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崇州市街子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崇州市街子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唐公社区基本情况

街子镇唐公社区位于街子镇东北面,西面靠临味江河畔,幅员面积约为4.01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小组和1个场镇居民小组,总人口约为4875人,共计1456户。距都江堰市仅22公里,距离崇州市25公里,属半山半坝结合部。唐公社区交通便利,山临水绕,环境优美,具备优良的旅游环境,为街子镇的古镇核心景区所在地。唐公社区目前的产业发展主要依靠旅游业。唐公社区居民目前基本达到水、电、气、光纤、宽带五通。

2008年以来,依托街子古镇成功创建“4A”景区,争创“5A”景区契机,加大景区建设招商引资工作,成功引进西源豪廷、成都传媒集团等有实力投资商投资建设,进一步提升唐公社区整体建设水平,通过成立旅游协会,房屋租赁协会等方式,通过休闲房屋出租、农家乐旅游等方式,大力发展古镇乡村旅游产业。抓好汤长发麻饼等地方特色名小吃的市场开发和营销,增添旅游村产业亮点,推动乡村度假酒店产业发展。

唐公社区地处街子古镇核心区,在景区提升打造中,始终牢牢把握住古镇“魂之所在”,力求传承街子乃至崇州人文历史精神。一是由政府聘请了经验丰富的旅游业专家和本地文化名人为文化顾问,全程参与街子各子项目的规划策划,重点对相关文态进行挖掘提升。同时精心挑选了项目实施方,在施工过程中进行“二次设计”,形成策划队伍与建设队伍的良性互动,实施了“蜀王投浆”大型群雕、陆游诗歌碑林、茶马司大院、华阳史志馆等一系列文态提升项目,初步形成了点线面结合、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态氛围。二是多形式、多渠道征集民间创意和智慧,不断提升和丰富街子古镇文化品味。面向全国征求反映街子人文历史的楹联,在短短一周时间内,收到全国各地逾2000副对联;面向社会征集街子古镇文化大院打造创意,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三是以“节、会、论、展”提升古镇文态氛围。成功承办了成都国际非遗节崇州分会场、中国自行车健身节、中国西部民歌会、第50届国际小姐走进街子等一系列节庆活动,大力彰显了古镇独特魅力。此外,我们加快了景区内旅游文化设施建设,农耕文化展示区、“古镇古乐园”已动工建设;建成笔架山游山廊亭等旅游配套设施。完成酒水吧街装修,已有多家酒吧陆续投入运营。

目前,唐公社区有农民自营农家乐、乡村酒店近百家,特色商业店铺100余个,旅游产业从业人员达2000余人,旅游产业实现人均增收800元,初步形成了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同步的双赢局面。

因境内味江河与没头河两条河穿境而过,故名。1949年前属于街子乡10保部分,1949年前改保为双河乡,1961年分乡建社为街子公社4大队,1981年更名为双河大队,1983年改公社为乡,改大队为村,2005年村组管理体制改革将原青云村河广济村合并设立双河村。

2005年村变社区。

双河社区位于街子镇东南方,距崇州市24公里,距街子镇4公里,属平坝地区,106线和重庆路穿境而过;全社区共有24个村民小组,社区幅员面积4.25平方公里;社区有议事会成员35人,财务监督小组7人。社区共有党员122人,设5个党小组、有党小组长5人。

三郎社区地处街子镇(原三郎)场镇区域,东与余庆社区相连,西与欢喜社区相邻,南与凤鸣村相连,北与天顺村相接。社区距成都市 64公里,在成都的“一小时生活圈”以内,交通便利。目前,社区设居民小组6个、两委成员6人,下属2个党支部,党员共89人。现辖区有龙翔六顶小区、和平新居2个集中安置小区,幅员面积约3.9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0.7万人。为扎实推进社区和谐发展,增加居民幸福指数,三郎社区党总支部在街子镇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坚持把党建引领致力于社区发展治理全过程,加强统筹协调,建强基层组织,发挥党员作用,为建设“康养三郎.品质社区”不懈努力。

