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思茅区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思茅区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思茅镇地处北纬22°42′,东经100°59′;海拔高1302米。属亚热带气候,最高气温35.7℃,最低气温3.4℃,年均气温17.7℃。年无霜期352天,年均日照2159.7小时。年均降雨量1535.4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四季如春。被过往游人誉为“天然氧吧”。

 思茅镇位于普洱市思茅区北部,是市、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镇政府驻思茅区边城东路12号,是一个集 思茅镇城市和农村为一体的综合镇。地处北纬22°42′,东经100°59′,东与倚象镇接界,西与震东乡相连,北与宁洱县同心乡接壤,南与南屏镇毗邻。东西最大横距18.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9.7公里。全镇面积203.5平方公里,辖5个村委会、54个村民小组,7个社区,现有辖区总户数26396户(其中农村4792户),总人口91181人,其中:常住人口7144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7081人,农业人口14364人),有彝 、哈呢 、傣等14个少数民族。全镇有耕地8806亩,农民人均耕地0.61亩。林地185035.12亩,森林覆盖率72.9%。2008年末,全镇民营经济收入42700万元,财政收入5855万元,农业总产值86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52元,工业增加值52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9600万元。主要经济支柱产业以种植、养殖、第三产业为主。

-

自然地理

  思茅镇全境地形鞋形的小盆地,属横断山脉南端无量山余脉,地势平坦。平均海拔1320米,主要山峰有莲花 思茅镇大尖山、长梁子等,最高山峰莲花大尖山,海拔2005米,最低点是莲花丫口,海拔为980米。镇内河流思茅河发源于城南班福山,由南向北纵贯思茅坝,其主要支流有石屏河、石龙河、洗马河。思茅河流入宁洱大河并入小黑江,汇入澜沧江,全长46.6公里。年平均气温19.4℃,年降雨量1340.9毫米,境内松林挺拔苍翠,山清水秀,四季如春,如镶在绿海中的一颗明珠,是云南真正的春城。目前,随着镇内北部城区、莲花工业园区一期规划工程、“一道两寨”乡村旅游路线、洗马河旅游环线等重点项目的开发建设不断深入,加之通往东南亚经济大动脉省道磨思路横跨我镇东部等这些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给我镇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

历史沿革

  思茅镇始设于民国2年(1913),后因1919年疟疾爆发,城镇萧条,民国24年(1935)改为复兴镇。1949 思茅镇年10月改为复兴区。1958年改为复兴镇。1961年由思茅专署直接管辖,1966年改名红武镇。1969年10月思茅专区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红武镇革命委员会,未经省和国务院批准将红武镇升格为县级革委会。1970年11月,改名思茅镇革命委员会,同时将南屏公社划归思茅镇辖。1975年12月,恢复区级镇与南屏分开,归普洱县管辖。1981年底归思茅县,1984年3月体制改革,镇辖1个乡级街道办事处,2个乡级农村办事处。1997年12月,把原南屏镇的三家村、莲花、箐门口3个村民委员会划属思茅镇。

  思茅镇现辖平原、曼窝、三家村、莲花、箐门口5个村民委员会,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9条城镇街巷及居民,全镇共84490人。0思茅镇党委、镇人民政府驻边城东路12号。

