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赤峰市各县旗区地名由来

赤峰市各县旗区地名由来

  因区东北有一座赭红色的山峰而得名。 [详细]
  因矿山得名。二十世纪初有人在山上开矿,利润丰厚,因而称为元宝山。 [详细]
  因辽开泰年间置松山县、松山州(县、州治所在今松山区城子乡城子村)得名。 [详细]
  “阿鲁科尔沁”为蒙古语,汉意为“山北的弓箭手”,因该部为哈布图哈萨尔后裔之科尔沁一部,曾驻牧于杭爱山北,因此得名。 [详细]
  “巴林”为蒙古语,汉意为“军寨”。驻地林东镇,地名来源于清末民初的“出荒放垦”。 [详细]
  “巴林”为蒙古语,汉意为“军寨”。驻地大板镇。清顺治五年(1648年),顺治帝之妹固伦淑慧公主下嫁巴林王色布腾。公主带来的数百人户也于王府附近建屋定居,成为村镇,附近蒙古群众称其为“伊和白兴”(以克板申),汉语意为“大房子”。后当地汉族人把“以克板申”中“以克”翻译做汉语“大”,“板申”简称为“板”,就这样出现了“大板”这样一个蒙汉结合的地名。 [详细]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热河都统廷杰奏请朝廷,拟在“巴林草原之西”新建一县,名为“巴西”县。次年,朝廷准奏,改名为“林西县”。驻地林西镇。 [详细]
  “克什克腾”为蒙古语,汉语意为“亲兵”、卫队。克什克腾部祖先为成吉思汗十六世孙鄂齐尔博罗特,达延汗巴图孟克第六子。鄂齐尔博罗特的孙子沙喇勒达(墨尔根诺颜)称所部克什克腾。 [详细]
  “翁牛特”为蒙古语,汉意为“诸王的部众”;另一说为“神圣的山”。《蒙古游牧记》记载:“元太祖同母第三弟诺楚因(合赤温),其后裔蒙克察罕诺颜有二子,长子巴彦岱青洪果尔诺颜,号所部曰翁牛特”。 [详细]
  “喀喇沁”为蒙古部落名,汉语意为“守卫者”。 [详细]
  元代县域为大宁路大宁县,明代设大宁卫,1933年建立宁城县。驻地天义镇,因民国时期的商号“天义号”得名。 [详细]
  “敖汉”为蒙古语,汉语意为、“长子”、“老大”。成吉思汗第十九世孙岱青杜棱为其父贝玛土谢图的长子,所以称所部为“鄂罕”(敖汉)。其子卓诺木杜棱和塞臣卓哩克图,最初从属察哈尔部,后金天聪元年(1627)为躲避林丹汗的暴虐统治,率众投清。清崇德元年(1636),封塞臣卓哩克图子班弟为扎萨克多罗郡王,编为敖汉旗。 [详细]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