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城桥镇为原县城与桥镇(因普济桥得名)的合称,设县治已有400年历史。 原在平洋沙的县城坍于水,知县何懋官决定设县治于长沙。 筑砖城,外筑泥城,设东南、西北及东南城门五座。 明万历十六年(1588)建成。 清康熙十四年(1675)修理城门并易名。 民国初年此处为三桥乡,1949年7月分为环城、颂平两乡。 1954年起城墙陆续拆除平整,城河先后填平,建设环城马路,即今南门路、东门路、西门路及北门路。 1956年城桥镇原五个治安组改组成立三个居委会。 1958年9月成立城桥人民公社,1959年分拆成城桥、城北(今港东)、港西3个公社。 1974年新南横引河开凿后重新划定公社范围。 1984年政社分设,人民公社改设为乡。 1985年城桥镇管辖14个居民委员会及2个行政村。 原城桥乡从东、西、北三面拱抱城桥镇,呈不规则的“凹”字形,乡政府设在桥镇桥西侧。 1993年7月行政区划调整,原城桥乡与城桥镇撤并成立新的城桥镇,管辖15个居民委员会及19个行政村。 1994年11月30日新渔乡的施翘河及老滧河渔业村并入城桥镇。 2000年12月乡镇区划再次调整,原侯家镇与城桥镇撤并成立新的城桥镇,名称使用至今。 |
原堡镇镇地处崇明岛中部偏东南沿,西距县城27千米。 民国十八年(1929年)置堡镇镇,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改为区,1949年6月复为镇,该镇分南北堡镇;1950年10月经中央政务院批准,南北堡镇合并,成立堡镇镇,为县属镇;原堡镇乡位于县境中部偏东南沿,堡镇镇从南向北横穿堡镇乡中间,将其为东西两部,故有东西两半乡之称。 1957年10月由原地几个小乡合并成立堡镇乡;1958年10月成立堡镇人民公社;1984年3月成立堡镇乡人民政府,辖18个村、3个专业场(即良种场、副业场、畜牧场)、1个苗圃、204个村民小组;1992年底下辖17个村委会。 原五滧乡位于县境东部南沿。 民国初年此地是箔沙乡的一部分,抗战时期分为四滧、五滧两乡,抗战胜利后将原四滧乡、五滧乡合并为登瀛乡;1950年3月分拆为东新乡、新西乡;1952年8月又分拆为五滧乡、东新乡、四滧乡、新西乡;1956年1月四乡合并为五滧乡、四滧乡;1957年9月二乡合并为五滧乡;1958年9月成立五四人民公社,同年12月与合兴人民公社合并成立五滧人民公社,翌年4月又同合兴分开,仍称五滧人民公社;1984年春成立五滧乡人民政府。 1992年底下辖12个居委会、2个村委会。 1993年7月原堡镇乡与堡镇镇撤并成立新的堡镇镇;1994年11月新渔乡堡镇港渔民村划归堡镇镇;1995年7月五滧乡四滧港渔民村划归堡镇镇;2000年12月由堡镇镇与五滧乡撤并成立新的堡镇。 名称使用至今。 |
1986年新河乡撤乡建镇成立新河镇;2000年12月行政区划调整,由原新河镇和新民镇撤并成立新的新河镇,名称使用至今。 |
1984年3月庙镇人民公社、江口人民公社、合作人民公社分别撤社,设立庙镇乡、江口乡、合作乡。 1994年2月9日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沪府(1994)7号文批准,撤销庙镇乡、江口乡建制,建立庙镇镇、江口镇,3月5日江口镇人民政府正式挂牌,3月19日庙镇镇人民政府正式挂牌。 1995年11月22日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沪府(1995)56号文批准,撤销合作乡建制,建立合作镇,12月19日合作镇人民政府正式挂牌。 2000年12月11日庙镇镇、合作镇、江口镇撤并成立新的庙镇。 2001年1月14日庙镇人民政府正式挂牌,辖60个行政村、704个村民小组、2个居委会,镇政府驻庙镇大街41号。 2002年4月实行村级管理区划调整,由60个行政村合并成28个行政村,名称使用至今。 |