思茅镇地处北纬22°42′,东经100°59′;海拔高1302米。属亚热带气候,最高气温35.7℃,最低气温3.4℃,年均气温17.7℃。年无霜期352天,年均日照2159.7小时。年均降雨量1535.4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四季如春。被过往游人誉为“天然氧吧”。清雍正七年(1729年)于蛮络坡设通判,筑土坡,建街市置总茶店,营普洱茶的加工贸易。1735年升设同知,筑砖城。1897年设思茅海关开征进出口关税,1914年普洱道尹公署迁入思茅。1926年又因避疟疾回迁普洱。1955年思茅专区专员公署,人民解放军29师、思茅军分区先后入驻思茅,思茅城是思茅市翠云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思茅镇始建于1913年。1935年改称复兴镇,1951年改称复兴区,1956年复称复兴镇,1968年改称红武镇,1976年复称思茅镇至今。全镇辖8个社区、5个村民委员会。2003年全镇常住人口71624人,农村人口13028人。辖区面积203.5平方公里,镇人民政府驻边城东路12号。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55年来思茅城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党的-以后,思茅镇深入学习-精神,用-理论和“-”的重要思想指导各项工作,带领全镇干部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取得2003年各项工作的好成绩:①全镇完成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总收入2.18亿元。②完成财政收入2159万元。③完成粮豆总产量368.57万公斤。④完成蔬菜总产量1457.58万公斤。⑤完成鲜鱼产量76.86万公斤。⑥完成生猪出栏12000头。⑦完成家禽出栏10万只。⑧完成松脂产量500吨。⑨完成农民人均纯收入2643元。⑩完成退耕还林500亩,荒山造林585亩,年内无重大森林火灾。近年来,思茅镇抓住地处城区的有利优势,结合全区“中国茶城”建设,大力发展集镇建设,城市绿化美化、道路等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镇人各种通讯、交通、旅游、宾馆、服务等基础设施功能齐全,具有较好的投资环境。目前,城北工业园区正在火热招商。镇党委、政府热烈欢迎海内外有识之士到思茅镇投资办厂、开展经济合作。
倚象镇位于思茅市翠云区东部,东与江城县隔江相望,南连景洪市,西与翠云区南屏镇接壤,北与普洱县毗邻, 全镇幅员面积1051平方公理,占翠云区总面积的26%,辖16个村民委员会,206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35827人,是翠云区面积最大、人口较多的乡镇,镇政府所在地倚象坝,距离思茅中心城市10公里,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倚象镇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群山起伏,河流纵横,立体气候明显,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镇平均海拔1470米,年平均气温17℃,年平均降雨量1800mm。境内河流主要属曼-水系,主要河流有曼-、倚象河、软桥河、五里河、踏清河、鱼笼河、菜阳河等,水资源较为丰富。倚象镇地处低纬度,属常绿阔叶林区,适宜多种植物生长,物种极为丰富,生物多样性明显,生态环境异常优越,10万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菜阳河森林公园就在境内。全镇有森林面积81373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6.3%,活立木蓄积量为670万立方米,年生长量30万立方米。境内矿藏资源丰富,有铜、铁、铝、锰、锌、盐、石膏等多种矿藏,极具开发潜力。倚象镇紧靠思茅中心城市,地处昆曼大通道边缘,交通方便,省级思茅至江城的柏油公路横穿全镇,全镇16个村委会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每天均有公共汽车往返。镇内通讯便捷,各村都开通了程控电话,有15个村开通了移动电话。全镇电力充足,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通电率100%,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经过多年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倚象镇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支柱产业建设不断加强,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镇已建立起林产业、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畜牧业三大支柱产业,建筑建材业,以饮食、旅游为主的服务业,房地产业等后续支柱产业正在形成,全镇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倚象镇资源丰富,气候宜人,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是亟待开发的一块宝地。