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宜兴市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宜兴市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宜城街道办事处是宜兴市府所在地,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宜兴对外开放的窗口。面积40平方公里,人口24万,下辖30个社区居委,6个行政村。 以芜申运河为界,宜城镇辖区内芜申运河临城内侧区域为管辖范围;芜申运河外侧区域为宜兴经济开发区管辖范围,该区域内原属宜城镇的社区居委、村(组)、企业委托宜兴经济开发区管理,非成建制的村(组)可以设立新的村委会或并入邻近村委会。

 2006年10月宜城镇撤镇设街。宜城拥有几千年文明史,素有“陶都”和“教授之乡”等美誉,境内山清水秀、东西两氿相依。江苏省重点发展的三级Ⅰ类新兴中心城市和辐射苏浙皖三省地区的商贸服务中心。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区和国家卫生城市,2006年,撤销宜城镇,以其原辖区域设立宜城街道办事处。
  2007年,原大浦镇管辖的山林、南园2个村委会划归宜城街道管理;将宜城街道的花圩、东梅、杏里、文庄、轸村、东郊、边庄等7个村委会划归屺亭街道管理;将宜城街道的红塔、肖张墅、宋渎、徐家桥、桂庄等5个村委会划归高塍镇管辖;将宜城街道管理的绿园、文昌等2个居委会和南河、铜峰、南岳、梅园、谢桥等5个村委会与原新街镇合并设立新街街道。
  宜城街道地处沪、宁、杭交汇的三角地带,水陆交通便利,武宜运河和芜申运河在境内交汇,锡宜高速公路、 宁杭高速公路近在咫尺,新长铁路越境而过。境内山清水秀,南面群山蜿蜒,北望一马平川,东西两氿相依,素有“阳羡山水甲江南” 之美誉,是国家太湖风景区旅游城市。
  基础设施日趋完备。有日供水15.5万吨的自来水公司,年发电12.5万千瓦的热电厂,年供燃气76. 2 万立方米的管道燃气公司和总量达2多万门的程控电话。信息技术发达,教育布局合理,商业网点密布。学校、医院、金融、商检、海关直通点及休闲娱乐场所等一应俱全。 现代化的宜城街道

工业经济发展迅猛。有工业企业200多家,涉及机械、电子、化工、建材、纺织、轻工等各个行业,有30多只产品被评为部优、省优和国家名牌产品,40 多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 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三产流通业优势明显。宜兴最大的商场、超市、宾馆、饭店等都集聚在宜城街道辖区,三产流通十分发达。江苏宜兴建材装潢市场投资近8亿元,占地80多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已成为集夹板装饰、建材装潢、陶瓷、家具、化工涂料、金属材料、五金灯具等于一体的华东地区最大的建材市场。 
  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实施富民、益民、乐民工程,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积极推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大病住院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城乡居民大病住院医疗保险。高度关注社会-,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日臻完善。
  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89亿元,完成应税销售81.5亿元,财政收入6.3亿元,综合经济实力连续数年居宜兴前列,全面小康如期实现。宜城先后获得江苏省名镇、江苏省文明镇、江苏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无锡市“双建设示范镇”等美誉。

-地理位置

  宜城街道位于北纬31°07’-31°37’,东经119°31-120°03’。地处太湖西岸,沪、宁、杭三角中心地带(距上海180公里、南京135公里、杭州125公里),是华东地区及国家太湖风景区著名旅游城市, 宜兴市人民政府驻地。东靠新庄镇,南连丁蜀镇,西邻新街镇,北接屺亭镇、高塍镇。2005年,面积87.13平方千米,其中水面面积1.7万亩,常住人口18.886万。镇驻地建成区面积25.96平方千米,镇人民政府驻宜城教育西路,在市政府驻地西北2千米处。邮编:214200。 宜城街道

宜城街道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温暖湿润。热量条件好,年平均气温15.7oC夏季最热月平均气温28.3oC。年平均无霜期2401多天,生长期可达250天左右,日照较足,7-8月日照时数最多。农作物一年可2-3熟。降水丰沛,全年有雨,年平均雨日136.6天,年平均降水量1177毫米,春夏雨水集中。地面水、地下水丰富。

