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坎社区于2003年12月20日成立,由原得胜街村居委会更名而成。南起罐顶山一社迎宾路一段起点,北至得胜村6社迎宾路二段仁和精米加工厂,西起得胜村四社基督教会点,东至现代得胜万得路出口。321国道呈“一”字型贯穿南北,合牛路以“S”型曲经本地,是泸县县城通往东部六镇的最近通道。距县城10公里,距泸州主城区22公里,距云龙机场8公里。是得胜镇政府的所在地,是全镇5.8万余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全镇三个社区中最大的社区。现有区域面积0.96平方公里,总户数1654户,总人口5600余人,其中有户籍人口2578人,流动人口3100余人;规划总面积为2.5平方公里,人口3万余人。社区现设党支部、居委会和监督委员会,现配置四职干部;党支部下设4个党小组;居委会下设5个居民小组,配有5个居民小组长,5个网格片区。 |
因此地原为中心寨,寨中宋氏一族兴盛,建有一道观,名为宋观。民国初属麟现乡;1958年实行公社制成立宋观公社,属宋观公社;1984年撤社设乡,恢复宋观乡,属宋观乡;1992年实行撤区并镇,宋观乡、得胜乡合并为得胜镇,属得胜镇,2006年成立宋观社区居民委员会;该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泸县得胜镇宋观社区,由4条街组成,双龙街、育新街、横街子、东门街。该社区人口较少,常住人口较多,总人口619人,总户数223户,该社区党员人数:37人,共设两个居民小组。本社区内公立幼儿园一所,公立小学、初中。 |
顺江社区隶属泸县得胜镇政府管辖,位于原泸县顺河镇电影院,2006年7月泸县区划调整,原顺河镇撤销并入得胜镇,原顺河镇政府所在地顺河街村设立顺江社区。占地面积0.5平方公里,社区现有两个居民小组,户籍居民:169户,户籍人口:819人,其中党员43人,流动党员22人,流入人口:约400人。 社区交通便利,距泸县县城13公里,距得胜镇政府11公里,泸县经玄滩镇到重庆荣昌的过境公路贯穿整个社区,与周边的宋观社区、光明社区、林坎社区均有镇级水泥道路相连接。 社区服务完善。社区内设有社区服务中心,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室、棋牌室、图书室、居民谈心调解室、多媒体活动室等。社区秩序良好,坚持构建和谐社区,设有义务巡逻队,组建有腰鼓队,是一个共享文明和谐的社区。社区成立以来,在得胜镇党委、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以“想群众所想、帮群众所难、解群众所忧”为服务宗旨,依靠共建单位和居民群众力量,开展了文明系列创建活动,获得县级文明社区、镇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
白象村由原白象村、碑田村、宜民村在2005年合并为一个村。村名为白象村。(由坐落于白象村的白象寺而得名。) 白象村东和321国道,以及得胜镇接官坝村接壤,南与龙马潭区金龙镇梁垇村毗邻,西与牛滩镇万庄村接壤,北临得胜镇得胜村,以合牛路为分界线。 原白象村以种植业为主,全村10个生产队,总户数为401户,人口1312人耕地面积1126 亩。其中田824 亩,土 402 亩,(包括自留地)。征购任务202300(市斤)村干部5人,支部书记石云炘,主任余绍云,副主任石正恒。办公地点白象村新湾头。 |
泸县得胜镇接官坝村位于得胜镇南部,毗邻得胜镇辖区内的得胜村、仁和村、白象村、灌顶山村,与龙马潭区金龙镇接壤,地势北高南低,村域面积7.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40米左右。自2006年撤村并组由滩子口、上水口两村合并命名为接官坝村,全村现有总人口5016人,1448户,14个村民小组。成立党总支一个,下设2个党支部,党员102人,在职村干部7名,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90户,贫困人口约280人。全村共有特困人员23人,低保人员62人,残疾人138人。全村辖区内有大、中、小型企业及作坊11个,学校2所、家庭农场1个,日间照料中心1所。全村耕地面积4520亩,有效灌溉面积3000亩。接官坝村现已流转土地面积2056亩,主要种植蔬菜、花木、水果等作物,直接带动附近村民就业600余人。全村共有水泥路40余公里(包括在建社社通、户户通公路);全村安装天然气600余户,自来水700多户。2017年全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全村外出人口2200人,截至2016年末接官坝村民人均年收入15000元以上,较上年增速14%左右,经济发展水平走在全镇前列。 |
仁和村系原得胜镇黄桷冲村、开明村于2005年强村并组而成。地处泸县得胜镇南大门,毗邻龙马潭区双加镇、泸县云龙镇,与接官坝村以仁和溪为界。距泸州25公里,距县城福集14公里,219省道穿境而过,交通便捷。全村1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341户,总人口4738人,有党员88人,全村适龄劳动力3302人,外出务工人数1819人。辖区面积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20亩。2017年全村人均收入19200元。
