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昔阳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昔阳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春秋为晋国辖,战国属赵地,秦为沾县辖。

明朝属乐平陡泉乡。

清沿明置。

1914年,为昔阳县沾城镇,驻西大街,领199村。

民国初年,全县分1镇3乡,隶属于沾城镇。

1917年,山西实行“村本政治”,为城关一区。

1918年,实行区村制,全县分4个区,属一区。

1938年5月,属昔东县。

1946年6月-1949年9月属一区,全县调整为8个行政区,驻东关。

1950年2月,一区驻地改为南关,所辖村数不变。

1953年7月,区下设乡,全县设80个乡,一区辖城关、巴洲、安坪等26个乡。

1954年,实行县对乡直管。

1956年9月,一区撤销,城关乡驻西大街。

1958年改为城关人民公社。

1959年3月,城关公社改为大寨公社。

1961年,大寨公社分为城关、大寨、李家庄、闫庄窝等4个公社。

1984年8月,撤销城关公社,设立城关镇,辖26个村民委员会,安坪公社改为安平乡,辖25个村民委员会,巴洲公社改巴洲乡,辖24个村民委员会。

2001年7月,城关镇、安平乡、巴洲乡合并为乐平镇。

西周为洛国所在地。

春秋为东山皋落氏属地。

秦属沾县。

西汉属上艾县。

东汉属常山国,归今河北省元氏县辖,后归乐平郡辖。

隋开皇十六年(596),境内设东山县,县治在库城村。

金为皋州府驻地,中统元年复属乐平。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皋落镇隶属于仙游乡民安都和怀仁乡水谷都。

清初改属仙游乡昔阳都,恢复皋落古镇,成为以工商活动为主的基层行政区域单位。

清乾隆十八年(1753),全县6都210村,皋落镇隶属于昔阳都。

民国初年,全县分1镇3乡时,皋落镇隶属于皋落乡。

1914年4月17日乐平县更名为昔阳县,全县分为一镇三乡,皋落置皋川乡。

1917年,山西实行“村本政治”,皋落镇隶属于皋落五区。

1918年改属三区。

抗日战争时期,昔阳县工委东迁皋落,成立昔东县抗日民主政府、昔东中心县委,全县分6个区,皋落置直属区。

1938年5月,为昔东县政府驻地。

1944年改属三区,驻地库城。

1945年全县分14个区,改属9区。

1946年6月,调整为8个区,改属5区,驻地皋落村。

1949年,属昔阳县第五区。

1953年7月,五区下划9个乡,属五区皋落乡。

1956年4月取消区级建制,属皋落乡。

1958年皋落乡、南岩乡合并成立“曙光人民公社”,成为昔阳县第一个农村人民公社。

1984年8月,撤销皋落人民公社,设立皋落镇。

境内春秋时期为古肥子国国都所在地。

明属乐平仙游乡昔阳都。

清沿明置。

民国初年属乐平古肥乡。

1914年,属昔阳古肥乡。

1918年,实行区村制,全县分4个区,属二区。

1938年5月,属昔东县。

1940年,属昔东六区,驻峪掌。

1945年9月,全县分14个区,属昔阳十区,驻东冶头。

1946年6月,调整为8个区,属四区。

1953年7月,区下设乡,全县设80个乡,区内设东冶头、静阳、天圣庙、北庄、峪掌等乡。

1956年4月,取消区级建制,乡级建制重新划分,辖内设东冶头乡、天圣庙乡、北庄乡。

1958年改为东冶头人民公社。

1984年改为东冶头镇。

西汉时期,以潇河为界,大体上潇河以南属于沾县,属上党郡,潇河以北广阳以西属于上艾县,属太原郡,府址在现在广阳村,后迁到现在平定县。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沾尚镇属于陡泉乡叔尚都。

清仍属陡泉乡叔尚都。

民国初年,全县分1镇3乡,仍称陡泉乡。

1914年4月,属昔阳陡泉乡辖。

1917年,山西实行“村本政治”,沾尚镇为四区。

1918年,实行区村制,全县分4个区,属四区。

1938年5月,属昔阳路西抗日办事处辖,驻地庄窝。

1940年2月,属昔西八区,驻沾尚。

1945年9月,全县分14个区,属昔阳十二区。

1946年6月,调整为8个区,分属六区、八区,六区区公所驻沾尚,八区区公所驻安丰。

1949年分属昔阳县第六区、第八区。

1953年7月,区下设乡,全县设80个乡,辖内设沾尚、口上、大寒口、胡丰、安丰等乡。

1956年4月,取消区级建制,乡级建制进行重新划分,全县共设46个乡,辖内设沾尚、安丰、胡丰3乡。

1958年8月,设沾尚人民公社。

1984年沾尚公社改为沾尚镇。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隶属于文苑乡郭庄都和石马都。

清乾隆十八年(1753),全县6都,210村,隶属于郭庄都和石马都。

民国初年,大寨镇隶属于沾城镇。

1914年4月,属昔阳县沾城镇。

1917年,为城关一社区和杜庄二区。

1918年,属一区。

1938年5月,属昔东县一区辖。

1945年9月,分属昔阳县一区、四区。

1946年6月,分属一区、二区。

1958年8月,属城关公社、杜庄公社。

1959年3月,境域设大寨公社、洪水公社和杜庄公社。

1961年,分设大寨人民公社。

1962年,闫庄窝公社并入大寨公社,驻武家坪。

1967年,大寨公社驻地迁大寨。

1984年8月,撤销大寨人民公社,设立大寨镇。

《昔阳县志修编》里记载,清属乐平仙游乡昔阳都。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乐平县划4乡10都,李家庄乡隶属于仙游乡昔阳都。