2006年,撤销屺亭镇,以其原辖区域设立屺亭街道办事处。办事处管理1个居委会、7个村委会。
2007年,将宜城街道的花圩、东梅、杏里、文庄、轸村、东郊、边庄等7个村委会划归屺亭街道管理。
原 屺亭镇(Qǐtíng Zhèn)
位于宜兴市东北部。东邻芳桥镇,南靠宜城镇、新庄镇,西连高塍镇,北接和桥镇。面积2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9万。镇人民政府驻骏马路,在市政府驻地东北9千米处。镇驻地建成区面积2平方千米,邮编:214213。
屺亭(也称计亭)为古驿道亭名,因位于屺山西得名。1911—1949年设屺亭镇(后改为乡),1959年成立屺亭公社,1983年10月复为乡,1996年撤乡设镇。
2005年3月29日,《市政府关于同意调整屺亭镇前亭村等6个村民委员会区域的批复》(宜政发[2005]73号)同意如下调整:一、前亭村委会与漫渎村委会合并,合并后的名称为前亭村委会。二、前红村委会与静堂村委会合并,合并后的名称为前红村委会。三、屺亭村委会与鹅麓村委会合并,合并后的名称为屺亭村委会。全镇辖前亭、寺前、寺东、胜天、屺亭、邵墅、邵谈、后亭、前红9个村和三亭社区。
2006年3月15日,《市政府关于同意调整屺亭镇屺亭村等4个村民委员会区域的批复》(宜政发[2006]54号)同意如下调整:一、屺亭村委会与邵墅村委会合并,合并后的名称为屺亭村委会。二、后亭村委会与前红村委会合并,合并后的名称为后亭村委会。
清代形成聚落,因名新庄。1934年置新庄镇,1949年初置为乡,1949年4月解放后,新庄乡隶属芳桥区,1958年并入湖滨公社,1959年析出建新庄公社,1983年恢复为新庄乡。

1993年3月,撤乡设立新庄镇。

2000年6月,大塍镇撤销,并入新庄镇。

2003年东郊村划归宜城管辖。

2007年4月,撤镇改为新庄街道。

2009年10月,学圩村、大塍村、三阳社区居民委员会划归屺亭街道管理。

新庄街道位于宜兴市东部。面积44平方公里,人口3.8万。镇人民政府驻新庄震泽路,在市政府驻地东11公里处。东濒太湖,南靠丁蜀镇,西临宜城街道,北接周铁镇。辖茭渎、核心、洪巷、新庄、苏阳、东氿、大塍、学圩、新塍、王婆、曹家11个村和震泽、南阳2个社区居委会。

2007年,撤销新街镇,将其原辖区域与宜城街道管理的绿园、文昌等2个居委会和南河、铜峰、南岳、梅 江苏省宜兴市新街街道

园、谢桥等5个村委会合并设立新街街道。:
位于宜兴市中部。东与宜城镇相连,南靠张渚镇,西临徐舍镇、鲸塘镇,北濒西氿。面积6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9万人。镇驻地建成区面积2平方千米,镇人民政府驻新街振兴路,在市政府驻地西5千米处。邮编:214204。
1930年开始建立起来的新集镇而得名。1961年成立新街公社,1983 宜兴地图

年10月设为乡,1994年撤乡建镇,2000年归径乡并入。2006年,宜兴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新街镇成建制委托环科园管理。
2005年,全镇辖新街、堂前、百合、新合、新乐、陆平、夏姜、水北、铜山、潼渚、蒲墅、归径、吴墟13个村和振兴、紫霞2个社区。2月28日,《市政府关于同意调整新街镇新街村等两个村民委员会区域的批复》(宜政发[2005]27号)同意新街村委会与塍上村委会合并,合并后的名称为新街村委会。2006年3月14日,《市政府关于同意调整新街镇堂前村等4个村民委员会区域的批复》(宜政发[2006]51号)同意如下调整:一、堂前村委会与新合村委会合并,合并后的名称为堂前村委会。二、陆平村委会与夏姜村委会合并,合并后的名称为陆平村委会。

