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西城区各街道历史沿革

西城区各街道历史沿革

清朝时期,西长安街地区分属镶红旗和镶蓝旗。

民国时期,西长安街地区属内二区、内四区、内六区和内七区各一部分。

1949年后,西长安街地区分属第二区和第五区。

1952年,西长安街地区划归西单区。

1954年,在西长安街地区地区内建东文昌阁、大四眼井、西安福胡同、未英胡同、横二条、西单北大街、南长街和惜薪司8个街道。

1958年,属西城区。

8月,合并为西长安街街道。

1960年4月,建西长安街人民公社。

1962年4月,恢复街道。

清朝时期,新街口地区位于北京西北角,由正红旗大部及正黄旗西北部一角组成。

民国五年(1916年),新街口地区为内右四区。

民国五年三十五年(1946年),内右四区更名内四区。

1949年1月,新街口地区为北平市第四区。

1952年6月20日,北平市第四区更名西四区。

1958年5月16日,属西城区,建新街口街道。

2004年9月,新街口北大街以西地区与原福绥境街道合并为新街口街道。

明清时期,月坛地区属顺天府宛平县。

民国时期,月坛地区属京兆地方宛平县。

民国十四年(1925年)1月,月坛地区属北京城西郊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月坛地区属北平市郊四区。

