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双柏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双柏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妥甸镇地处双柏县北部,东与大庄镇毗邻,南与法脿、大麦地镇交界,西与爱尼山、独田乡相连,北与楚雄市子午镇接壤。国土面积737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35238亩,境内最高海拔2333米,最低海拔940米。全镇辖19个村(居)委会,其中有3个城市社区(东城社区、西城社区、康和社区),2个农村社区(小村社区、中山社区),14个行政村,307个村(居)民小组,468个自然村。

2018年末,全镇总人口41317人,其中:女性19959人,占总人口的48.3%;城镇人口15880人,占总人口的38.43%,乡村人口25437人,占总人口的61.57%;少数民族主有彝族、白族等26种,人口16598人,占总人口的40.17%。

2018年末,全镇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2亿元,同比增长7.1%;工业总产值28.12亿元,同比增长8.5%;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552元,同比增长12%;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76亿元,同比增长54%;完成招商引资州外到位资金5.3789亿元,同比增长43.33%;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92万元(其中:税收2092万元,财政500万元);4666.34万元;完成财政支出4666.34万元。烤烟实现均价29.06元,税收1227.3万元。

2018年末实有耕地面积47695亩,其中水田15936亩,旱地31579亩。全镇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9603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8308亩,粮食总产量1551.2万千克。其中秋粮作物播种面积31955亩,总产量1104.3万千克;夏粮作物播种面积26353亩,总产量446.9万千克;经济作物播种41295亩。

大庄镇位于双柏县城东北部,地处东经101°38~101°47′,北纬24°38′~24°42′。东与禄丰、易门交界,南与法脿镇接壤,西与妥甸镇山水相连,北与楚雄市、禄丰县相邻。全镇国土面积557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距离县城32公里,彩路建设后,距离省城昆明142公里。玉楚高速建设项目已经启动,正在建设施工便道。大庄镇辖大庄、尹代箐、各三郎、洒利黑、木章郎、普妈、普岩、柏子村、干海资、代么古、麻栗树、桃园、杞木塘13个村(居)委会,181个自然村,235个村民小组。境内最高海拔2269米(大哨山),最低海拔(大河边)1270米。沙甸河由西南向东北流穿全境,后注入绿汁江。大庄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土地资源丰富,光热资源充足,水利条件较好,多属河谷气候,年平均气温23℃;全年无霜期274~280天,每年3~4月日照最长,平均每月276小时;年降雨量800~900毫米,具有光热资源丰富,干湿季节明显,雨热同季等气候特点。2018年末,全镇总户数8114户,人口25552人,其中男性13339人,占总人口的52.2%;女性12213人,占总人口的47.8%。主要有彝族、哈尼族等10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4745人,占总人口的57.71%。

2018年完成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4.1亿元,完成任务数(4.1亿)的100%,同比增长10.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00元,完成任务数(10134元)的99.66%,同比增长14.5%;实现固定资产投资4.7亿元,完成任务数(4.5亿元)的104%,同比增长10.8%;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3亿元,完成任务数(5.19亿元)的102%,同比增长35.9%;税收收入1039.51万元,完成任务数(1039万元)的100%,同比增长6.1%;乡镇企业现价总产值1.35亿元(其中:规模以下工业现价总产值4619.76万元,农产品加工产值 568.23万元)。

法脿镇位于双柏县城东南部,距县城53公里,与一县三镇一乡相连,东邻易门县绿汁镇,南连安龙堡乡、大麦地镇,西与妥甸镇毗连,北界大庄镇。位于东经105°北纬24°,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盛行西南风,2018年降雨量合计1208.6毫米,年平均气温14.0℃;境内地势为东北低、西南高,海拔为900米至2554米,立体气候明显。2018年末,辖法脿社区和烂泥、石头、六街、铺司、双坝、者柯哨、麦地、红栗、雨龙、折苴、古木、法甸13个村(居)委会,235个村民小组,343个自然村,全镇国土面积429.94平方千米。共有人口6322户、23642人,主要有彝族、哈尼族等1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2742人,占总人口的53.9%。法脿镇民族文化底蕴深厚,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是老虎笙、大锣笙的发源地。

2018年全镇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664万元,比上年增长9.2%;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09元,增长12.1%;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5059万元,增长48.45%;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3065万元,增长12.5%;完成税收1185万元。