原竖新镇曾名白祠堂,系新兴集镇,为竖河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8.7千米。 民国初年竖河乡东部属堡市,西部属新河乡,乡界屡变。 后几经拆并,1929年名大椿乡。 1934年建竖河乡。 1947年油桥、竖河两乡合并。 1957年更名大新乡。 解放初期行政区域更动频繁,1958年竖河人民公社建立后才基本上稳定。 1958年成立大新人民公社。 1984年3月政社分设,竖河人民公社分设为竖河乡人民政府和竖河人民公社。 大新人民公社分设为大新乡人民政府和大新人民公社。 1987年3月至4月撤销人民公社、大队建制,实行乡(镇)村建制。 原大新镇民国初年属东庶乡。 1994年8月撤销竖河乡,设立并更名为竖新镇。 1995年2月撤销大新乡,设立大新镇。 2000年12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原大新镇、竖新镇建制,建立新的竖新镇,名称使用至今。 |
1912年民国建立以来,向化镇疆域、建制屡有变更。 1912年—1929年8月,崇明设城、堡两市和25个乡。 其中丰乐乡即今向化镇和中兴镇范围。 丰乐乡以西为箔沙乡,即今五滧、合兴地区,其东为东久乡,即今陈家镇范围。 1929年8月至1934年6月,当时丰乐乡分拆为9个乡镇,其中向化镇、米新乡、福善乡(除东部地区)、阜康乡和丰益乡的今向化镇六滧村、花仓村,即现向化镇范围。 一直延续到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 1938年3月28日,日本侵略军入侵崇明,扶植伪政权,把以上9个乡镇合并成向化自治分会。 同时,向化地区成立地下抗日政权,建置上仍为五个乡镇,只是把原向化镇改为赞化乡,到1941年,丰益乡、赞化乡和米新乡合并为赞化乡,而福善乡和阜康乡合并为福康乡。 日本侵略军投降以后,即1945年9月,向化仍分两个乡,但赞化乡改名为向化乡,福康乡改名为阜康乡。 1947年6月,撤区并乡,阜康乡与向化乡合并为向化乡。 建国以后到1958年,建置仍屡有变化,1950年4月至1952年7月,向化乡分拆成向化乡、六滧乡和阜康乡,属向化区。 1952年7月至1956年2月,三个乡又进一步分成向化乡、六滧乡、米新乡、堤北乡和阜康乡,仍属向化区。 1956年2月至1957年9月,以上五个乡又合并成向化乡、米新乡和阜康乡,仍属向化区。 1957年9月至1958年9月,撤区并乡,将向化、米新、阜康三个乡合并为向化乡。 1958年10月1日,成立向化人民公社,废除乡村制,政社合一,把高级社改称工区,后改称生产大队,同年12月,向化人民公社和汲浜人民公社乡合并为向化人民公社,但1959年5月25日又分开。 1959年5月至1984年3月,向化公社成立管委会(革委会)。 1984年4月成立向化乡人民政府。 1995年11月,向化乡撤乡建镇,沿用至今。 |
三星镇始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当时仅有两家小店,取名黄猫妮镇。 后随北面滩涂不断围垦、人口渐增,改为三星镇。 1949年6月2日崇明解放。 1950年春设区分乡,三星地区(含海桥)成立三星区政府,下设6个乡。 1952年8月农业合作化开始,三星区划为10个乡。 1956年9月并区并乡,三星区并入庙镇。 1957年9月撤区并乡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撤销庙镇区建立三星乡、海桥乡。 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开始,成立三星人民公社和海桥人民公社,公社下面分设工区。 1958年12月崇明划归上海市管辖,同月三星、海桥合并组建新的三星人民公社,下设20个工区。 1959年5月又将刚组建的三星人民公社划分为三星、海桥两个公社。 公社以下设生产大队,大队以下设生产队。 1984年2月政社分设,成立三星乡、海桥乡,保留三星、海桥人民公社,公社专管农、工、副生产。 1987年3月换届后不设人民公社。 1995年2月三星乡撤乡建镇,成立三星镇人民政府。 2000年12月三星镇与海桥乡撤并成立新的三星镇,名称使用至今。 |
