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瓦岗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瓦岗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据原名博望岗,因纪念西汉张骞,在此岗顶修博侯祠,得名。明、清时,又据地形如瓦,两向偏低,突出为岗,改名瓦子岗。明代、清代记载称瓦子岗。1930年前后,曾叫过博望乡。1963年,冯村人民公社驻地迁此时,称瓦岗,至今。
宋代称南李、北李。据《李氏家谱》记载,李姓人家自明初洪武时迁此,仍名李五屯,沿袭至今。
据此地是殷纣王祖坟,后来坟中现出一水洞,成为泉,泉水殊寒。《诗经·邶风·凯风》“爰有寒泉,在浚之下”句中的“寒泉”,即指此处,故而取名寒泉。大寒泉是和小寒泉相对而来,沿用至今。
相传元末明初,明燕王朱棣帅兵北征,曾在这一带安营扎寨,号称九营十八寨。岳营是九营之一,遂取村名岳营,沿用至今。
马姓人家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在此建村,因位于火龙岗东缘,故而得名马岗。明、清代称马家岗。新中国成立后,简称马岗,沿用至今。
周围地势低洼,经常积水,栽植柳树较多,村因此得名柳圈。明、清代称柳圈。此处有二村,据方位,故而得名西柳圈,沿用至今。
明、清代称柳圈。周围地势低洼,经常积水,栽植柳树较多,村因此得名柳圈。此地二村,冠以方位,故而得名东柳圈。新中国成立后,仍称东柳圈至今。
据此地是殷纣王祖坟,后来坟中现出一水洞,成为泉,泉水殊寒,便取名寒泉。《诗经·邶风·凯风》有“爰有寒泉,在浚之下”句中的“寒泉”,即指此处。因大寒泉在本村北,故此称南寒泉,也叫小寒泉,沿用至今。
始以冯姓命村名。宋代称东冯、西冯,明代称冯村。后村内冯姓渐绝,村中肖姓人家是明代后期从大宋村迁来,占绝大多数,仍沿用冯村名至今。
三面临丘陵,周围像一盘龙,一面是凹口,像一只虎,故取村名为龙虎。明、清代称龙虎,沿用至今。
商周时期,朝歌以此为邶。周灭殷后,武王封殷纣王的儿子武庚于邶,今邺城即其都城。邶城村名即由此而来,沿用至今。
相传明代以前,此处曾有一泉,名古水泉,泉西有一村名为上庄,泉东有一村名为下庄,因地势西高东低之故,后上庄不存。1935年,一位教师往布袋上写村名,嫌“下”笔画少不好写,改写为夏字,之后便习惯称村名为夏庄,沿用至今。
据郑氏明嘉靖十年(1532)《墓志铭》记载,名小元屯(来历待考)。郑姓人家于明永乐年间,由山西壶关县迁此。至嘉靖年间,郑氏家业日盛,将村名改为郑家屯,至今。
据宋代《魏氏家谱》记载,此村原有制陶业者。早晨登岗远望,烟雾弥漫,状若江雾,故而得名江窑里。又据碑文记载,宋代称南江窑,明、清代称江窑。明代曾为江窑镇,清代革镇为村。新中国成立后,称大江窑,沿用至今(含宁庄自然村)。大江窑是和小江窑对称而来。
昔村南有丁觉寺(南唐大德年间建),其明柱上曾写作南峪子。宋代称南里于,明、清代称李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寺内碑记载为里于(相传是距丁觉寺一里有余,演化而来)。此地有二村,据方位名南里于。新中国成立后,地名沿用至今。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