石咢嘉镇位于县城西南部,全镇辖14个村(居)委会、203个自然村、309个村民小组,总面积619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彝、回、白等16个民族,全镇总人口2.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8.91%,少数民族人口占32.46%。境内最高海拔2946米、最低海拔624米。石咢嘉有四个鲜明特点:一是地理独特。石咢嘉独处县城西南一隅,距离县城111公里,位于楚雄、玉溪、普洱3州市的5县市、9乡镇交界处,境内有总面积340平方公里的森林保护区(其中涉及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州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有林场管护区),山势陡峭。二是开化较早。据东汉《哀牢传》、清朝《乾隆石咢嘉志》记载,石咢嘉古属哀牢国,元、明、清时分别设置为千户所、县和分州,是双柏历史上唯一的古镇。石咢嘉农耕文明久远,民俗文化神秘古朴,尤其是独具韵味的“中国•哀牢•石咢嘉中元节”享誉州内外。三是生态良好。石咢嘉地处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保存有我国连片面积最大、结构最完整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万亩高山草甸,是滇中地区最大的一片水源涵养地,有苏铁、红豆杉等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27种,绿孔雀、黑长臂猿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49种。四是资源富集。境内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34万千瓦,占全州的42%、全县的73%,实际可开发27.82万千瓦,现已开发14.64万千瓦、建成水电站17座;矿产资源有银、铅锌、煤、铜、铁等,是乾隆年间的贡银产地之一;立体气候明显,生物资源多样,盛产核桃、甘蔗、花椒、蜂蜜、茶叶等农产品,是密架山猪、云山咖啡的原产地。

2018年,镇党委、政府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全镇各项工作,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业绩。据统计,2018年全镇完成粮食总产18523吨,完成烤烟收购30万公斤,种植中药材9120亩,甘蔗10000亩,生猪存栏54805头,农村经济总收入39997.13万元,同比增长1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6元,同比增长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0万元,地方财政总收入3832.23万元;实现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0620万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6735万元。

大麦地镇位于楚雄州最南端,东与安龙堡乡毗邻,西与爱尼山乡接壤,北与妥甸镇、法脿镇相连,南与玉溪市新平县老厂乡、新化乡及峨山县富良棚乡隔江相望,政府驻地距县城妥甸70公里;全镇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最高海拔2641米,最低海拔655米,属典型的亚热带、热带河谷气候,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22℃左右,全年无霜;全镇国土面积522.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66.94%,河流总长179.7公里,流域面积390.5平方公里;有耕地1.37万亩,林地56.2万亩;辖9个行政村(普龙、峨足、光明、底土、河口、大麦地、邦三、野牛、蚕豆田),127个村民小组,115个自然村,常住人口9581人;居住着汉、彝、哈尼、傈僳、拉祜、黎、白、苗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8991人,占总人口的94%。以彝族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是享誉中外的“小豹子笙”、彝族创世史诗《查姆》、彝文叙事长诗《塞玻谟》《月亮银儿子和太阳金姑娘》、彝剧始祖《阿佐分家》的主要发祥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陀螺”、彝族刺绣在国内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这些民族文化资源保存完好,2009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2015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2018年度,全镇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7亿元,同比增长10.51 %;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50元,同比增长11.0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4亿元,同比增长45.68%;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12亿元,同比增长35.63%;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2万元,同比增长10.46%。野牛贫困行政村和邦三提升工程村脱贫出列、234户713人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33%降至1.91%。

龙堡乡位于双柏县城东南部,地处绿汁江以西,东与易门毗邻,南面接壤峨山县与绿汁江隔江相望,西与本县大麦地镇靠风景秀丽的石碑山紧紧相依,西北与本县法脿镇山水相连。乡政府驻安龙堡社区,距县城87公里。全乡国土面积288.39平方公里,辖1个社区、7个村委会、107个村民小组,2382户9028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95.8%。安龙堡乡有8个贫困行政村,实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29户2852人,2018年整乡脱贫出列。境内最高海拔2636米(石碑山),最低海拔878米(迷此母),地形地域东南低、西北高,平均气温22℃,森林覆盖率54.35%。安龙堡乡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乡,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有着民风淳、光热足、土地宽、潜力大等发展优势,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给安龙堡乡带来了“花鼓之乡”“四弦之乡”的美誉。安龙堡乡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和省、州、县发展战略布局,结合自身优势,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产业先导、效益优先”的发展理念,统筹优化“一点、二片区、三个小集镇、四条经济带”(“一点”,即以安龙堡集镇为中心点;“二片区”,即柏家河民族团结精准扶贫示范区、他宜龙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区;“三个小集镇”,即新街、说全和洒冲点三个小集镇;“四条经济带”,即沿绿汁江公路低海拔热作经济带、沿安青公路中海拔粮烟经济带、沿里海至法念公路石碑山高海拔经济带、青香树新形产业经济带)总体布局,围绕产业建设后发区、滇中南下大通驿站、滇中城市群双柏辅城南大门、红河上游生态前沿、民族文化展示区的发展定位,强化基础和产业支持,打造绿色乡村、保护绿色生态、发展绿色经济,努力建设热作产业经济带、高山生态产业园、民族文化示范乡、特色村庄先行区,全力打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和精准脱贫三大攻坚战。