仁和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季风性气候明显。一年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春季天气温暖,天干物燥多干旱,夏季天气炎热,雨水集中,灾年时夏旱洪涝突出,秋季凉爽多雨,湿度大,常伴有秋绵雨,冬季天气寒冷少雨、干旱且多发生寒潮。全年平均气温18.1℃,一般情况下,12月气温最低,8月气温最高,全年平均日照950小时。 仁和村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传统。仁和村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水源丰富,为当地农作物多样性提供良好的条件。仁和村有着丰富的农作物资源,当地盛产水稻、玉米、小麦、红薯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主要包括花生、油菜、绿豆、大豆、高粱等。此外在当地家家户户都会种上时令蔬菜如黄瓜、豌豆、莴苣、苦瓜、丝瓜、南瓜、萝卜、四季豆、土豆、白菜等。仁和村还有着30多年的空心菜种植史。 仁和村地处丘陵地区,村民主要养殖猪、鸡、鸭、羊、鹅、兔、牛等家禽和牲畜。在本地常见的动物还有蛇、老鼠、猫等,常见的鸟类有麻雀、大雁、燕子、白鹤、鸽子、斑鸠、画眉等,水产动物主要有鲤鱼、鲢鱼、草鱼、鲫鱼、泥鳅、黄鳝、虾、蟹、田螺等。 仁和村常见的果树有龙眼,现有600余亩,甜橙400亩,桃树、梨树、荔枝、李子树、葡萄、香蕉、柚子等。此外当地还有桉树、槐树、柏树、竹子等。
仁和村交通便捷,219省道、纳福港城大道穿境而过。2008年修建第一条村级水泥路仁和场至大木坝,同年修建仁和场至万得路水泥路,现在有水泥路30公里,已基本实现社社通,80%的群众已达到户户通。随着交通道路的完善,仁和村50%的家庭都有机动车辆。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仁和村的农户从2006年开始安装自来水和天然气,到目前为止,仁和村有55%的农户喝上了自来水,有90%的农户安装了天然气。互联网和广播电视已覆盖全村。仁和村从1983年开始安装电,2002年实施原黄桷冲村片区农网改造工程,2011年实施原开明片区农网改造工程。现在全村都完成了电网升级。 仁和村现有山坪塘61口,提灌站3处,小一型微型水利一处,覆盖全村耕地。
仁和村于1964年有民办学校,在1968年转成公办学校。于2011年新选址修建完成仁和小学教学楼。现仁和小学有学生330名,教师 18人。 仁和村有村级卫生站7家。 仁和村有文化体育广场一个,文化大院一个。于2006年和2008年成功举办第一届、第二届农民运动会。
仁和村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得胜花灯于2012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仁和曲药制作2012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仁和村举办大地飞歌春节联欢晚会 2011年元旦,仁和村、接官坝村联合举办春天的歌春节迎春团拜会 2012年元旦,仁和村、接官坝村联合举办欢欢喜喜迎龙年春节联欢晚会 2017年元月,四川.泸县第三届“得胜花灯”艺术节在仁和村文化广场召开 2018年元月,仁和村2018年我们的节日--春节百家宴活动在仁和运动场成功举办。 |
1、基本村情:得胜村位于得胜镇城郊1公里,有11个村民小组,共975户,全村总人口3309人,其中党员82人,田1865亩,土380亩,流转158亩,上年人均占有粮食560公斤,人均纯收入16400元,劳动力人数1891人,村干部5人。产业情况:产业主要以农业为主。无村办集体企业,村级集体经济:无经营性集体资产,村所在地占地面积约249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57平方米。村级集体固定资产总额 110万元左右。村级有负债7万余元。村级可支配收入主要来源于镇政府各项工作考核奖金,农民经济收入:农民经济收入以产业务工、外出打工收入为主。 2、总体工作思路:依托优势,凝心聚力,敢想敢干,努力将得胜村建设成集休闲、体验、避暑、观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胜地。 3、党建工作思路:党心连民心,干群心连心。全村共有2个支部,82名党员,得胜村将不断探索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围绕发展强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努力做好党建一切工作。 |
以前观顶山是道观,后演变为罐顶山,故名罐顶山村,故名。民国初属麟现乡;1958年实行公社制成立灌顶山大队、玉伏大队,属塘坎公社;1981年从塘坎公社分出成立得胜公社,属得胜公社;1984年撤社设乡,更名罐顶山村、玉伏村,属得胜乡;1992年,原宋观乡、得胜乡合并为得胜镇,属得胜镇;2005年强村并组將罐顶山村、玉伏村合并为罐顶山村;该地名沿用至今。 罐顶山村位于泸县的东南部,全村辖区面积4.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88亩,至2017年底统计人口4060人,1176户,劳动力2412人。辖九个村民小组。 |
泸县得胜镇大水坝村位于得胜镇东北部。港城大道、得宋公路穿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全村辖区面积5.6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小组,938户,3305人,其中党员70人。村内现有水泥路26.4公里,各社均已通公路。耕地总面积2750亩,人均耕地面积约0.85亩。大水坝村属非贫困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0户,154人。其中2014-2017年已脱贫57户144人,2017年12月新增3户,10人。 2018年3月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并经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核实汇总,评选出稳定脱贫户17户44人,巩固脱贫户23户75人,兜底脱贫户17户25人,预脱贫户3户10人。 |
