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福清市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福清市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玉屏街道建制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称福清城区。

1932年设玉融镇。

1943年称融城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城关镇;1958年9月为城关人民公社;1980年12月又改为城关镇;1958年3月恢复融城镇建制;1992年5月改为融城街道,2005年12月由省政府批准改为玉屏街道。

龙山街道于2005年12月14日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2006年12月30日期正式揭牌成立。

2005年底,福建省福州市正式批准了福清市中心城区行政区划调整方案,撤销音西、阳下、宏路、融城等3镇1街,析出海口镇8个村委会,整合设立玉屏、龙山、龙江、音西、宏路、石竹、阳下7个街道办事处。

龙江街道机构于2005年12月中旬成立。

宏路建制于唐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地处通衢要津,曾为古驿站。

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自福清置县后,唐朝至民国时期分属永福里、宏路乡等。

解放初期属第六区,1952年7月起属第一区,1956年4月改属茶亭区,1958年9月划归城关乡,1959年改为城关公社,1961年7月并入音西公社。

1970年5月,音西公社更名为宏路公社,社址迁现宏路街道,1978年10月,分拆为音西、宏路两个公社,1984年9月宏路公社改为宏路镇。

2005年12月,宏路镇撤镇改街道,设立宏路街道办事处。

办事处驻清昌大道253号,辖11个村委会(圳边、周店、南峰、金印、新华、大埔、东坪、宏路、新仓、溪下、石门),1个社区(宏路社区)。

石竹街道位于福清城区西大门,是福清市中心城区行政区划调整新设立的街道办事处,2005年12月成立石竹街道。

唐宋时地跨永福乡、太平乡、万安乡、长东乡、感德乡、元沿乡,明属东北西三个隅和南上隅,民国时期属融城镇,1961年成立音西公社,1970年更名宏路公社,1978年复名音西公社,1984年改公社为乡,1989年撤乡建镇,2005年底撤销音西镇设立音西街道。

现境内唐、宋跨永福乡遵义里和太平乡修仁里。

元沿之。

明改为一偶,北二偶,西偶。

清朝分拆遵义、永福、修仁三个乡。

民国更为北亭、后连2个乡。

1950年设西亭、东田、刘下、县笼4个乡,由福清第一区公所管辖。

1956年4月拼成县笼、屿边2个乡,由茶亭区公所管辖。

1958年分拆县笼、新局、东田、西亭、埔尾5个大队,由城关人民公社管辖。

1961年7月从城关分拆成立阳下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下设24个村。

1967年3月成立阳下人民公社人民武装部生产领导小组,负责处理人民公社日常工作。

1968年6月成立阳下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行使原人民公社党、政机构职能。

1970年4月成立阳下人民公社革委会临时核心小组,行使原人民公社党委职能。

1970年11月成立阳下人民公社党委重新选举产生后,人民公社革委会与党委合署办公,新社址从阳下行政村迁至阳下村丹埔。

1979年11月成立阳下人民公社管委会,取代阳下人民公社革委会。

1984年9月更公社为乡政府,成立阳下乡党委、人民政府。

1988年乡驻地迁址圣帝桥畔油楼村。

1992年11月撤乡建镇,成立阳下镇党委、人民政府。

辖有阳下、奎岭、油楼、玉岭、北林、埔尾、芦院、新局、屿边、溪头、下坝、东田、作坊、高厝、上亭、中亭、下亭、北亭、北山、上街、漈头、西洽、后坂、梨庄等24个村委会。

2005年12月经上级批准撤销阳下镇改为阳下街道,辖22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居委会,其中芦院和埔尾合并至音西街道。

