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天城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天城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据此地一山岭原有七座小山包,似“七星伴月”,故名七星岭,村名也以此山岭得名。
崇阳县治南部古有三渡口,即上津渡、南关渡、下津渡,该社区位于三渡口之中的南关渡,原为沙洲地带,故名。
位于崇阳县北部,崇阳县海拔最低点壶头峡下部,全县洪流均经此地出陆水。《崇阳县志》同治五年版卷一疆域水载:“吾邑介在山中,列山章四塞,而千溪万壑,皆会流于崇阳洪出”。故洪出上者。曰洪上,下者,曰洪下。该地域为壶头峡上,崇阳洪出下者,故名洪下。
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中间有长方形平畈。平畈中为水田,黄沙港从村境穿过,故称为河田畈。
据传古时,山冲中遍布菖蒲,此地名菖蒲源,故名。
地处天城城区北郊凤凰山脚下,故名。
据此地一山岭原有七座小山包,似“七星伴月”,故名七星岭,村名也以此山岭得名。
地处隽水北岸旁畔中间地势突出的圆形山冲内,因此多生长巴茅,俗称茅井畈,故名。
因境内旧时桃树多,每到春季遍山桃花红艳可人,故名。
地处深山峻岭上,岭上遍地为松柏疏林,故名(当地口头语称松柏岭上)。
古代在西侧一入隽水溪流上架设有一座供行人通行的简便浮桥,名浮溪桥(现已改咸公路桥),久之该桥名遂成当地名,故名。
据同治五年县志卷二建置志津梁载;古时天城南部隽水上常设三个渡口,其最下端为下津渡,位于此渡口南侧平畈,故名。
据清光绪时,渣姓为首捐款,在杨坡堰和曾家堰之间,建筑了一座人行石拱桥,取名渣家桥,后人在取大队名时,取其首尾各一字,故名渣桥。
古时原有一蓄水塘,原名陂塘,由于长久的泥沙淤塞,塘尾成了肥沃的水田,故名。
古时,从今陈河水村到下津村地段有两个渡口过隽水河,称上边渡口和下边渡口,后渡口消失,把渡改为津,地处原上、下渡口之间,故名中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