1941至1950年间曾进行过三次围垦,均因滩涂涨坍无常和风潮侵袭而破圩。 这里原是长江下游南支北泓中于200多年前露出水面的多个沙岛,随长江水流东下和东海潮汛上溯涨落,泥沙日渐积淀,地面逐渐升高,沙岛经多次涨坍、游移、聚合逐渐与本岛大陆靠近。 1960年由县财政局投资种青,成立芦草办事处;1963年围地300亩;1968年渔业公社组织渔民到该地定居,取名永红农副队。 因沙岛涨坍游移不定、出没无常,且地处江南常熟白茆港(谐音“白猫”)的对口,有“老鼠沙”正对“白猫口”之说,故被称为“老鼠沙”。 1971年由县委、县革会组织全县17个人民公社3万多民工对“老鼠沙”进行围垦,1972年建立崇明县新建副业场,作为上海市和崇明县的副食品生产基地,实行独立建制,以大队(村)为基础两级核算。 1977年冬以大队(村)为单位,组织场员将户口从内地公社迁入。 1980年11月新建副业场改建崇明县绿华农工商联合公司。 1981年起组织移民定居。 1984年3月设立崇明绿华乡,同年11月建立各村村民委员会。 1995年2月撤乡建镇,成立绿华镇,名称使用至今。 |
唐武德年间(618-626年)长江口江面涨出东沙、西沙两沙洲,是为崇明岛之前身。 自该时始,历时1300多年,期间时东时西,忽南忽北,沙洲涨坍无定,沧桑屡变,至明末清初,始连成一个大岛,并逐渐稳定下来。 在沙洲涨坍频繁之际,从明万历年始至清初涨出袁家沙、孙家沙、新镇沙、日升沙、定成沙、胁里沙、太平沙、日隆沙。 此诸沙涨连成一片即形成今日港西镇之主要境域。 清末民初,港西镇之地域主要隶属于北义乡。 几经分合、更名,至解放初期,分属环城、北义、港西、协南、东定五乡。 1956年4月环城、北义两乡合并为城北乡。 1958年更名为城北人民公社。 港西、协南、东定三乡则于1957年合并为港西乡,1959年成立港西人民公社。 1984年政社分设,城北公社和港西公社分别更名为港东乡和港西乡。 港西乡于1995年撤乡建镇,下设13个行政村。 2000年12月港东乡和港西镇撤并,成立新的港西镇,即为今日之港西,辖25个村。 港东乡至2000年12月,乡建置未变,下设12个行政村。 2002年4月,25个村合并为12个村,镇名使用至今。 |
原合兴乡由王鲁东、大港、王鲁玙、合兴四个小乡组成。 1930年建合兴乡。 1958年3月撤乡并社,为合兴人民公社,由公社管委会行事职权。 1984年3月政社分开,设立合兴乡人民政府,人民公社作为乡级经济组织保留。 1987年4月撤销人民公社,保留乡人民政府。 1995年2月20日进行撤乡并镇,合兴乡仍为合兴乡,辖14个行政村。 原港沿镇地处崇明县中部偏东,距县城30千米,境地在清咸丰年间渐成集市,解放初期由建民、惠民、齐心、富民、马桥五个小乡组成。 沿用至今。 |
原建设镇部分土地成陆于明万历年间。 清末光绪年间南北沙状连成一片。 1950年设置乡,20世纪60年代北部滩地围垦成田。 1957年合并成立大同乡,1958年成立大同人民公社,1959年成立建设人民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成立建设乡。 原大同乡原系沈阜沙、蔡容状、响沙、吴家沙的一部分,民国初分属东安、东平两乡,后划分为浜镇、永平、天仙等7乡,解放初期划分为浜东、东平、泯东等5乡,1984年政社分设成立大同乡。 1995年11月撤乡建镇实行镇管村体制,撤销建设乡、大同乡,设立建设镇、大同镇。 2000年12月,镇级区划调整,建设镇和大同镇撤并成立新的建设镇。 2002年4月村域调整,由原来的27个行政村调整为13个行政村,村民小组384个。 使用至今。 |