丰富的土地资源特别是镇政府所在地的倚象坝,已纳入思茅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对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房地产业、蔬菜产业具有很大的开发优势,同时,丰富的土地资源对发展畜牧业特别是大牲畜养殖以及生物资源开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丰富的水能资源对开发建设中小型水电站具有巨大潜力。万亩茶园、菜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思茅港位于思茅城西南部,镇政府所在地距思茅城87公里,东邻龙潭、六顺两乡,南接西双版纳的景洪、勐海两县市,西隔澜沧江与澜沧县毗邻,北至小黑江与景谷县隔江相望,是一个边远、民族杂居、山区半山区民族乡(镇)。东经120°19′—120°40′,北纬22°25′—22°50′。地势北高南低,北边以山区为主,是贫困人口的主要分布区,南边以低河谷的坝区为主,人口相对富裕,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澜沧江过境线64公里,可以从这里沿江乘船到达缅甸、老挝、泰国等6个国家,小黑江过境27公里与澜沧江交汇,境内拥有16条大小河流,其中大于0.1个流量以上的河流8条,年总流量402亿立方米,水资源较为丰富,装机容量585万千瓦的糯扎渡电站在镇境内。思茅港镇辖7个村委会,99个村民小组,共有3012户、17256人,其中农业人口12032人。农业以生产粮食、橡胶、水果、畜牧、咖啡、茶叶、反季节蔬菜等为主;工业主要有橡胶加工、大蒜加工、矿业冶选、造船等;第三产业主要有商业、饮食、旅馆等;2003年底实有耕地面积34393亩,其中田面积6551亩(保水田2123亩,雷响田4428亩),地面积27842亩(水浇地426亩,常年固定地9830亩,轮歇地17586亩)。农民人均耕地2.9亩,工农业总产值6406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052.4万元,工业总产值3353.6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36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25元,镇财政收入237.13万元。各项经济指标逐年上升,实现了稳步的快速增长。思茅港已建成的国家级一类口岸—思茅港是思茅市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思茅地区建设通往东南亚交通重要枢纽的组成部分,是中国经澜沧江—湄公河进入东南亚中南半岛的第一个港口,是通往南亚的一条“黄金水道”。自1990年12月开工建设以来,得到了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1991年被省政府批准为二类口岸,199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一类口岸。10年来在地委、行署的直接领导下,思茅港镇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共投资1.4亿元,开发建设了0.5平方公里的土地,港区建设已初具规模,港口配套设施臻于完善,建立健全联检机构,完成了查验单位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80万元,建筑面积4348平方米的港务大楼已投入使用,建设了1750平方米的1号、2号仓库,设立了思茅港保税仓库,购置了装卸设备。
六顺乡由翠云乡更名来,又名小芦山,乡政府驻地为原六顺县政府旧址,历史悠久,南宋时属威远睑领罗陀部,元属元江路,明属车里宣慰司勐拉地。清雍正7年(即1729年)属普洱府,雍下13年属思茅厅六顺土司地。民国元年(1912年)为普思行政总局第8分局,民国16年(1927年)改为芦山县,次年(1928年)改为六顺县。1950年全县划分为5个区;1953年,撤消六顺县并入思茅县为翠云区;1957年改乡,1958年与竹林并为普洱县上游公社。1967年恢复翠云区,1969年改为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设乡。六顺乡位于翠云区西南部,东郊南屏镇,西与思茅港镇、龙潭乡毗邻,北接震东乡,距思茅城区50公里,路省级重点工程大中河水库10公里,距国家巨型电站糯扎渡电站30余公里,思澜公路横贯东西,是通往国家级口岸思茅港及糯扎渡电站的必经之地,是思茅跨国旅游线路之一。六顺乡气候温和,日照充分,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全乡土地面积542.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727亩,经济作物以咖啡、茶叶、水果为主,有茶园7667亩,林果2849亩,咖啡4534亩,葛根、萝芙木200亩。全乡辖官房、高笕槽、那棵落、团结、炮掌山、嘎里、南邦河、竹山河8个行政村,9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902人,其中农业人口11252只,占94.6%,有汉、彝、傣、回、哈尼等十多种民族杂居。六顺乡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较好的生态自然景观及保存完好的亚热带森林植被,群山隽秀,层峦叠翠,白云缭绕,素有“小芦山”之称,乡内各村均的许多百年古榕构成多处“独木成林”。风景如画的境内,有七洞八景(七洞:仙人洞、观音洞、彩虹洞、水帘洞、珍珠洞、龙骨洞、团结仙人洞。八景:云海、喀斯特景观、榕树、野生紫荆花、千亩茶园、千亩咖啡园、亚热带针阔混交林、两河风光)可观光旅游,充满神密色彩的溶洞内怪石嶙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为洞景描绘出仙人过界、滴水观音的传奇故事。大中河、南邦河分支出条条溪流,与亚热带植被相互交融,思澜公路如玉带般穿山越境,既为自然美间增添生气,也为旅游提供便利。大中河水库的开发建设,也将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全市最大的人工湖面将是休闲旅游的最佳地点。。
