1957年12月,改称横岗大乡(又称水濂大乡);1958年9月,废除大乡制,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会社,称为榕龙营,1961年,改称水濂大队,1966年3月,原篁村公社再次从附城人民公社分离出来,重建篁村人民公社。

水濂大队改称为篁村人民公社水濂大队,下辖大雁塘、老围、邓屋、西湖、九里潭、瓜田岭,1983年,隶属篁村区公社十二乡,称为水濂乡,1989年,改称篁村区水濂管理区;1999年9月4日,改称南城区水濂村民委员会,2005年4月25日,命名为水濂社区居委会(农转居),沿用至今。

原名鸭形岭,后改今名。

1993年3月从西平分离出来,成立鸭形岭管理区;1994年5月19日经东莞市地名委员会批准,更名为雅园管理区。

2005年命名为雅园社区居委会,沿用至今。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