泸县得胜镇龙阴沟村是位于得胜东北部的省级贫困村,由原大碉楼、龙阴沟、陶坪三村44个村民小组合并而成,辖区面积7.138平方公里,耕地3437.8亩。现有村民1458户,5174人,14个村民小组,党员90名,设党总支1个,下设三个产业支部,村内现有花卉种植600亩,柠檬种植基地300亩,盆景苗木基地200亩。 2012年,在市、县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结合本村实际,以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树形象的思路,制订了龙阴沟生态观光新村三年规划,目前已完成水泥路工程9.9公里;新建渠系20公里;新改建电灌站4座;整治山坪塘22口,增设完善变压器4台;新建聚居点一个,办公阵地一处,面积412.8平米,全村90%以上的农户已安装天然气,引用安全卫生的自来水。 2012年,龙阴沟村党总支被中组部授予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2014年土地治理项目解决生产便道硬化8311米,整治山坪塘17口,蓄水池15口,新增输水管道2000米,坡改梯300余亩,格田整理500余亩,上山生产道3000余米,配套路带沟1000余米。通过项目设施极大地改变了我村生产生活条件。 2017年实施社社通水泥路9.3公里。 |
泸县得胜镇荞子坝村位于得胜镇的东北部,是奇峰镇和云龙镇交界的一个小村庄。 于2005年由原童庙子村、石柱山村、荞子坝村合村并组。占地面积约7.12公顷,农田面积约3067亩,土地面积约127亩。共有农户1223户,人口4114人。下设村民小组11个,有3个党支部,党员91人。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党总支始终坚持“抓党建引领发展、建新村共建和谐 ”的发展理念,全民齐努力,以共建和谐幸福新村为目标,于2017年发展50亩晚红血橙产业,预计2018达到70亩。获上级党委、政府好评。从合村并组以来,先后获得了“群众和信访工作”先进集体,“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一等奖,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殊荣。 |
得胜镇东皇殿村位于泸县得胜镇的东面,东至云龙伏耳村、南至本镇贯顶山和大水坝村、西至本镇龙阴沟村和宋观街村、北至本镇荞子坝村。全村辖区面积4.74平方公里,村内共8个村民小组,1019户,3523人,村内现有水泥路面24.9公里,各社均已通公路。耕地总面积2863亩,人均占有耕地1.23亩。东皇殿村属非贫困村,2017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93户231人已全部脱贫,2018年3月1日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并经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核实汇总,评选出稳定脱贫户15户42人,巩固脱贫户51户158人,兜底脱贫户27户31人。 |
泸县得胜镇桐乐村与泸县玉蟾山风景区相连,坐落在港城大道的核心段,正处玉蟾山隧道口。整个村被山水包围,背有青山连绵、前有马溪河环绕、风景独特、是居家养老的好地方。全村覆盖面积6 平方公里、由19个小组合成6个村民小组、农户722户、总人口2644人、耕地面积1628亩、林地面积2095亩。我村共引进2个企业,其中有堆金湾煤矿、天然石材加工厂、全村主要经济来源:普通农田耕作、劳务输出等。 |
一、基本情况。 上顶山村辖区面积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656.67亩,地处县道福石公路8公里,321国道港城大道贯穿1社,马溪河对流辖区8个小组,紧邻围绕顺江社区,辖11个村民小组,全村4358人,现有正式党员84人,预备党员1名,入党积极分子1名,女党员20名,男党员64名,年满60周岁以上的老党员45名,年满80岁的7名,大专文化以上的党员14名,高中文化的8名,初中文化的36名,流动党员外出一年以上的14名,下设安乐、梭罗两个党支部,4个党小组。(村三委六职干部平均年龄44岁,全部高中文化,5名女干部,1名男干部) 二、产业现状 上顶山村人多地少,人口密集,现有水稻种植2000余亩、龙眼种植500余亩、生猪养殖1000余头、渔业180余亩等传统特色产业,2014年人均收入1.1万元左右,群众靠传统农业、外出务工为主要家庭经济收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偏低,基础设施较落后。 |
泸县得胜镇顺民村是位于得胜东北部的省级贫困村,由原民乐、顺利两个村25个村民小组合并而成,辖区面积8.5平方公里,耕地 泸县得胜镇顺民村是位于得胜东北部的省级贫困村,由原民乐、顺利两个村25个村民小组合并而成,幅园面积8.5平方公里,耕地1934亩。现有村民826户,2811人,8个村民小组,党员60名,设党总支2个,贫困户229户790人,村内现有“九叶青”花椒种植80亩。 2016年,在市、县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顺民村新建聚居点一个,办公阵地一处,面积约640平方米,全村70%以上的农户已安装天然气。 2017年实施社社通水泥路3.8公里。 2017年土地治理项目整治山坪塘2口,新建蓄水池4口,新增输水管道3000米,坡改梯280余亩,整理田坎400余亩,2018年将解决生产便道硬化4800米,上山生产道2800余米。通过项目设施极大地改变了我村生产生活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