上元社区由上元村、显化村和味江村合并而成,因上元宫而得名。全社区共有18个村民小组,面积6.4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495人,党员138名。灾后重建安置小区1个,占地20余亩,安置群众2272余人。有味江河和干五里河穿境而过,滋养了肥沃的土地,主要以水稻、葡萄食用菌、生姜等农产品种植为主,生态本底优越,农业规模化生产出具形态。

街子镇余庆村,东与上元村交界,南以干五里河为界,西与我市三郎镇交界,北与天顺村交界,三安路(三郎镇至安龙)、重庆路(三郎镇至安龙)穿境而过。幅员面积2.18平方公里,辖区内有1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185人,总户数606户,13个党小组,党员71人,村(社区)内有1个医疗站,1个畜牧站,0市场,民营大型木器加工厂6家,人均收入7000元。

境内属于平坝地区,土地肥沃,以种植业、木器加工业为主。本届村两委任期内将结合余庆村实际,以村林盘整治和实时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为突破口,做好集中居住区的管理,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和提档升级。加强城乡环境的重点治理,力争为以后的余庆村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特色奠定坚实的基础。

欢喜社区地处街子镇西部,地理区位优势明显,是连接九龙沟旅游的黄金走廊,分别与茶园村、凤鸣村、益善村、三郎社区、古寺村相邻,依沿山而行,交通十分便利。总幅员面积18.1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面积达90%以上,植被良好,属于山坝集合地形。海拔600——1000米,区域内水资源丰富,干五里河,黑石河,新岩堰,神皇庙沟,金佛寺沟,大屋基沟贯穿全社区,沟内多条山涧沟壑,风景优美,形态各异,奇峰叠起,森林茂密,极具旅游发展开发潜力,社区内有九龙寺、古寺、金佛寺、千佛寺等名胜古迹;欢喜社区辖12个居民小组,全社区人口约2200人,欢喜社区党总支下设两个党支部,共74名党员。社区现有水泥路25公里,12个居民小组通水泥路,社区有农家乐58多家,全社区全年接待游客25000人次,全社区现有发展花卉苗木3000余亩,主要产品有樱花、桂花、银杏。集合农家乐和花卉苗木发展欢喜社区逐渐向高品质居家,旅游,观光为一体的自然生态社区发展。

会元村由原中河村高墩村合并而成,因原两村交界处有一座“会元桥”得名,全村幅员面积3.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80亩,辖24个村民小组,1085户,村干部6人,组干部24人,党员108人,总人口3634人。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会元村1085户村民受到不同程度的灾害,其中严重损毁535户。在灾后重建中,会元村只选择原地重建、统规统建和统规自建三种模式,鼓励、动员受灾村名重点选择统规统建和统规自建模式,向集中居住发展。在535户受灾户中,选择统规统建的393户,统规自建117户,原址再建的只有25户。灾后重建加上拆迁安置和镇上住户,会元村集中居住率已超过60%。

在产业发展上,引进“青城田园”、“金河农业”、天翼航空飞行俱乐部、青城马术俱乐部、葡萄园和成都汤长发麻饼有限责任公司等业主,共转土地600亩,建设鱼藕共生观光园、汤麻饼手工制作作坊,发展农家乐旅游10家以上;建设花卉苗木4000亩,和1000亩的优质粮油基地。

天顺村基本情况介绍

街子镇天顺村位于街子镇西南面,村办公地点距街子镇人民政府1.5公里,位于天顺新村集中居住区内。天顺村东临唐公社区,南面上元村,西面余庆村,北面古寺村。

全村幅员面积4.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00亩,辖26个村民小组,共计人口33475人,农户1027户,党员95人,预备党员1人,人均年可支配收入6200元。

全村现有耕地面积3100亩,主要类型为水田和水浇地,农村居民用地总面积为720亩。全村以种植为主,特色产业有成都德祥农业发展公司生态观光农业,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以土地流转租金、务工为经济支柱。

古寺村地处街子镇北面山区,距离镇中心约1公里,村民小组10个,总农户378户,总人口1129人,其中劳动力634人,土地资源2514,其中农用地1225亩。

古寺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属于山区,土壤质地肥沃,有机质含量高,适宜种植蔬菜等多种农作物和花卉苗木。