芳桥街道于(阴历)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八日解放。由宜兴县军事管制委员会通令为芳桥乡人民政府。同年十月,废除保甲制建立村组制,并以乡设立党支部。一九四九年六月至一九五五年,历经了分小乡、土地改革、互助组、初级社运动。一九五六年二月进行第一次并乡,改称芳桥乡人民委员会。一九五八年九月,实行人民公社化,撤销乡、村建制,建立公社、大队建制,本乡为湖滨公社后,原芳桥大队改为芳桥公社。一九六六年五月至一九六七年三月,由于受“0”的冲击,公社工作日处瘫痪。公社工作由同级人武部部长抓总(主持),一九六八年五月,以社建立革委会。一九七一年十月恢复建立了芳桥公社党委,一九八一年由公社革委会改为公社管委会。一九八三年五月,实行政社分设,芳桥公社党委、公社管委会改称为芳桥乡党委、乡人民政府。1986年1月至1988年3月为宜兴县芳桥乡党委、芳桥乡人民政府,1988年3月5日宜兴撤县设市,本乡更名为宜兴市芳桥乡党委、芳桥乡人民政府。1993年2月27日撤乡建镇,更名为宜兴市芳桥镇党委、芳桥镇人民政府。2000年6月15日原扶风镇和芳桥镇合并成立新的芳桥镇。

经济发展保持强劲势头,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1.8亿元,比上年增3.2%;完成应税销售19.58亿元,比上年增22.54%;完成工业增加值4.8亿元,比上年增12.9%;实现工业利润9266万元,比上年增22.2%。骨干村企支撑作用明显。全镇40家超汇企业,实现应税销售15.54亿元,占全镇总额的80%左右,其中实现应税销售2亿元以上的企业2家、亿元村、企5家、5千万以上村企13家,超千万元以上的村企达45家。村级工业发展步入快车道。村级新办项目和技改扩能项目21只,总投入达9550万元,比上年增长39.5%。村办工业实现应税销售6亿元,比上年净增1.7亿元,同比增长38.07%。芳桥村、阳山村、龙眼社区、华阳村应税销售均超过了5000万元,其中阳山村达9138.8万元,同比增长67.47%,特别是华阳村已突破1.5亿的大关,达1.57亿元,同比增长42.55%,私营经济的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新亮点。后劲投入创新高。全年工业在建项目33只,完成后劲投入工作量2亿多元,创历史新高,其中市定重点内资项目6只。

宜兴市 张渚镇古称桃溪,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建镇,至今已有近1700年历史,位于宜兴市区西南30公里处的丘陵地带。四周青山迤俪、竹海环抱、茶洲飘香,著名的4-善卷景区就位于张渚境内。长期以来是苏、浙、皖三省交界地区著名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和商业贸易中心,素有“金张渚”之美称。先后被省政府命名为重点工业卫星镇、江苏百家名镇、江苏新型示范镇和江苏省卫生镇,现为全省198个重点中心镇之一。

目前,张渚镇区面积175平方公里,人口7.5万,辖26个行政村、12个居民委员会。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2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亿元,工业现价总产值54亿元,工业后劲投入3.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140万美元。

全镇有工业企业500多家,门类齐全,以建材、冶金、铸造、机电、造纸、印染、食品、轻化等行业为主,是全国著名的大理石、花岗岩加工基地。有中外合资及外商独资企业20家。近年来,张渚镇进一步加大了招商引资、发展私营、后劲投入以及科技创新的力度,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农业多种经营蓬勃发展。目前已形成青梅、茶叶、板栗、笋用林、中药材、花卉、蔬菜、水果等八大林特产基地,总面积5万亩以上,其中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近万亩,有9只农副产品获得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近三年来,累计投入3亿元用于城镇建设。文教卫生发达,拥有市内一流的张渚人民医院、青少年活动中心和老年活动中心及体育场、馆。张渚高级中学、张渚高级职业中学先后被评为江苏省重点高中和重点职业高中,桃溪中学被评为江苏省示范初中,目前,正在积极创办省实验小学。

跨入新世纪的金张渚将进一步加快前进的步伐,再现商埠重镇的辉煌。随着宁杭、锡宜两条高速公路的相继开通,距高速互通出入口5公里路程的张渚镇,区位条件将得到明显改善;随着矿山开采的大幅度压减和环境保护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张渚的投资环境也必将得到不断优化。目前,占地面积130万平方米的金张渚工业集中区生机勃勃,已完成6000多万元的基础设施建设,已有18只工业项目入园,总投资近3个亿,集聚效应进一步凸现,已成为张渚镇工业集约化发展的主要载体。