新海镇由原新海、跃进、红星、长征四个市属国营农场合并而成。 新海农场原为开沙,于1948年涨成;1958年崇明县委统战部组织工商业者在开沙围地兴办新海畜牧场;1959年经上海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围垦开沙,10月崇明县成立了围垦筹备委员会,下设开沙围垦指挥部,12月工程动工,历时半年建立国营崇明县新海农场;1961年起陆续接收上海市区社会青年和知识青年;1963年7月农场改隶上海市农垦局,更名为上海市新海农场;1966年至1967年间曾称向阳农场;1968年7月恢复为上海市新海农场。 跃进农场原是新安沙;1960年9月上海市黄浦区、吴淞区、高教局三个单位围垦、筑江堤13千米,建造了吴淞水闸;1961年1月先后成立吴淞、黄浦、高教三个畜牧场;1963年10月三场合并建立了上海市新安沙农场;1964年秋冬又围垦新安沙的延伸部分(跃进沙9600亩);1966年10月更名为上海市跃进农场。 红星农场原系芦苇滩涂,名曰“大同沙”;1960年9月由上海市普陀区组织干部、职工围垦,1961年4月建立普陀区畜牧场;1963年更名为洪西农场,11月与翌年4月长宁区畜牧场和新海农场三个单位所属的一部分土地划归洪西农场;1966年秋改为红星农场。 长征农场前身为合隆沙;1960年9月由上海市长宁、徐汇、卢湾三个区围垦,1961年4月分别建立畜牧场;1963年11月合并为合隆沙农场;1966年秋改名为上海市长征农场。 21世纪初为适应国家关于政企分设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原上海农工商(集团)总公司逐渐将下属的国营农场进行政企分设改革试点,2004年2月原新海、跃进、红星、长征四个农场的政务与社区管理职能进行整合归并,组建上海市新海地区社区管理委员会。 2008年8月6日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由光明食品集团将新海地区社区整建制移交崇明县属地管理,正式建镇,名称使用至今。 |
中兴镇原名汲浜乡,200多年前商人黄某、赵某、陆某等合议建镇,虽然经济不宽裕,但他们还是“汲浜八部”(土话,即用全力)把镇建成,取名为汲浜镇。 1929年崇明县第四区区公所曾设于此镇,汲浜镇为汲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民国建乡时取名为汲浜乡。 1949年6月解放后汲浜地区首次建立汲浜乡人民政府。 1950年11月汲浜乡分成七滧、汲浜、滧中等三个小乡。 1956年3月,三乡并为滧中、汲浜二个乡。 1957年9月,滧中、汲浜两乡合并为汲浜乡,同时成立中共汲浜乡委员会。 1958年9月成立汲浜人民公社。 1959年1月汲浜人民公社被并入向化人民公社。 1959年6月向化人民公社又分为向化、汲浜人民公社,同时成立汲浜人民公社党委。 1984年全县体制改革,设立乡社二级机构,汲浜公社、汲浜乡并存并实行分工管理,原汲浜公社下设的滧中、滧南等19个大队全改称为村。 1985年又增设富圩村。 1987年撤销公社建制。 1994年经市政府51号文批准撤销新渔乡建制,按县政府1994年242号文精神,将原开港渔民村划归汲浜乡。 1995年2月撤乡建镇,汲浜乡更名为中兴镇。 1997年6月16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镇区内成立广福居委会。 2002年4月行政村调整,滧南、滧中撤并成滧中村,七滧、滧西撤并成七滧村,红旗、爱国撤并成爱国村,中兴、兴东撤并成中兴村,红星、红北撤并成红星村,大公、汲浜撤并成汲浜村,永南、南村撤并成永南村,北兴、新西撤并成北兴村,永北、富圩撤并成富圩村,胜利、永隆两村不变,开港渔民村更名为开港渔业村。 名称使用至今。 |