2018年全乡实现农林牧副渔总产值27585.9万元,同比增长12.3%;实现地方财政收入875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121万元,完成任务数的104.7%;完成招商引资33300万元,完成任务数的100%;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6036万元、各项存款余额19385万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582万元;农村常驻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898元,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622元,同比增长15%。完成烤烟收购任务93.5万公斤,产值达27124万元。

爱尼山乡位于双柏县西南部,东与法脿镇相连,南与玉溪市新平县隔江相望,西与独田乡毗连,北与妥甸镇接壤,距离县城42公里,全乡国土面积为675平方公里,辖旧哨、大箐、海资底、力丫、麻海、六合、把租7个村委会,189个村民小组,381个自然村。共有党员650名,设党委1个、机关党支部6个,村级党总支7个,村-区党支部34个。全乡共4237户,12521人,少数民族5244人,占总人口数的41.88%。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9人。全乡有汉、彝、白、苗、哈尼、傣、回、傈僳、壮、瑶、拉祜等11个民族。有耕地面积31394亩,其中水田7972亩,旱地18156亩。境内最高海拔2250米,最低海拔556米,海拔落差大,立体气候明显,森林覆盖率高达93%,有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素有“绿海明珠”“天然氧吧”“黑山羊之乡”“野生菌之乡”“三月六发源地”“云药之乡”的美誉。

爱尼山乡党委、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精神,认真落实省州县党委重大决策部署,全面加强党对各项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打响生态牌、走宽绿色路、念好山字经、做活林下文、做特旅游业,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做好稳脱贫、强产业、促改革、惠民生、补短板、保安定的各项工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2018年全乡实现农林渔牧业总产值28090万元,增长6.3%;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35元,增长10%;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3202万元,完成任务数30000万元的110.67%,增长15.7%;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3425万元,完成县下达任务42500万元的102.18%,增长28%;财税收入完成632.1325万元,增长6.15%。全乡在林下中草药种植、特色农业、畜牧业、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等重点产业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呈现出经济平稳增长,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喜人局面。

独田乡古称“龙田”,又叫“马道山”,位于双柏县城西南部,哀牢山脉以东,东南与妥甸镇、爱尼山乡以马龙河为界,西南与嘉镇、者竜乡隔石羊江相望,北与楚雄市大地基乡毗邻,全乡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2623米,最低海拔650米,森林覆盖率达91.8%,年均降雨量850—1000毫米,年平均气温22摄氏度,“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明显。乡政府驻地距县城64公里,全乡国土面积254平方公里,总人口1243户4068人,居住着彝、哈尼、白、傣、苗5个少数民族,有少数民族人口1431人,占总人口34.8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6人,全乡辖2个村(居)委会55个村民小组108个自然村;乡党委下设5个党支部(4个机关党支部,1个非公经济党支部),2个农村党总支(下设8个农村片区党支部),共有党员282名,其中农村党员241名。

2018年全乡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201万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535万元,同比增长53.9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3亿元,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2.16万元;招商引资完成新签约项目4个,续建项目1个,协议投资总额3.79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27亿元,完成任务数的102.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917.50元;全乡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4户428人,已脱贫107户382人(其中2018年脱贫35户102人),未脱贫17户46人,综合贫困发生率1.35%。全乡大春种植水稻1000亩、玉米4000亩、豆类1460亩、蔬菜1700亩、其它经济作物2750亩;小春种植粮豆5170亩、经济作物1720亩、晚秋作物4870亩。烤烟收购15万公斤,均价28.56元,实现产值428.4万元。全乡羊存栏16400只、牛存栏5880头、生猪存栏10300头、家禽存栏37000羽,全乡畜牧业总产值近3000万。种植冬早蔬菜910亩、冬马铃薯720亩、油菜860亩、大麦30亩,冬玉米250亩、其他经济作物2340亩。2018年扶持农户种植青花椒1200亩、种植沃柑800亩,种植黄精750亩、种植重楼300亩。乡党委、政府认真谋划,积极融入县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打造民宿经济示范户3户,沿路休闲景观带、观景台、生态农庄建设统筹推进,打造彩鄂公路沿线休闲服务新区,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