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夏邑县各乡镇地名由来[2]

夏邑县各乡镇地名由来[2]

原名张集。元明乱世,张氏始祖兴仁公,因避战乱,从山东避难至此,始名兴仁庄。后起集市,遂名兴仁集。后又因地势低洼且多水灾又名张水集,简称张集。1981年为避重名改名歧河,取歧河穿境而过之意,故名。
明末王、业两姓迁此,业姓建庙得名“王业庙”。1929年起集,命名王业庙集,简称业庙。
明万历年间,朱氏自黄冢集北三里朱楼迁此,建一佛寺。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黄河水泛滥,遂迁寺西南,相距咫尺,新铸重1600斤大铁钟,经佛寺改称钟峰寺,后叫中峰寺,今名中峰。
据史料记载,桑堌古称“桑林社”,商王成汤“祷雨”于此。《淮南子主术训》说:“汤之时七年旱,以身祷于桑林之祭”。由此而得名桑堌。
古有何姓官员作战阵亡,其妻田氏携家带子在此落脚谋生,定居后命村名何家营,后简称何营。
明洪武三年(1370),王氏先祖王品西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兴起集市称王品西集,简称王集。
据《刘氏族谱》的记述:明洪武年间,刘氏从夏邑城西南八里刘庄迁此居住,在此开客店,后随人口增多形成村庄,又起集会,故称为刘店集。
明洪武八年(1375),骆姓先祖随诸姓自山西洪洞县东迁于此,并在此处久居安家,聚集生存,取村名曰骆集。
明初高氏建村,后姜、王在村北以姓氏建村。该村孔氏先祖,从山东省曲阜县孔老家迁到安徽省砀山县城南粉皮营定居,住二年又迁居司道口集南许自庄居住,又迁至孔庄,后姜、王氏矛盾相继迁走,孔氏兴旺统称孔庄。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