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得胜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得胜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1949年划归得胜铺人和村管辖,其中现在的四组全家沟归金莲村管辖,1955年合作化时称大桥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称大桥大队,1984年撤社建区时称大桥村,2003年合村并组,将原金安村和联桥村六、七、八组并入大桥村。

2003年8月由联桥村、西水村、茶场合并为茶场村,一直沿用至今。

在晚清时曾分别属上保社圣水寺寨和西乡上保社黄金寨,民国前期(1912至1927)其区划建置仍沿旧制,1928年起全县始设区乡(10个区180个乡),1932年及后称五区(得胜)花园联保第12(坛山)保,1934至1936年称五区(得胜)花园乡第12(坛山)保,1937年及后称三区(保丰)花园联保第12(坛山)保,1941-1943年及后称保丰区得胜乡第12(坛山)保,1947年后称永胜区圣善乡第12(坛山)保,1949年称坛山村,1955年合作化时称坛山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称坛山大队,1984年撤社建区后称坛山村,一直沿用至今。

2005年3月,原花园村与圣水茶场合并为现在的圣水村,期间没有发生更名的情况,并一直延用至今。

在晚清时曾分别属上保社三保寨和西乡上保社黄金寨,民国前期(1912-1927年)其区划建置仍沿旧制,1928年起全县始设区乡(10个区180个乡),1932年及后属五区(得胜)花园联保第10保,1934-1936年属五区(得胜)花园乡第10保,1937年及后属三区(保丰)花园联保第10保,1941-1943年及后属保丰区得胜乡第10保,1947年后属永胜区圣善乡第10保,1949年称庙垭村,1959年1月称庙垭大队,1984年撤社建区后称庙垭大队,2000年10月合村并组、由庙垭村、小沟村、肚培沟村三村合一、2000年10月改为庙垭村民委员会,并一直沿用至今。

2003年由栈房村和田家湾村合并为界岭村至今。

(栈房村:1949年为二龙、凤凰、玉皇村,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为栈房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为栈房大队,1984年撤社建区时为栈房村。

田家湾村:1949年属胡家、玉皇、鲁家村,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属联盟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联盟大队,1981年属田家湾大队,1984年属田家湾村)。

晚清时曾先后属太平社圣母寨、宝泉寺寨和西乡上保社太平寨,民国前期(1912-1927年)其区划建置仍沿旧制,1928年起全县始设区乡(10个区180个乡),1932年及后属七区(溢水)文峪联保文峪保,1934-1936年属七区(溢水)文峪乡文峪保,1937年及后属三区(保丰)文峪联保文峪保,1941-1943年及后属保丰区牌楼乡文峪保,1947年后属溢水区溢水乡文峪保,1949年属文峪村,1955年合作化时属文峪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文峪大队,1984年撤社建区后称文峪河村,2011年三里村并入文峪河村。

1949年时属石底村,1955年合作化时属石底农业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石底大队,1984年撤社建区后属石底村,一直沿用至今。

晚清时曾先后属上保社蔡家河寨和西乡上保社上金莲寨,民国前期(1912-1927年)其区划建置仍沿旧制,1928年起全县始设区乡(10个区180个乡),1932年及后属五区(得胜)蔡家河联保第4(复兴)保,1934-1936年属五区(得胜)蔡家河乡第4(复兴)保,1937年及后属三区(保丰)蔡家河联保第4(复兴)保,1941-1943年及后属保丰区得胜乡第4(复兴)保,1947年后属永胜区圣善乡第4(复兴)保,晚清时曾先后属上保社蔡家河寨和西乡上保社上金莲寨,民国前期(1912-1927年)其区划建置仍沿旧制,1928年起全县始设区乡(10个区180个乡),1932年及后属五区(得胜)蔡家河联保第4(复兴)保,1934-1936年属五区(得胜)蔡家河乡第4(复兴)保,1937年及后属三区(保丰)蔡家河联保第4(复兴)保,1941-1943年及后属保丰区得胜乡第4(复兴)保,1947年后属永胜区圣善乡第4(复兴)保,1949年属三兴村,1955合作化时属江家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称江家大队,1975年撤区并社时称江家大队,1984年撤区建乡称江家村,2003年合村并组时,江家村和徐家村合并为五道河村,一直沿用至今。

竹山县得胜镇复兴村,始建于1949年9月。

1955年7月称得胜区复兴革委会;1985年改为复兴乡政府;后乡政府撤销改名为复兴管理区;2003年合村并组由五丰、响水、复兴三村合并为一村称复兴村。

期间没有发生更名的情况,并一直延用至今。

1952年称八道乡属第五区,1956年改序数区为地区属永胜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称八道管理区属五星人民公社,1961年撤社建区称八道人民公社属得胜区,1975年撤区并社称八道大队属得胜公社,1984年撤社建区称八道乡属得胜区,1987年撤区并乡,撤掉八道乡,2003年体制改革,由原朝阳村、高坡村、碾盘沟村、火石沟村、马安村五个村合并,沿用当地地片名八道关而称,一直沿用至今。

晚清时曾分别属上保社上金莲寨和西乡上保社全家寨,民国前期(1912-1927年)其区划建置仍沿旧制,1928年起全县始设区乡(10个区180个乡),1932年及后称五区(得胜)花竹西联保银洞保,1934-1936年称五区(得胜)花竹西乡银洞保,1937年及后称三区(保丰)花竹西联保银洞保,1941-1943年及后称保丰区得胜乡银洞保,1947年后称永胜区圣善乡银洞保,1949年称花竹村,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称花竹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称花竹大队,1984年撤社建区时称花竹村,一直至今。

晚清时曾分别属中山社和西乡中山社乐丰寨,民国前期(1912-1927年)其区划建置仍沿旧制,1928年起全县始设区乡(10个区180个乡),1932年及后属四区(保丰)擂西联保红岩保,1934-1936年属四区(保丰)擂西乡红岩保,1937年及后属三区(保丰)擂西联保红岩保,1941-1943年及后属保丰区便乐乡红岩保,1947年后属保丰区鼓风乡红岩保,1949年为观音村,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为观音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为金明大队,1984年撤社建区时为金明村,一直至今。

施家河村由解放前长岭沟,马家堡,三峰组成,1954年改长岭沟为长岭大队,三峰为施家大队,马家堡为和平大队。

1984改长岭大队、施家大队、和平大队分别命名为长岭村、施家村、双溪村,2002年机构改革由3个村合并命名为施家河村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