1949年1月,月坛地区属北平市第十八区。

7月,属第十六区。

10月,属第十三区。

1952年7月,第十三区改名海淀区。

1953年6月,月坛地区设海淀区真武庙、南营房、三里河3乡。

1956年3月,真武庙、南营房和三里河3乡划归西单区,成立真武庙街道、南营房街道。

1958年9月27日,真武庙、南营房2街道合并为月坛街道,属西城区。

1980年6月,月坛北街以北至阜成门外大街以南地区划归阜外街道。

清朝时期,展览路地区属西城关外坊。

民国时期,展览路地区分属内二区、内四区、西郊区、郊六区。

1949年,展览路地区分属第二区、第四区、第十六区。

1950年,展览路地区分属第二区、第四区、第十三区。

1952年,展览路地区分属西单区、西四区、海淀区。

1958年,展览路地区属西城区。

9月,始设展览路街道。

1980年6月,百万庄大街以南至阜外大街以北地区划归阜外街道。

2004年9月,阜外街道并入。

清朝时期,德胜地区属正黄旗,又属灵中坊,隶北城。

民国时期,德胜地区属北郊区。

1949年后,德胜地区属第十六区(原郊四区)。

1952年,德胜地区属西四区。

1958年,德胜地区属西城区,冠名德胜门外街道,后简化名称为德外街道。

2004年9月,德外街道更名德胜街道。

元朝时期,金融街地区分属阜财坊、咸宜坊。

明朝时期,金融街地区分属阜财坊、咸宜坊、金城坊。

清朝时期,金融街地区分属镶红旗、镶蓝旗。

民国时期,金融街地区分属内二区、内四区的一部分。

1949年后,金融街地区分属第二区、第四区。

1952年,金融街地区属西单区。

1958年,金融街地区属西城区。

2004年9月,二龙路、丰盛2街道合并为金融街街道。

清朝时期,什刹海地区分属正黄旗、正红旗和皇城地界。

民国十七年(1928年),什刹海地区分属内四区、内五区、内六区。

1950年,什刹海地区分属第四区、第五区。

1952年,什刹海地区属西四区。

1958年,什刹海地区属西城区。

2004年9月,新街口北大街以东的新街口街道与厂桥街道合并为什刹海街道。

辽金时期,大栅栏地区地处都城燕下乡海王村一带。

元朝时期,大栅栏地区属宛平县。

明朝时期,大栅栏地区属正西坊。

清朝时期,大栅栏地区属中城和北城的一部分。

民国时期,大栅栏地区属外二区。

1949年后,大栅栏地区属第九区和第六区。

1952年,大栅栏地区属前门区。

1958年,大栅栏地区划归宣武区。

2010年,大栅栏地区划归西城区。

元朝时期,天桥地区属大都南郊。

明朝时期,天桥地区属城南郊区。

清光绪末年,天桥地区属外右五区。

民国时期,天桥地区属外五区。

1949年,天桥地区属第十二区。

1950年,天桥地区属第九区。

1951年,天桥地区属宣武区。

1954年,天桥地区辖区内设鹞儿胡同、福长街三条、虎坊路、天桥4个街道。

1957年,福长街三条街道撤销。

1958年,天桥街道、鹞儿胡同街道和虎坊路街道东半部合并为天桥街道。

1960年4月,天桥地区成立天桥人民公社。

1978年,恢复天桥街道。

2010年,天桥街道属西城区。

辽朝时期,椿树地区为荒郊。

金朝时期,椿树地区为嘉会坊的一部分。

元朝时期,椿树地区是村落。

明崇祯年间,椿树地区属宣北坊。

清乾隆年间,椿树地区属外城北城。

清宣统年间,椿树地区属外右一区、外右二区。

民国时期,椿树地区属外二区。

1949年,椿树地区属第九区。

1950年,椿树地区属第六区。

1952年,椿树地区属前门区。

1954年,椿树地区建椿树下头条街道。

1958年6月,椿树地区划归宣武区。

1958年9月,椿树街道试点建立城市人民公社。

1962年9月,椿树地区恢复椿树街道。

2010年7月,椿树街道属西城区。

金朝时期,陶然亭地区分属铁中坊、南春台坊。

元朝时期,陶然亭地区属大都南郊。

明朝时期,陶然亭地区东部属外城正南坊,西部属宣南坊。

清朝时期,陶然亭地区属于外城。

民国朝时期,陶然亭地区东部属外五区,西部属外四区。

1949年,陶然亭地区东部属第十二区,西部属第十一区。

1950年,陶然亭地区先后属第八区、第九区。

1952年,陶然亭地区属宣武区。

1954年,陶然亭地区设陶然亭街道。

1958年,保安寺、自新路街道及虎坊路街道部分并入陶然亭街道。

1960年,成立陶然亭人民公社。

1978年,恢复街道。

2010年7月,属西城区。

西周时期,广内地区地处蓟城内。

契丹会同元年(938年),广内地区分属棠阴坊、时和坊、仙露坊。

金中都时期,广内地区分属棠阴坊、时和坊、仙露坊、会仙坊、开远坊、金台坊。

明朝时期,广内地区属于南城地区。

清朝末期,广内地区属外右三区。

民国十七年(1928年),广内地区属外四区。

1949年,广内地区属第十一区。

1950年,广内地区属第八区。

1952年,广内地区属宣武区。

1958年12月,广内地区校场三条、下斜街2街道合并为广内街道。

1978年8月,恢复广安门内街道名称。

唐朝时期,牛街地区属幽州藩镇城子城之中。

辽朝时期,牛街地区为辽南京东南部。

金朝时期,牛街地区为中都内城以东。

元朝时期,牛街地区为元大都南城。

明朝时期,牛街地区为北京外城。

清朝时期,牛街地区为外右四区。

民国时期,牛街地区属外四区。

1950年,牛街地区属第八区。

1952年,牛街地区属宣武区。

1954年,牛街地区设牛街、南半截、枣林前街3个街道。

1958年,南半截、枣林前街2街道并入牛街街道。

1960年4月,成立牛街人民公社。

1962年2月,恢复牛街街道。

辽朝时期,白纸坊地区属南京城西南城郊结合部。

金朝时期,白纸坊地区位于中都城内。

元朝时期,白纸坊地区属于白纸坊。

明朝时期,五牌二十一铺,筑外城后属白纸坊。

清乾隆时期,白纸坊地区属西城,光绪时期,属外右四区。

民国时期,白纸坊地区属外四区。

1949年,白纸坊地区属第十一区。

1950年,白纸坊地区属第八区。

1952年,白纸坊地区属宣武区。

1954年,白纸坊地区区境成立白纸坊、郭家井街道。

1958年,白纸坊、郭家井和自新路、枣林前街街道的一部分组成白纸坊街道。

1960年,成立白纸坊人民公社。

1968年,成立白纸坊街道革命委员会。

1978年,恢复白纸坊街道。

唐朝以前,广外地区大部分在蓟城内。

辽朝时期,广外地区为南京西部。

金朝时期,广外地区在中都城内。

元朝时期,广外地区为大都郊野。

明朝时期,筑外城后,广外地区区境为广宁门关厢,属宛平县。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广外地区属郊区第四区。

1949年6月,广外地区建广安门关厢街政府。

1950年8月,广外地区属第十二区。

1951年4月,第十二区的大红庙、小红庙、鸭子桥、广安门、天宁寺、甘石桥外划归第八区,关厢街道政府改称街公所。

1952年9月,广外地区属宣武区。

1954年5月,广外地区成立广安门外街道。

1956年3月,丰台区小马厂村、南蜂窝村、北观音村、三统碑、三义庵村及甘石桥并入。

1960年4月,成立广安门外人民公社。

1960年10月,丰台区马连道街道并入。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