西渚镇位于我国著名陶都--宜兴市的西南。地处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腹,地沪、宁、杭大三角中心,水陆交通十分发达。全镇总面积66.6平方公里,有10个行政村,289个村民小组,9204户,2005年末总人口29261人。西渚镇环境优美,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宜工宜农宜商宜居。全镇现有工业企业100余家,亚麻纺织、铜材、铝材加工已成为本镇的支柱产业;境内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农业资源极为丰富,花卉苗木,优质茶果、生态养殖、绿色粮油、蚕桑生产已成为主体产业;境内有着江苏省第二大水库--横山水库,库区山水相依,景色宜人,“横山夕照”被评为宜兴市十佳景点之一,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西渚有着青翠欲滴的山,碧波照影的水,洁白似锦的云,和煦温情的风,更有着质朴爽朗热情好客的人,她犹如一颗镶嵌在宜兴大地上的明珠,熠熠发光。西渚热忱地欢迎您!.。

宜兴地处太湖之滨,沪宁杭三角的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丰富的旅游资源,素以“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绿洲、竹的海洋”为主要旅游特色,每年吸引中外游客25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3万余人次.1982年被国务院定为首批“国家级太湖风景名胜区阳羡景区”.

1990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宜兴为“我国著名的陶都、太湖风景区的游览城市。”2000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太华镇位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的中心,苏、浙、皖三省的交界之处,是江苏通往皖南山区的重要门户。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太华成为三省货物的集散地,人员交往的中心地。全镇面积93.6平方公里。八个行政村,总人口2.6万。镇区范围内山体、植被保护良好、生态景观及自然生态资源丰富,素以“竹的海洋”、“茶的绿洲”、“板栗天地”而著称。

境内群山环抱,绿树成荫,荒山绿化率达100%,10万亩毛竹浩瀚无垠,青翠欲滴,2000多种植物胜似天然植物王国,并成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实验基地。与800亩水面的龙珠湖相映成趣,真可谓“翠满三0,抽来入画幽”,是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的绝佳去处。太华山、九峰禅寺誉志海内外,总投入6000多万元已建设的龙珠水库,更为太华的生态锦上添花。

黄石庵竹海景区位于太华镇西南,10万亩毛竹青翠欲滴,与龙珠水库、太华山、九峰禅寺在同一生态风光带,绵延起伏,逶迤苍茫,宛如烟波浩淼的绿色海洋,故名竹海,是集资源利用、生态保护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世外桃源。这里的生态环境宜人,山水相映成趣,风景如诗如画。当你漫步于竹海中举目远眺,一望无际的毛竹倚山抱石,千姿百态,茂密的竹叶遮天蔽日,娇翠欲滴。在竹林的小道上静静地穿梭,路边不时有潺潺的小溪从石缝里流出,晶莹清澈。景区内清新幽静,空气清新,鸟鸣声、风声、溪水声、竹涛声使人陶醉。

太华镇是江南经济发达的名镇之一。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和团结拼搏,目前,全镇拥有工业企业三百余家,其中私营企业248家。在大力开拓市场,促进经济发展中,又逐步形成了以绢纺印染、化工涂料、印铁制罐、竹木胶合板为四大支柱行业。2003年经济总量达到二十六亿元。其中,应税销售超亿元企业1家。超五千万元的企业2家。超千万元的企业达19家。应税销售千万元以上的企业占全镇总量的百分之六十。

江南名镇徐舍镇地处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座落在中国陶都——宜兴市西郊,是集经济、文化、金融、交通、贸易的中心城镇,是江苏省重点中心镇,无锡市文明镇。镇域总面积73.6平方公里,下辖11个行政村,1个社区,总人口近5万人。

