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都昌县周溪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都昌县周溪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新镇属“十二五”贫困村,位于都昌县周溪镇中部,紧邻镇政府,辖区面积1.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75亩,山林地36亩,水面面积150亩。共有3个自然村9个居民小组329户1549人,现有党员31名,流动党员11人,女性党员7人,居“两委”7人,定工干部3人。一直以来,社区基础设施薄弱,集体产业欠缺,农业人口多,居民收入来源主要靠外出务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枭阳农场的帮扶,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居民越来越富裕,集体经济逐渐壮大,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全村共有脱贫户33户120人,其中分散特困供养户6户7人;低保户数51户保障81人,其中脱贫户占26户56人;残疾户39户40人,其中脱贫户占19户20人;边缘易致贫户1户3人。

周溪街居委会属“十三五”贫困村、“十四五”市重点帮扶村,位于都昌县周溪镇南端。区域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旱地378亩。共有1个村4个居民小组511户2302人,现有党员61名,是一个无山无水无地的典型三无村。通过景德镇市昌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和县第二人民医院的帮扶,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村民富裕,集体经济壮大,群众精神面貌改变。

全村共有脱贫户69户267人,其中低保脱贫户88户103人,残疾人员59人,慢性病59人。

双垅村位于都昌县周溪镇的“北大门”,区域面积3平方公里,属小丘陵地形。距离镇政府3公里,东与西源乡福缘村接壤,南和西源乡茅堑村接壤,西至下湖行政村,北接花桥行政村。辖8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各自然村通了水泥路,基础设施建设普遍到位。全村有854户3471人,有党员63人;耕地面积2800亩(其中:水田780亩,旱地2020亩),山林540亩。双垅村民委员会驻地在张家垅,因1961年成立大队时张家垅、夏巢垅合并而得名双垅。全村外出务工人员1248人,住房安全。村集体经济主要收入为光伏发电75KW,主要产业有传统水稻、油菜等农作物种植,新型产业有油茶、中药材等。全村低保户39户39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07户421人,其中低保贫困户77户156人。2014年脱贫3户11人,2016年脱贫41户178人,2017年脱贫38户172人,2018年脱贫11户40人,2019年脱贫2户6人,2020年脱贫12户16人。主要脱贫措施为引导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组织外出务工就业,合作社带动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社会保障等,2017年实现整村退出贫困村序列,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目标。

周溪镇花桥村是国家级十三五规划的贫困村之一,因村内有一花岗岩石桥而得名,地处周溪镇与三汊港镇、西源乡交界,为周溪镇的北大门,距周溪镇政府8公里,全村拥有5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为786户,总人口2761人,耕地面积1985.24亩,其中水田1100.17亩,旱地885.07亩,山林面积1200余亩。全村共有三座小二型水库,大部分劳动力均外出务工。

全村十三五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户95户,402 人。其中,2016年已脱贫27户,125人;2017年已脱贫13户,64人(现已死亡1户2人);2018年已脱贫42户,181人;2019年已脱贫6户,15人;2020年已脱贫8户,19人。贫困户主要致贫原因:因病致贫53户,因残致贫26户,因学致贫10户;缺技术3户;缺劳力3户。外出务工人员113人,在校学生80名,辍学0人,五保保障人数9人,低保保障114户148人,五类档外户数66户,通过精准帮扶,因户施策,已全面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的根本任务,“三保障”重点排查住房保障。全村共有党员39名(其中预备党员1名)。

村集体经济主要收入为光伏发电150KW,主要产业有传统水稻、油菜等农作物种植,新型产业有白茶、绿茶、油茶和中草药等。

下湖村位于北纬29 °12‘29“东经116°24‘29”。海拔30米,北坐冸池、西靠输湖、南接沙岺、东邻双垅、西源。距都昌县县城南30公里,周溪镇政府北3公里。总面积约0.7平方公里。新老三周公路南北穿村而过。地势三面高一面低呈马鞍形,属滨湖丘陵地区。这里土地肥沃,气侯宜人,风景秀丽,空气清新,交通便利。

解放前属濒湖区沙岭乡第二保,1949年5月解放,初属第七区双垅乡,合作化时由沙岭、下湖两个初级社转为沙岭高级合作社。公社化时属周溪公社沙岭大队,1962年和沙岭分开,属沙岭公社下湖大隊,1968年属周溪公社下湖大队,1984年属周溪乡下湖村委会。1992年属周溪镇下湖村委会管辖至今。

村委会驻下湖自然村故名,辖下湖、畔池、杨家、檀里、邓家五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有党员 32 人。村“两委”干部5名,定工干部3名。

