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夹河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夹河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元末明初,因黄河淤泛,该地生成周围多河地貌,流经此地的赵王河将村庄一分为二,于是村民便以此地貌,取“村中夹有河”之意,称为“夹河”。清咸丰六年(1856),随着人口增多,“夹河”进行分村,河北岸的称“后夹河”,河南岸的称“前夹河”。
原居住在黄河岸边。1953年前称宋家楼。后因黄河泛滥,村庄逐渐掉入河中,人们往北搬迁,村庄一分为二,()迁至姚邵西的称南宋。
原居住在黄河岸边。1953年前称宋家楼。后因黄河泛滥,村庄逐渐掉入河中,人们往北搬迁,村庄一分为二,迁至姚邵西的称南宋,迁至黄河大堤北张书安西的为北宋。位于张书安西故称。
创建于唐代安史之乱之后,其先祖为百忍堂主张公艺,其张姓人原住古贤村(今属孙口镇桥北张),因受安史之乱殃及,被迫迁往四方流离,其中一支迁来今址建村,取村名张垓。清初又有赵姓与耿姓迁来,三姓和睦相处,改张垓为三合义和庄,后又更名为张家庄。1983年因与吴坝乡张家庄重名,更名为南张庄。
1945年,南于楼村庄掉入黄河中,其村民搬至王主亭村。1950年两村各取一字更名为王于村。
明洪武年间,孙氏首迁至阳谷古柳树(古称西炉)。清乾隆年间再迁至林坝村西南角(后因黄河北滚,原村落已落入主河道)。1954年前后搬至现址,因全村仅孙氏一姓,以姓氏命名“孙家庄”,简称“孙庄”。1983年,因与清水河、孙口公社孙庄重名,更名“东孙庄”。
万桥村原址现已落入黄河主河道。始创于明洪武年间,因万姓最早来此垦荒创业,原村中有一条小河,为方便人们来往,建有一座小桥,于是取名为“万家桥”,简称“万桥”。1956年因黄河水患,村庄掉落河中后,迁往临黄堤北现址建村。
据考证,黄氏祖籍山西洪洞县,明洪武元年(1368)首迁山东汶上白石村(即十八刘),又迁原寿张邑张博士(今属山东省梁山县),再迁至现址立村。因在黄河左岸,又是一渡口,便以黄姓命名“黄家渡口”,后称“黄口”。自1960年起,随着黄河北滚,黄口村被吞没河道中,在政府安排下,逐渐搬迁至临黄大堤北居住。由于人多,一个地方居住不下,便分成两个自然村居住。居东为东黄口,居西为西黄口。居西,故称。
唐代从张秋到梁山曾是一片汪洋,中间出现一片土地,王氏始迁祖从南京铁板桥迁此建村居住,村名为湖五坡。北宋末年,沿河开设许多客店,将近半百,号称半百店。后南边又开一些客店,称前店子。以示区分,半百店更名为后店子。
清乾隆元年(1736)王姓人最先来此建村,随后仝姓迁来。以两姓取村名为“王仝庄”。再后,又有姚、邵等姓人迁入。根据《百家姓》排列,“姚、邵”两姓紧相连,便更名为“姚邵”。
汉代,林氏始迁祖从山东放城集迁往福建莆田县。明永乐年间,随驾北征经兖郡至汶上居住。明嘉庆十七年(1812),林氏五十七世祖林恭、林让从汶上林庄迁山东寿张县东南三十里黄河北岸今址建村,以姓氏命村名为林庄。后又盖一楼,更名为林楼。
明“靖难之役”(1399-1402),林氏族人随驾来此定居并建立村庄。因此处东临大运河,西有赵王河,为防水患中间筑起土坝,林姓人便以“林”姓命村名,称”林坝“。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董姓始迁祖董昇由山西大槐树迁往山东省汶上县许秋坡,同年,再迁寿张县东南35里董家洼今址建村。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贺氏始迁祖贺成奉诏由山西平阳郡洪洞县汾阳迁山东兖州府东阿县西南,卜居张秋镇运河西。次年,二世祖贺从义由张秋迁董家洼。1934年,改村名为贺家洼,后称贺洼。
明洪武八年(1375),董氏族人从山西洪洞县迁至山东谷山郡张秋镇,后迁今址立村。因赵王河从村中经过,人们搭建一小石桥,以董姓命名为董家桥,后称董桥。
据考证,黄氏祖籍山西洪洞县,明洪武元年(1368)首迁山东汶上白石村(即十八刘),又迁原寿张邑张博士(今属山东省梁山县),再迁至现址。因在黄河左岸,又是一渡口,便以黄姓命名“黄家渡口”,后称“黄口”。自1960年起,随着黄河北滚,黄口被吞没河道中,在政府安排下,逐渐搬迁至临黄大堤北居住。由于人多,便分成两个自然村居住。居东为东黄口,居西为西黄口。居东故称。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