 一、基础设施情况

  1、水陆交通便捷。104国道、宁杭高速和芜申运河贯穿全境 20多公里。境内设有宁杭高速公路接口和水陆码头。

2、电力资源充裕。拥有变电所4座,其中美栖变22万伏,容量12万KVA;徐舍变3.5万伏,容量2万KVA;宜丰变3.5万伏,容量1.26万KVA;挂靠芳庄变3.5万伏,容量1.15万KVA。预计今年全年用电量在1亿度以上。

  4、通讯设施齐全。拥有程控电话总容量1.65万门,电信宽带,联通宽带,广电宽带可为大型企业直接提供光纤接入。移动、联通、小灵通等无线电网络健全。村村通有线电视,入产8580户。

5、驻镇单位林立。中行徐舍支行、农行徐舍支行、信用社、国税第七分局、地税第七分局、工商徐舍分局、国土、公安、交警、交管、保险等机构可提供优质的服务。

 二、经济社会情况

  1、农业基础地位。徐舍镇自然环境优美,地势平坦,河网交错,气候宜人,是著名的江南鱼米之乡。拥有粮食种植面积3.8万亩;水产养殖面积1.8万亩,其中河蟹、青虾等特种水产面积1万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0.45万亩。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000多亩,建成意杨速成林、优质水蜜桃、吊瓜、大规格河蟹养殖、长毛兔繁育五大农业基地。地方特产太湖大米、清朝贡品“徐舍小酥糖”饮誉中外。预计今年农业总产值1.5亿元,其中多种经营产值1亿元。

  2、工业主体经济。现有各类工业企业近500家,在职职工9200多人,预计今年可实现工业总产值30亿元,完成应税销售收入 28亿元,实现利税1.9亿元。目前,已基本形成纺织、化工、线缆、环保、电子为主体的工业格局。

  亚麻纺织:现有企业16家,年应税销售收入达5亿元,占全镇工业经济份额的17.8%。混纺亚麻布、纯亚麻布在东南亚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其中华东亚麻纺织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亚麻纺织企业之一。

  化工产品:现有企业20家,年应税销售收入达4亿元,占全镇工业经济份额的14.3%。锆系产品、酸性染料、聚合氯化铝等产品远销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中国名镇官林是宜兴市工业经济中心,是宜兴西北地区的政治、文化、教育、交通、商贸中心,镇域面积104.58平方公里,人口7.26万,辖32个行政村,2个居民委员会,镇建成区面积7平方公里,人口2.8万。

官林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物产丰饶,民风淳朴。史考初建制于秦汉,为官亭,宋时因官宦如林而更名,历来人才辈出,高知遍布大江南北,堪称""教授之乡"",因地处太湖流域,河流纵横,湖、荡、潭甚密,鱼、虾、蟹等无公害水产资源质优味美,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稳定。

官林镇乘改革开放之东风,以""率先发展""思想为指导,明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以城镇化推动现代化""的工作思路,全镇工业经济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小城镇建设迅速扩张,社会事业与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2000年来,工业销售收入连年名列宜兴市榜首,并先后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国家卫生镇""、""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首批""全国重点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全国计生协会先进镇""、""全国亿万农民健身运动先进镇""等。

宜兴市杨巷镇位于宜兴西北,地处宜兴、金坛、溧阳三市交界,是无锡市新型小城镇之一。境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全镇总面积86.42平方公里,人口4.92万,辖有23个行政村、二个居委会。

勤劳质朴的杨巷人民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本着开拓创新,立志赶超的创业精神,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使全镇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得以长足发展。2004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89亿元,完成应税销售收入16.53亿元。

奋进中的杨巷,百业兴旺,呈现出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良好态势。全镇现有工业企业90多家,其中应税销售超500万的骨干企业10家,超1000万的企业11家,超亿元企业3家,超10亿元的1家。基本形成了建材、冶金、化工、机电、轻工等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我镇拥有丰富的矿山资源和发达的水泥工业。可供开采的优质矿石储量达1亿吨。近两年来,我镇立足资源优势,顺应国家对水泥结构调整要求,江苏恒来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和宜兴市永新水泥有限公司日产2500吨干法旋窑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为做大做强我镇水泥支柱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新芳铜厂新上四条无氧光亮铜杆上引法生产线和连铸连轧生产线。鹤新纤维厂着力壮大企业规模,实现了产品升级换代,使这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支柱企业特色日益明显。