农村户囗429户。1632人。耕地786.42亩。属“十二五”贫困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3户137人。

特困供养户6户6人其中分散供养3户3人,集中供养2户2人。全村共有低保户68户26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6户110人,两项制度衔接达到89%。“五类档外”人群48户。

历史以来下湖村委会各村有着崇文习武的传统,解放前就有保学、私塾。有武术班,清代有文武秀才,现代有革命烈士。历史上有高腔曲、舞狮队、龙舟队和传统的洒仗婚礼习俗等。还有不少自古流传至今的现用地名的神话故事。现在有腰鼓队三个、大极拳队一个。

沙岭村位于周溪镇上段片,地处三周公路八公桩处。东与西源乡茅堑村相邻,南与本镇马山村相接,西邻鄱阳湖,北与本镇下湖村相接。辖区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1150亩,其中:水田550亩,林地101亩。水面500亩。全村共有10个自然村,530户,2240 人,党员43人,村“两委”干部5名,定工干部3名。

全村共有贫困户64户,219人。全村共有低保户79户105人。特困供养户6户6人,其中分散供养5人,集中供养1人。“五类”档外人员44户、196人。

村集体经济主要收入为光伏发电95KW,农业种植主要水稻、红薯、花生、芝麻、油菜籽等。主要脱贫措施为引导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一批,组织外出务工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社会保障等,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目标。

 。

后湖村属“十二五”贫困村,位于都昌县周溪镇西边1公里处,区域面积4.8平方公里,其中:水田827亩,旱地1034亩,林地410亩。共有9个自然村,12个小组,1241户3797人,现有党员72名。按贫困村综合指标衡量,主要贫困特点是地域范围大,基础设施薄弱,集体产业欠缺,农业人口多,贫困人口基础数大,村民收入来源主要靠种植业和外出务工,收入微薄。从摸底情况看,贫困人口收入结构单一,多伴有因病、因残或年老体弱等无劳动力。

全村共有脱贫困户102户395人。其中,脱贫不稳定户1户4人。2014年2户4人,2015年1户4人,2016年27户120人,2017年5户24人,2018年13户62人,2019年40户151人,2020年脱贫14户27人,2021年已全面脱贫。全村共有低保户142户184人,其中,建档立卡户有49户89人,两项制度衔接达到51.5%。特困供养户16人,其中分散供养12人,集中供养4人。档外“五类”人员87户。

 输湖村地处鄱阳湖边上,南靠柴棚、东靠后湖,距离镇政府3.5公里,辖区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辖6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全村有756户2560人,有党员49人;耕地面积1003.32亩,水面220亩。输湖村民委员会驻地在二舍村。全村外出务工人员780人,住房安全。村集体经济主要收入为光伏发电110KW,主要产业有传统水稻、棉花,油菜等农作物种植等。全村低保户97户118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5户208人。2014年脱贫17户56人,2016年脱贫9户39人,2017年脱贫2户6人,2018年脱贫10户36人,2019年脱贫23户59人,2020年脱贫4户12人。主要脱贫措施为引导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一批,组织外出务工就业,合作社带动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社会保障等,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目标。

柴棚村属“十四五”乡村振兴村,位于都昌县周溪镇西北方5公里处,三面近水,与输村相邻,交通极便利。区域总面积6.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688.1亩,水面510亩。共有8个自然村13个村小组607户2275人,现有党员51名,属于典型的人多地少、易旱易涝的滨湖地区。通过近年来的帮扶,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村民富裕,集体经济壮大,群众精神面貌改变。

 泗山村地处都昌县周溪镇最南面,汉枭阳遗址,《都昌县志》记载汉高祖六年析番县地立枭阳县,治所四望山(今周溪泗山),泗山大队以境内四面环山而得名,解放前四面环水,原为鄱阳湖小岛,当时有流传俗语“泗山泗山,好比阴间。有脚无路,气死泡肚(吸血虫患者)”之称。现如今由上坝、中坝、下坝三线贯通,物华天宝,山清水秀,距离周溪镇政府5公里,辖区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原辖12个自然村,主种棉花、水稻,盛产西瓜,建国前夕属泗山乡第一保,建国初属泗山乡,合作化时为前进高级社,公社化时为泗山大队。1992年泗山村与枭阳村(农场)划分两村,现泗山村辖7个自然村,9个小组,全村331户,户籍人口1663人,有党员42人。耕地面积1074亩,林地面积1413亩,水面积386亩。全村外出务工人员620人,住房安全,村集体经济主要收入为光伏发电50KW,主要生产有传统水稻、油菜、采子西瓜等农作物种植,全村低保户52户72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1户131人,其中低保贫困户39户60人。2014年脱贫10户36人、2016年脱贫10户34人、2017年脱贫2户3人、2018年脱贫5户21人、2019年脱贫12户34人、2020年脱贫2户3人。主要脱贫措施为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组织外出务工就业、合作社带动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社会保障等,2020年实现全面摘帽脱贫。