沿续至今。

唐(武后)圣历二年(699年),福清置县,设太平、感德、崇德、孝义、万安、长乐、永福、永乐等8个乡,海口属感德乡。

清宣统二年(1910年),除城区外,划东张、海口、渔溪、龙田和高山五镇。

1927年,全县划为9个区,海口区下设镇乡。

1945年3月,全县调整为玉融、海口、东张、渔溪、龙田、高山六镇。

1949年8月16日福清解放,9月20日,全县建立7个区,统6个镇,第二区为海口镇。

1958年9月,全县设立6个乡,同时成立六个人民公社,海口为其中之一。

1984年9月,海口人民公社改为海口镇。

2005年,全市中心城区行政区划调整后,设7个街道,17个镇。

海口镇为17镇之一,现辖19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居委会。

唐、宋、元设水宾、方成、新安、方民四里,属感德乡。

清朝设永宾乡沿用至1949年。

1950年设城头乡。

1952年属海口人民公社辖区。

1961年成立城头人民公社。

1984年9月26日,改公社为乡。

1991年11月8日,撤乡建镇。

唐宋时期分属感德乡方成里、新安里,清属海口镇,民国属海口区。

1950年属第二区。

1955年属城头区,1958年属海口人民公社。

1961年属城头人民公社。

1981年成立南岭人民公社,1984年改公社为乡,1999年经省人民政府厅批准,改乡为镇,辖梨洞、文祚、吉岚、上岭、南岭、西溪、马斜、大山八个村委会,延续至今。

宋时属崇德乡福塘里、时和里、井得里、化北里上都,孝义乡隆仁里。

元沿之。

明嘉靖年间,分属北一隅福塘里,隆仁里,南上隅井得里。

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设龙田镇,辖崇德乡福塘里、时和里、井得里、化北里上都、临江里。

1927年设龙田区;1932年属四区,区公所驻龙田拱北祠;1935年实行保甲编制,属第四区公署,辖75个保,708个甲;同年9月四区(龙田)与七区(高区)合并为第三区署,区署驻高山;1943年设龙田镇,直属龙上、龙下、龙中、龙左、龙右、东施、东壁、东营东、东营南、东营北、山前等11个保及福塘(8个保)、江德(16个保)、化北(14个保)3个乡。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化北乡由龙田析出,1949年8月江德乡由龙田镇析出。

1950年2月设三区,区驻龙田镇,辖1镇19个乡130个村。

1955年设龙田区,1958年4月龙田区改龙田镇。

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后,设龙田乡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59年4月,改为龙田镇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1年7月从龙田镇析出22个生产队,成立港头乡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同时,析出16个生产队,成立江镜乡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68年改龙田乡管委会为龙田乡革命委员会。

1979年11月恢复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4年8月5日改为龙田镇人民政府。

江镜镇在唐宋时期分属福清县崇德乡井得里和孝义乡临江里,据《八闽通志》卷五载:唐末五代时,开闽王王审知开发闽国,曾带领军队在江镜围垦“占计祥”(即现在的占桂洋,又称玉桂洋)围垦的军队在滩涂上无淡水饮用,在江镜高地上掘井取水,但井内无水溢出,开闽王王审知亲自在掘井的地方拜井求水后,井内泉水涌出,故这个地方名叫拜井里,又名井得里,包括现在的江镜、酒店、玉桂、谢塘、南宵、塘沁、玉仑等地。

临江里因地处兴化湾,南城头海峡内海的鳌江沿岸一带,故称临江里,包括前华、陈厝、吴塘、岸兜、南城、柯屿、林厝、文房、前张、苍溪、南华、北翁各村。

元承宋制,明、清分属西隅和南下隅。

民国十六年(1927年)属龙田区。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属龙田乡江德乡,1949年9月划归第三区。

1952年划为福清县第十二区。

1959年4月并入龙田人民公社。

1961年从龙田人民公社析出成立江镜人民公社。

1984年改为江镜乡。

1991年撤乡改镇。

1961年,港头从龙田公社析出成立港头人民公社,1984年改公社为乡,1992年撤乡建镇。

高山镇历史悠久,唐圣历二年(公元699年)直属福清县,号称59都。

明朝先后改称西隅、南下隅、八一隅,清朝即称高山镇。

1922年改名第七区,1943年,改为高山镇。

1949年,改称第四区军所;1952年后分别改称为高山区,高山初级社,高山人民公社,1983年恢复高山镇名称。

唐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建制,隶属福清;后经宋、元、明逐代沿化变革,至清宣统二年(公元一九一○年),改为六一乡,属高山镇;一九五八年属高山人民公社管辖;一九八一年4月日,从高山人民公社分离出来,成立沙埔人民公社,一九八四年九月改公社为乡人民政府;一九九一年十月二十五日筹备撤乡建镇事宜(沙政〔1991〕综字第042号),1992年7月22日批准改为镇建制(融政综〔1992〕230号),始成立沙埔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