建筑、安装业是杨巷镇的特色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资产规模已达2亿元以上,年创产值 6亿多元,建筑施工资质达到国家二级,工业设备安装施工资质已晋升为国家一级。在北京、上海、 天津、广东等几十个大中城市设有办事处,从业人员5000余人。

农业以种植水稻、油菜和淡水养殖为主。近年来,农业经济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科技兴农的发展战略得到有力实施,总投资5000万元的中兴农业科技园在我镇成功落户,一期工程已初具规模,二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它的经营方式和运作理念对传统生产经营模式产生极大冲击,这种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模式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先导、示范和带动作用。

新建镇位于江苏省宜兴市西北郊,全镇面积45平方公里,人口近3万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平均气温摄氏15.5度。

新建镇东邻上海200公里,苏州120公里,西接南京130公里,南望杭州170公里,与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大中城市均有高等级公路相通,是沟通大江南北的重镇。与104国道相邻,宜金一级公路贯穿全镇,与沪宁高速相接的锡宜高速公路已开工建设,并与宁杭高速公路在宜兴相接。新(沂)长(兴)铁路已投入运行,并与规划中的宁杭铁路在宜兴接轨。内河运输极其便利,可直达上海、张家港等大中型港口。

新建工业经济起步较早,是苏南地区著名的工业重镇,现有各类企业近300家,逐步形成了以化纤、纺织、精细化工、冶金、电子等为主的特色支柱产业,环保、轻工、建材、机电等行业门类齐全,综合经济实力居宜兴市前列。2006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2亿元,居全市前列。被授予江苏化纤纺织名镇、江苏省文明镇、江苏省卫生镇、江苏省环境优美镇等荣誉称号。

新建有坚实的农业基础,多种经营发达,是著名的蚕桑养殖基地和浅水养殖基地,“双湖”牌大闸蟹和“后仁”牌芹菜已经形成规模。服务业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外客商投资兴业的热土。

和桥是宜兴市四大镇之一,有1500多年历史,自古以来就是“千叶小舟云集,八方商贾过往”的重要商埠码头,是市域北部地区经济、文化、商贸、信息中心。全镇面积105.10平方公里,有30个行政村、2个渔场、6个社区居委、800多个企事业单位,总人口近7万人。这里四季分明,物产丰富,百业兴旺,人杰地灵,素有江南“小无锡”的美誉和“教授之乡”之称。2003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5.27亿元,工业应税销售20.5亿元,后劲投入2.9亿元,财政收入36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500元,农民人均收入达5620元。

和桥镇有着优越的地理优势,便利的交通条件,104国道、锡溧漕运河穿越镇区全境,新建的锡宜高速公路、新(沂)长(兴)铁路和烧香港运河都与和桥镇穿越而过。城镇规划科学,布局合理,镇内电力通信、道路交通、商场超市、中小学校、文化场馆及金融、保险、医院、宾馆、度假村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1997年以来,分别被省政府命名省级卫生镇、省实验教育现代化工程先进镇、省体育先进镇、省科技工作先进镇、省文明镇,1999年被江苏省列入江苏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省30个重点中心镇联系点,同年底被国家建设部命名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2000年2月被国家体改委确定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

和桥镇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社会稳定,民风朴实、文化底蕴丰厚。农业生产连年丰收,产业化经营取得显著成果。特别是滆湖的水产品久负盛名,尤以湖蟹、青虾、淡水鱼及蚌珠著称。全镇工业已初步形成纺织服装、轻工机械、汽车配件、环保设备、建设化工、电子电缆、塑料纤维为主的产业体系,部分产品已达到国内外科技领先水平。私营经济发展迅猛,两个私营经济开发区已具规模。第三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商业网点和专业市场不断发展。外向型经济步伐加快,良好的投资环境使一批批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企业在和桥投资兴业。

规划建设中的和桥工业集中园是经市政府批准设立的重点工业小区。创业园东至新长铁路,西靠南新集镇、南至塘渎港,北临殷村港,总规划面积1.87平方公里,园内实现“五通一平”,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优势明显,享受国家和地方政府赋予的各项优惠政策。