梅沙村远古地名叫缩头堑,不知何时更名为梅沙咀,一直沿至今。

梅沙村地处鄱阳湖北岸,三面环水,沿湖而居。世代捕渔为生。梅沙村面向鄱阳湖,南与古枭阳城楼遗址隔水相望,北与新镇所在地相距约五华里之遥。

梅沙村现有526户,2135人口,是解放初期的十倍,其中党员51人,文化教育硕果累累,有博士后2人,研究生5人,大学生100多人,专家教授工程师15人,国家公务员43人,外出务工人员600多人,在当地从事各种产业的有200多人。全村原有低保贫困户85户284人,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多种渠道,到2020年,已脱贫85户284人。

早在明朝初正统元年(1436),老祖婆(钜公夫人)举家从苦竹山移居此地,村建梅树林中。几百年来瀚淋两公后裔、继祖业承课税,共同经营湖港,在渔船上休养生息,团结互助,相安无忧。

船有千条缝、赚钱不够用,村民再怎么样拼命劳作,还是没能摆脱贫穷。

解放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村里无论是经济建设、文化教育、还是精神面貌,都在与时惧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村里的第三产业更是风生水起。

梅沙村的支柱产业是珍珠贝壳加工、贝类工艺品等等,勤劳聪明的梅沙人不断地引进外城的先进技术,先后办起了钮扣成品一条龙产业,贝类工艺品由半成品至成品加工,摸索了很多发展致富的商机,创造出年产值上千万元的经济效益,树立了全省唯一以生产大队为核算单位的典型,描会了一幅科学种田增收益,广开门路促增收的壮丽画卷,梅沙村不愧为市里的红旗村党支部光荣称号。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最重要的保障,最值得信赖的依托。梅沙村人坚决跟着共产党,不忘初心,朝着复兴中华振兴乡村经济的目标,正在扬鞭策马,迎接更加美丽的明天。

黄湖村因1979年7月有黄湖老大队分为黄湖大队和盘湖大队始得,因辖区内有黄家湖滩涂而得名。黄湖村东临鄱阳湖,南靠梅沙村,西抵周溪街居委会,北接2799项目区。距周溪镇政府约2.5公里,辖7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全村有558户,人口2147人,耕地面积690余亩。现有中共党员42名。村民大部分外出务工,江涛自然村部分村民搞珠贝加工。农业主要是水稻、油菜等传统农作物。村集体经济只有联结贫困户的光伏产业95KW。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84户295人。在镇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在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加大扶贫政策的实施,于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目标。

盘湖村属于“十一五”贫困村,位于周溪镇三周公路中段,距离镇政府2.5公里,距离都昌县城35公里。盘湖村共有13个自然村,938户共3869人,现有党员69名,区域面积12.4平方公里,其中,水田580亩、旱地866.56亩、人均耕地0.37亩、林地0亩。盘湖村人口多,土地等自然资源较少,村民思想观念保守,村集体经济薄弱,集体产业欠缺,村民收入来源主要靠种植业和外出务工,收入微薄。截至2021年11月,盘湖村现有建档立卡脱贫户57户共186人;脱贫不稳定户1户4人;边缘易致贫户1户6人。

新建村位于周溪镇东部,濒临鄱阳湖面积1.2平方公里,距周溪镇政府3公里,全村有8个自然村,20个村小组,总户数790户,人口2862余人,现有党员50人通过县交通局的帮扶,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村民富裕,群众精神面貌改变。

全村现共有建档立卡脱贫户78户,脱贫人口270人其中低保脱贫户98户、120人、残疾人员95人、慢性病34人。

虬门村属“十三五”扶贫村,位于都昌县周溪镇东南方向2公里处,三面近水,与新建村相邻,交通便利一般。区域总面积5.6平方公里,旱地836亩。共有11个自然村14个村小组1449户4432人,现有党员127名,属于典型的人多地少、易旱易涝的滨湖地区。通过五年来的帮扶,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村民富裕,集体经济壮大,群众精神面貌改变。

全村共有脱贫户166户646人,其中低保脱贫户163户222人,残疾人员100人,慢性病12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