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山腰街道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山腰街道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于2002年成立山腰镇街道锦祥社区居委会。

明、清时属七都安埕铺;民国时期属锦凤乡锦塔保;1949年冬起先后属八区,十区,十三区和山腰镇均为锦塔乡;1958年属超先公社锦山大队;1961年改为山腰公社新宅大队;1985年改设为山腰乡新宅村委会;2003年改为山腰镇街道新宅社区委员会。

据谱记载:龙山的开基始祖为德仪公。

唐僖宗光启元年,中原战乱。

德仪公于王潮、王审知兄弟随王绪率光州、寿州5000个士兵及其家属,自河南固始迁徙入闽。

后因开闽王王审知管治有方,闽境国泰民安。

德仪公几经周折,来到惠北塔山东南麓,察看此地依山临海,呈现一派祥云缭绕、紫气东来的盎然景象,便落足开井造田、创业定居、繁衍生息。

因姓出望族,便以姓命村,名称上郭,堂号汾阳。

后来随时光流动和语音演变,上郭也就叫前郭。

第二十一世栋侯公移居刘厝头。

历经数代,至今已现第三十四世。

明、清属七都安埕铺;民国时期属圭峰乡荷池保;1949年冬起先后属八区、十区、十二区,后为荷池乡;1956年改属南埔区莲华乡;1958年起先后属超先公社,山腰公社置荷池大队;1985年改设为山腰乡荷池村委会;2003年6月经上级政府批准撤村委会改为社区居委会。

2010年城市建设改造项目涉及到5个乡镇的拆迁居民安置点,是泉港区委、区政府启动的一项惠民、利民、改善民生的“民心工程”;为了便于服务广大居民,统一管理,在泉港区委、区政府和山腰镇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于2013年10月成立党支部;2014年6月19日成立聚福社区居民委员会。

明朝时期设都,前蔡(原山腰庄氏始祖居住地,也是庄氏家庙所在地)属七都的一个领乡(即村);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都改为铺,前蔡为安埕铺辖区二十四个村之一个村。

明、清属七都安埕铺;民国属锦凤乡锦塔保;1949年冬起先后属八区(坝头)、十区(山腰)、山腰镇设锦塔乡;1958年起先后属超先公社、山腰公社置锦塔大队;1985年改为山腰乡锦塔社区委会,1992年改属肖厝镇山腰办事处;1996年后改属泉港区山腰镇街道办事处。

锦福社区主要为锦川小区、鸿泰雅园等小区组成,建于2016年,2020年底交付使用,社区容纳人口约1.6万人。

据查《惠安盐业志》及《桃源锦绣山腰庄氏族谱》,清朝时期,属忠恕乡德音里七都安埕铺;民国时期属惠安县山腰联保的锦石保;1942年,山腰盐场的后埭、后港盐务所合并,称埭港盐务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称为锦石村、锦岩村;由于盐区历来盐农合一,政企合一,1953年互助组、初级社时期称为埭港场务所;1959年,山腰盐场转为地方国营企业时,称为埭港工区;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为跃进工区;1977年复称埭港工区;1996成立埭港镇,政企分开,成为埭港大队;1999年并入山腰镇,改制为埭港村民委员会至今。

锦山村旧地前蔡村,宋庆历八年(1048),前蔡属东北城山乡德音里;宋熙宁三年(1070),前蔡属城山乡德音里七都;元代贞元年间(1295)至明朝时期属忠恕乡德音里七都前埕埔;清康熙二年癸卯(1663)革去里班改为68铺,新组成右七都安埕铺;离惠安县城35里,与西蔡、新宅、西吴、土庄、前埕等24乡并列,这时山腰也并列之中;1935年,全惠安县以“联保”建制,山腰联保处下辖锦山保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隶属于锦凤乡下的一个保;至1956年,山腰改镇,锦山为下属一个居委会;1958年9月,全惠北成立超先人民公社,为山腰管理区下一个生产大队;1961年间拆为大社为山腰人民公社时,锦山与其他22个生产大队隶属于山腰公社;1984、1996年的多次改制时,均为行政村隶属于山腰乡镇、办事处。

设立于元朝时期;明、清属七都,铺号“安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与现埭港村合并为“锦石乡”;1959年公社化级、盐农分开拆为“新民大队”;文革后恢复锦联大队;1986年实行行政村建制再改为锦联村委会。

设立于1947年2月,称锦凤乡;于1955年5月属山腰区山川乡;1958年10月,撤销区乡政府成立人民公社,称山腰公社锦川大队;1984年10月1日起改为山腰镇锦川村委会;2000年4月成立泉港区人民政府后称为山腰镇街道锦川村委会。

菜堂村在封建社会隶属惠安县七都安埕铺山腰乡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隶属惠安县山腰乡管辖;1956年至1999年8月隶属惠安县地方国营山腰盐场管辖;1956年开始至文革时期由惠安县山腰乡菜堂村先后易名为菜堂工区、立新工区、文革之后恢复菜堂工区;1984年9月政企分开盐区设立菜堂村委会;1999年泉港从惠安县分离独立建区先后隶属泉州市泉港区埭港镇和山腰镇街道管辖。

自明嘉靖六年(1725)由安溪迁徙至今已482年,明末清初以农耕和浅海滩涂为谋生来源,属惠安县福山铺;据《惠安盐志》记载,清乾隆六十年(1795)奉部赦免:“海水冲坍,山腰钟厝……六乡田地1.25平方千米,改筑盐埕10.63平方千米。”钟厝先民遂以晒盐为主要经济收入,1936年设立山腰盐场公署,钟厝村隶属钟厝盐务所管辖(18坨-23坨);1949年8月18日山腰盐场公署起义投诚共产党接管山腰盐场为政企合一单位,钟厝隶属山腰盐场管辖;1959年山腰盐场改为地方国营,钟厝设钟厝工区管理盐工,钟厝村管理盐工家属,由钟厝党支部统一领导;1985年9月经惠安县政府批准钟姓村民恢复畲族成份;1999年山腰盐场实行政企分开,钟厝村划为泉港区山腰镇管理至今。

成立初级社时又与叶厝村分开,取名为鸢峰初级社、高级社;1961年又与现在钟厝村委会分开,因兄弟分工,有的晒盐,现在钟厝行政村,有的种田,现在是鸢峰行政村(一个自然村-钟厝自然村,为二个行政村,一个工区即:鸢峰村委会、钟厝村委会、钟厝工区);1966年社教后,再次与叶厝大队合并改名为山腰公社东风大队,后又再恢复为山腰公社鸢峰大队;1982年7月份把鸢峰大队又拆成鸢峰大队、叶厝大队;1984年改为山腰乡鸢峰村民委员会;2000年惠安县分开改为泉港区山腰镇鸢峰村民委员会;2004年又更名为泉港区山腰镇街道鸢峰村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