高塍镇位于宜兴市北郊,全镇总面积 82平方公里,人口5.01万。下辖10个行政村,1个居委。新长铁路、锡宜高速公路贯穿全镇,并在镇内设立服务区。高塍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前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和前台湾中央大学校长虞兆中均出生在高塍,被誉为高塍的“一街双星”。

  高塍镇是宜兴市的经济强镇和工业重镇,2005年,全镇实现工业应税销售76.5亿元,镇财政收入达到2.8亿元,全镇应税销售500万以上的规模企业达到143家,2006年全镇工业应税销售要超100亿元。全镇现有工业企业600余家,主要以环保设备制造、电线电缆、橡塑、化工、纺织、服装、电子、建材等行业为主,并形成了产业集群和规模优势,其中江苏新远东电缆有限公司是省级重点骨干企业,宜兴市鹏鹞环保有限公司已在新加坡主板成功上市。高塍是全国闻名的“环保之乡”,全镇现有环保设备制造企业300多家,产品多达200多个系列1600余种规格,已占国内8%的市场份额,并远销美国、东南亚、中东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全镇开放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镇内建有两个工业集中区,并已开始规划建设新的工业中心区,能为投资者提供在开办手续、项目审批、税费收缴等方面的“一站式”服务,是投资创业的乐土。

  高塍镇紧邻 滆 湖,气候湿润、地势低平,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全镇有耕地面积 4.1万亩,盛产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并形成了水产特种养殖、特禽养殖、果品、名特优反季节大棚蔬菜、经济林木等10多个农产品规模生产基地。全镇有鱼塘养殖面积4 万亩、 滆 湖围网养殖面积 6 千亩,主产淡水鱼、螃蟹等,其中 滆 湖螃蟹是省级无公害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全镇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日新月异,城镇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快速推进,现代化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各项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村级道路全面实现硬化绿化,自来水进村入户,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文明意识不断增强,先后被命名为“无锡市文明镇”、“江苏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示范镇”、“江苏省卫生镇”、“江苏省文明镇”、“全国千强镇”。

素有“石海明珠”之称的万石镇,以其历史“万石粮仓”而得名,地处宜兴市北大门,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江南名镇、鱼米之乡。全镇总面积43.77平方公里,人口2.64万人,下辖9个行政村,2个居民委员会。万石地理环境优越,境内锡宜高速公路、沪宜一级公路纵贯南北;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绿色无公害“陶都”牌系列农副产品畅销华东地区;封头、钢杆、包装、精细化工、塑料制品等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已初具规模;江苏省华东石材市场已成为全国十大专业市场之一。

工业经济:2006年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工业应税销售23亿元,实现注册外资1000万美元,外资到帐200万美元,工业后劲投入4亿元,形成封头、钢杆、包装、精细化工、塑料制品等主要优势产业。

农业经济:围绕发展绿色产业,全面落实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全镇1467公顷无公害水稻获得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论证,147公顷无公害果树生产基地和367公顷无公害蔬菜基地通过宜兴市级认定;农副产品初步形成了水芹生产基地、蘑菇生产基地、葡萄生产基地、甲鱼养殖基地、花卉苗木基地、孔雀养殖基地。

三产流通:座落在本镇的江苏省华东石材市场,是全国最大的石材集散批销中心,已连续十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市场”、“全国十大石材供应基地”,并成为CLSE中国石材业风云榜上榜企业。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1000多家石材经销商常年驻场经营,年营销额超20亿元。该市场石材品种齐全,有200多家经营户专业经销黑金沙、印度红、米黄、紫罗红、英国棕等30多种进口板材,年营销额8亿多元;有600多家经营户专业经销福建板、广西红、珍珠花、中国黑、亚洲红、雪花清、小蓝星等近百种国产板材,年营销额10多亿元;有200多家经营户专业经销太湖石、石雕工艺品、异型石材,年营销额5亿多元。市场有大锯、红外线切割机、抛光磨机等石材加工设备60多台套,从荒料到成品板材满足市场需求并承接对外加工业务。

市场管理规范,布局合理,已成为石材经销商的投资乐园,广大石材用户的理想购物中心。

社会事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公益事业稳步推进。镇区道路、桥梁、亮化、绿化、电网、供水等设施日趋完善;教学事业加快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已建成,医疗条件明显改善,服务质量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