东平镇前身是上海市东平地区社区管理委员会,在这之前又称上海市长江地区社区管理委员会,由原上海市长江农场、前进农场2个社区组成,1959年冬至1964年间先后四次围垦,分别建立东平农场、静安区畜牧场、南市区畜牧场和市工业机关畜牧场;1959年12月县围垦东平沙后,建立东平农场;1960年10月上海市杨浦、闸北两区相继在此围垦并建立畜牧场;1963年7月东平农场划归市农垦局,同年11月杨浦、闸北两畜牧场合并成立上海市三沙洪农场;1963年底3个畜牧场合并为百万沙农场;1963年10月两场合并为上海市大新沙农场;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全场设农牧、工业、建筑和生活服务4个公司,下辖46个单位,其中农牧14个、工业21个。 1965年5月东平农场的一、二大队及三大队的部分生产队并入百万沙农场;1966年秋百万沙农场改名为东方红农场;1966年10月改名为前进农场。 1972年7月1日改为长江农场;长江农场:长江农场位于崇明岛北沿中部。 1984年实行体制改革,撤销4个农业管理区,兴办73个家庭农场。 该场原为东平沙,出涨于40年代末;1965年5月东平农场西部与三沙洪农场合并,仍称上海市东平农场,翌年10月更名上海市东风农场。 前哨农场:前哨农场地处崇明岛东端。 前身为东旺沙。 2001年4月经上海市农场管理局批准建立,也是该局系统内部最早进入政企分设的2个试点单位之一。 2002年12月25日上海市长江地区社区管理委员会经上海市农场管理局批准更名为上海市东平地区社区管理委员会。 2003年6月18日在上海市农场管理局对所属农场(社区)归并调整中,原上海市东风农场社区并入上海市东平地区社区管理委员会所辖区域管理。 2004年12月底原上海市前哨农场社区并入上海市东平地区社区管理委员会所辖区域管理。 至此上海市东平地区社区管理委员会就由原上海市东风农场、长江农场、前进农场、前哨农场4个社区组建而成。 前进农场:前进农场位于崇明岛北沿中部。 东风农场:东风农场位于崇明岛北沿西部。 2008年7月24日经光明食品集团和崇明县委县政府批准,组建东平社区政务移交小组,启动在崇市属国营农场政务移交并纳入属地化管理的前期运作。 2008年8月6日经上海市政府批准,建立崇明县东平镇,同年9月26日成立镇政府筹建组,年前召开镇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镇政府领导班子。 2009年1月6日东平镇党委、人大、政府正式挂牌成立。 使用至今。 |
陈家镇的历史沿革主要为原陈家镇和裕安镇的历史概况。 原陈家镇原名陈家镇乡,成陆于清初,康熙、乾隆年间经围垦由南而北延伸,始建协隆镇,继建朝阳镇、八滧镇,乾隆后期建陈家镇。 民国初年属九区,1916年改隶东久乡,1929年属五区,1938年属四区,1946年裕生、久安两乡合并为裕安乡,1950年隶陈镇区时原裕安乡分成若干小乡,1957年又合并成裕安乡,1958年9月成立东方红人民公社,同年底与陈镇人民公社合并,翌年5月复分陈镇、裕安两个人民公社,1987年3月撤销原与陈家镇乡人民政府和裕安乡人民政府同时存在的陈家镇人民公社和裕安人民公社。 1987年3月裕安人民公社撤销改设为裕安乡,1994年2月撤销裕安乡,设立裕安镇。 1995年2月撤销陈家镇乡,设立陈家镇。 2000年12月原陈家镇与裕安镇撤并成立新的陈家镇,名称使用至今。 2002年4月村级区域调整,行政村撤并为21个,下辖475个村民小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