龙潭乡位于翠云区西南部,因地下暗河从山脚涌出,形成天然湖泊(龙潭湖)而得名。东南与六顺乡相连,西与思茅港镇接壤,北与景谷县、云仙乡隔江相望,土地面积为325.65平方公里。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大部分属石灰岩地带,最高海拨2143米,最低海拔665米,平均海拔1403.5米,气候温度适中,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最低温度3℃,年平均降雨量为1524毫米,属干旱少雨地区,全乡森林面积11933.7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6%。龙潭乡成立于1988年12月,居住着汉、彝、傣、拉祜、佤、白、回、哈尼8种少数民族,1993年改设为龙潭彝族傣族乡,1995年被列为云南省506个扶贫攻坚乡之一。全乡辖龙潭、老鲁寨、平掌寨、黄草坝、麻栗坪、大沙坝6个村委会,56个村民小组,2003年有农业户1788户、9774人,有耕地面积24581.3亩,人均耕地面积2.5亩,全年粮食总产量443.1万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1201.4万元,农民人均有粮412公斤,人均经济纯收入708元,工农业总产值2057.9万元,乡财政收入68.03万元。龙潭乡主要具有以下三方面优势:(一)区位优势。龙潭乡距思茅66公里,距糯扎渡电站30公里,思澜公路从龙潭乡境内穿过,思澜公路经济带的开发和南本“三县一区“旅游景点开发建设,给龙潭乡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特别是糯扎渡电站建设将促进龙潭乡柑桔、蔬菜、畜牧业、渔业产业的大发展。(二)土地资源优势。龙潭乡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优势,全乡有各类土地面积30126公顷,据规划调查适宜发展烤烟种植面积达10000亩,适宜发展绿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5000亩,为龙潭乡的产业开发提供了保障。(三)水资源优势。龙潭乡有天然“龙潭湖”,湖面积280亩,有满子田、黑竹林两个小一型水库,总库容为54万立方米,有9个天然坝塘,乡境内有龙潭河、泡猫河、竜山河、那糯河4条河流,并且流量很大,为龙潭的产业开发提供了条件。结合自身区位优势,龙潭乡将围绕糯扎渡电站建设促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这一目标,突出绿色生态特色和民族特色,打造龙潭黑山羊、龙潭柑桔、龙潭鱼三个品牌,建设以黑山羊为主的肉类食品供应基地,以龙潭柑桔为主的蔬菜水果供应基地,以龙南公路沿线石厂为主的石料生产供应基地的发展思路,使全乡各族人民逐步向小康水平迈进。
云仙乡位于思茅市翠云区西北部山区,东与普洱县德化接壤;南至普洱大河与震东乡毗连:西至小黑江与景谷县碧安乡隔江相望;北靠景谷县益智乡。总面积384平方公里,辖黄竹林、团山、桃子树、大地、干坝和芦山共6个村民委员会,74个村民小组。2003年末总人口1124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27人),其中男5627人、女4990人。境内居住有汉、彝、佤、回、白、哈尼、拉祜、傣8种民族和苦聪人。云仙因境内芦山顶有一仙人洞而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六顺县第六区;1953年至1956年为思茅县云仙区;1957年改为云仙乡;1958年合并震东为跃进人民公社;1961年恢复云仙区;1969年为云仙公社;1981年12月后为思茅县云仙公社;1984年后为云仙区;1988年改设为云仙乡;1993年改设为云仙彝族乡。乡政府驻地黄竹林距思茅城区60公里,海拔1100米。乡地势呈西部高、东南低,最高海拔芦山顶2154.8米为翠云区最高点,最低海拔640米,相对高差1514.8米。境内有顺扬河、芒腰河两条河,小黑江和普洱大河为过境河,由于山高谷深,河床低,山坡大,对河流的开发利用率极低。地表层多为赤红壤或石灰土。喀斯特地质面积约占全乡面积的一半,其境区水源奇缺,用水非常困难。年均气温17℃左右,终年凉爽。年降水量1700毫米左右,多分布在5至10月,尤其以7—8月份的雨量最多占年降雨量的43%。总耕地30708亩,其中水田2977亩,雷响田3153亩,旱地23544亩,年播种农作物面积43000亩以上,复种指数播种35000多亩,产粮食600万公斤以上。主要经济作物烤烟年产30万公斤以上;花生年产22.7万公斤以上;小米辣8万多公斤以上。主要大牲畜黄牛、水牛、马、驴年存栏6300头以上,出栏700头以上;年存栏生猪18000多头,出栏11000头以上;出羊存栏3054只,出栏1400多只,家禽存栏80000多只,出栏10万多只。林业用地29059.6公顷,有林地22626.5公顷,疏林地2187公顷,无林地1211.5公顷。活立木蓄积145万立方米。商品林蓄积活立林69.6万立方米。生态公益林活立蓄积75.7万立方米。年采松脂500吨以上;年采伐商品木材1000立方米以上。各类水果面积1200亩,茶园1634亩,咖啡1300亩。有水库(塘、坝)15座,容量208.5万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