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翟坡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翟坡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据刘氏坟碑载:“明初,刘氏从山西洪洞县迁出至辉县褚丘沙沟涧不久又迁此,”借用村东任旺村名,名刘任旺。明永乐年间高姓从本县东南十里地坡村转迁此,据高氏祠堂碑记载,高姓在村北关帝庙处定居,名高辛庄。原刘任旺,亦称后任旺。民国初年,高姓人丁兴旺,户大人多,改称高任旺,刘任旺渐消失。
据李氏族谱、碑文载:“明洪武初,李姓从山西洪洞迁出,先至汲县西北郭家坡,万历年间转迁此处。”名李小屯,俗名李拐,亦称任旺庄。1934年改称李任旺。
宋代,有杨姓在此居住,名杨家庄。明初,段姓在村西北官路边定居,名小段庄,亦称段任旺。清末,段姓迁此,以杨家庄的“杨”字和段任旺的“任旺”两字,定村名杨任旺。
明洪武年间,任姓迁此。永乐时,于庚子年(1420)征为左论德恭赞军务,后归里隐居扎营(清道光十二年(1832)《任氏族谱》序),改称任家营。因村小,又叫任小营。
明初,牛姓迁此,沿用村东任旺村名。明万历年间牛姓为富户,改村名为牛任旺。
原名野虎林。1958年人民公社时,村办托儿所为全国先进单位,寓意红色接班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更名红林。
唐代,村南有大水泊,翟姓在泊北居住,故名北翟泊。明代演变成北翟坡。
据清雍正间碑载:唐为嘉平乡。后韩姓居土岗(亦称古沁河堤)东头。名岗头。
明初,唐指挥使,阎百户在圣国寺(今村西)东扎营,王百户在寺西北扎营,统称百耕营。后寺东的称东百耕营。清末,将“百”字改为“北”字,称东北耕营。民国时简称东营。
明洪武年间在此地扎营屯田,名百耕营。明正德元年(1506)因此营在圣国寺西北,改名西北耕营。民国初简称西营。
宋时,周姓居此,名小周庄。明初,王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在村北边,又名王家庄,后渐成一村。清初,名周家庄。清宣统元年(1909),改为周王庄。
宋代,黄河、沁河发洪水,冲来一石佛,得名宋佛。明末,因与南边一村重名,此村较大,故改名为大宋佛。
宋代,黄、沁河发洪水,冲来一石佛,故名宋佛。明末,因与北边一村重名,此村较小故名小宋佛。
明洪武年间吴、魏二姓迁此,居庙西大堤下,以河北为阳,故名大阳堤。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筑北平至汉口铁路时,铁路从村中穿过,将原大阳堤分为东、西两部分,此村居西,故名西大阳堤。
明洪武年间魏姓迁此,以河北为阳,名大阳堤。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筑北平至汉口铁路时,铁路从村中穿过,将原大阳堤分为东、西两部分,此村居东,因东边已有东大阳堤,故改名中大阳堤。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