清乾隆十八年(1753),全县6都辖210村,李家庄乡仍属昔阳都。

民国初年,属乐平沾城镇辖。

1914年,属昔阳沾城镇,全县分1镇3乡,隶属于沾城镇。

1917年,山西实行“村本政治”,李家庄乡隶属于一区。

1918年,实行区村制,全县分4个区,属一区。

1938年5月,属昔东县。

1941年7月,昔东县划分为8个区,属八区,驻地黄龙辿。

1945年9月,全县分14个区,属昔阳二区。

1946年6月,调整为8个区,属一区,驻地东关。

1949年属昔阳县第一区。

1953年7月,区下设乡,辖区内设黄龙辿乡、渡海乡、李家庄乡、石坪乡。

1954年成立李家庄乡政府,1954年9月,一区撤销,辖内4个乡受县直管。

1956年4月,区级建制撤销,乡级建制重新划分,辖内设黄龙辿乡、渡海乡。

1958年8月,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全县设7个人民公社,属大寨人民公社。

1961年,从大寨人民公社分设成立李家庄人民公社,驻南渡海。

1984年8月,李家庄人民公社改为李家庄乡。

明属乐平仙游乡昔阳都。

清乾隆十八年(1753)《乐平县志》记述,界都乡一部分隶属于仙游乡昔阳都,一部分隶属于怀仁乡黄岩都。

民国初年,全县分1镇3乡,界都乡隶属于古肥乡。

1917年,属古肥乡。

山西实行“村本政治”,界都乡为东冶头四区。

1918年,实行区村制,全县分4个区,属二区。

1938年5月,属昔东县。

1940年,昔东划为6个区,属六区,驻地峪掌。

1945年9月,昔东、昔西合并,全县分14个区,属昔阳十区,驻东冶头。

1946年6月-1949年,调整为8个区,属四区。

1949年属昔阳县第四区。

1956年4月,区级建制撤销,乡级建制重新划分,辖区内设界都乡、瓦邱乡、西固壁乡,其中界都乡辖7村、瓦邱乡辖11村、西固壁乡辖16村。

1958年8月,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全县设7个人民公社,属东冶头公社。

1959年3月,从东冶头公社分出设界都人民公社,驻北界都。

1984年8月,撤销界都人民公社,公社改乡制,界都人民公社改称界都乡。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三都乡隶属于文苑乡郭庄都和石马都。

清乾隆十八年(1753),三都乡隶属于乐平文苑乡郭庄都。

民国初年属乐平沾城镇,驻西大街。

1914年,属昔阳沾城镇。

1917年,山西实行“村本政治”,为杜庄二区。

1918年,实行区村制,全县分4个区,属一区。

1938年5月,属昔东县。

1945年9月,全县分14个区,属昔阳五区,驻西峪。

1946年6月,分属二区、三区,其中二区驻杜庄、三区驻赵壁。

1949年分属昔阳县第二区、第三区。

1956年区级建制撤销,乡级建制重新划分,辖内设路家峪乡、翟絮乡。

1958年分属杜庄、赵壁人民公社。

1961年,从杜庄人民公社、赵壁人民公社分出,属三都人民公社。

1984年8月,撤销三都人民公社,设立三都乡。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属怀仁乡水谷都和黄岩都。

清乾隆十八年(1753),隶属于黄岩都。

民国初年,全县分1镇3乡,隶属于皋落乡,驻皋落。

1914年,属昔阳皋落。

1917年,山西实行“村本政治”,赵壁乡为赵壁三区。

1918年,实行区村制,全县分4个区,属三区。

1938年5月,属昔东县。

1940年,属一区,驻石子峪。

1945年9月,昔东、昔西合并,全县分14个区,属昔阳八区。

1946年6月-1949年,调整为8个区,属三区,驻赵壁。

1953年7月,区下设乡,辖内设赵壁、凤居、斜峪沟、黄岩、横山、楼坪、北石龛、东丰稔8乡。

1954年9月,三区建制撤销,实行县对乡直管。

1956年4月,区级建制撤销,乡级建制重新划分,辖内设赵壁乡、斜峪沟乡。

1958年全县设7个人民公社,设赵壁人民公社。

1984年8月,公社改乡制,改为赵壁乡。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孔氏隶属于仙游乡昔阳都。

清乾隆十八年(1753),孔氏乡隶属于昔阳都。

民国初年,全县分镇乡路,乐平镇隶属于古肥乡。

1917年,山西实行“村本政治”,孔氏乡为丁峪七区。

1918年,实行区村制,全县分4个区,属二区。

1938年5月,属昔东县。

1940年,昔东划为6个区,属二区,驻地朱石铺。

1945年9月,昔东、昔西合并,全县分14个区,属昔阳十一区。

1946年6月-1949年,调整为8个区,属七区,区公所驻丁峪。

1953年7月,区下设乡,辖内设丁峪、郝家、朱石铺、王寨、松树岩、三教河、孔氏7个乡。

1956年4月,区级建制撤销,乡级建制重新划分,辖内设丁峪乡、王寨乡、方台乡、三教河乡。

1981年,为丁峪公社。

1984年8月,撤销丁峪公社,设立丁峪乡。

2001年7月,丁峪乡、王寨乡合并称孔氏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