1.2013年,依照古寺气候条件,实施建设种植花卉苗木1000亩。

2.2013年,全村70余家农家乐进行提档升级,全村主要以经营农家乐为主。

3.特色农业发展农业发展模式,实施建设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100亩,,主要种植优质佛手瓜,辣椒,山黄瓜,西红柿等时令蔬菜,保障场镇餐饮供应,就地就业314人。

4自主建设农家乐旅游模式。2013年全村成立农家乐80户,从业人员达241人,从业人员年收入年人均纯收入达6000元以上。

5街子镇古寺村集中安置区位于街子镇古寺村3组,以及街子镇会元小区面积上,规划用地面积约41亩,总建筑面积约1.32万平方米,安置户235户。

620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225元,比2012年增长了13%。

忙城村位于街子镇东南部,幅员面积3.73平方公里,由原来的忙城村、三圣村合并而成,南与元通接壤;距崇州市区约18公里,街(子)安(仁)路贯穿全村,境内属平坝地区。全村有15个村民小组,农户958户,总人口3352人,其中劳动力人口2001人。忙城村现有爬海河、味江河、泊江河等河流穿境而过,为自流灌溉提供了便利条件。忙城村属平坝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照偏少,属湿润性季风气候区。忙城村土地肥沃,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有:水稻、油菜,小麦、玉米、;农业生产的经营模式以传统小农经济为主,养殖以猪、鱼及小家禽为主。村内多栽种经济作物,主要有银杏树,杜鹃花等。

白圣村位于崇州市街子古镇东南面,东面紧邻泊江河,与都江堰市安龙场镇一河之隔,南面与芒城村接壤,北面与都江堰市安龙镇接壤,距成青快速通道只有700米,西面与双河村相接。境内有一条重庆路,由东至西贯穿全村。距成都市40公里,距崇州市22公里。

全村幅员面积3.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51亩,人均耕地0.85亩。全村共有19个村民小组,农户904户,总人口3058人,其中妇女1103人,劳动力1800人,文盲、半文盲802人,常年外出务工85人。

益善村位于国家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北与汶川县交界,西与鸡冠山国家森林公园接壤,自然资源丰富,生态本底良好,海拔在800-2680米之间,森林覆盖率95%以上,年平均气温12摄氏度,温度宜人。全村有农户653户,总人口2094人,距成都市约60公里。主要以乡村旅游、农产品种植和中药材种植为主。其中,云上自然缘、拉菲和沐泉等星级酒店7家,农家乐40余家,漂流、温泉、户外拓展等游乐项目,每年接待游客约1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约2800万元左右。

茶园村村域面积37.6平方公里,设13个村民小组,海拔高度610-1680米,距成都市区60公里,崇州市区31公里,属纯山区。北与省级风景名胜区九龙沟相邻,南与成都市第二水源综合风景区相邻,西接国家大熊猫保护区鸡冠山森林公园白云沟,东连本镇欢喜社区。全村林地22831.51亩,耕地6824.8亩,建设用地404亩,其余为峡谷、河流、道路等;陇海项目征租3000余亩。户籍户数806户,2614人,劳动力1852人,2008年“5·12地震”后525户集中安置在九龙小区、欢喜小区和山水桃源小区,生产生活分离,山区散居281户,2020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40元。油溪河穿越全境,境内Y103乡道5.3公里,为村主干道;全村森林覆盖率90%以上,自然资源丰富。

凤鸣桥位于该村境内,村名遂借取桥名为名。1949年前属于三郎乡8、8、11保,1950年改保为万全村、凤鸣村和武童村,1981年更名为凤鸣大队,1983年改大队为村。

2005年村组管理体制改革将原化成村并入凤鸣村。

凤鸣村位于街子镇西南,地处龙门山段,辖1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895户,总人口2985人。2009年底,140户完成灾后自建,集中安置小区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怡情休闲;2013年陇海旅游度假区项目入驻,度假区集休闲、娱乐、房地产销售于一体;域内风景秀美,有古刹大明寺。据传为杨贵妃改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